文档详情

知识储备补充知识

206****923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47KB
约19页
文档ID:40853342
知识储备补充知识_第1页
1/19

笛意象解读 笛声,是一种悲凉凄切、清远悠扬的音乐,在万籁俱静的黄昏,在暗霜凝聚的深夜,在夕 晖余照的古城,在秋风瑟瑟的边塞,永恒地回响着一支支清旷悠远的笛声,诉说着人生中 的迷离风景和风景中深重低沉的呜咽飘泊颠踬的游子闻笛伤怀,归心似箭;戍守边关的 将士闻笛兴感,思家念亲;宦海沉浮的迁客闻笛嗟怨,自伤自悼……凡此种种,千姿百 态,多姿多彩,真可谓“玉笛横吹,离情万种” 下面,择取部分笛声飞扬,思绪万千的诗 篇稍加类析,以飨读者 (一)游子思乡,归心似箭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借满城飘荡、无处不在的笛声传万千 游子飘泊天涯、思念故园的殷殷情怀全诗是这样写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 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 白天的喧嚣热闹也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一阵嘹亮悦耳的笛声,这凄清婉转的曲调随风飞 扬,飘飘洒洒,铺天盖地,笼罩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还没入睡,他倚 窗独立,举头望明月,张耳闻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不是欢快明朗的《欢乐颂》 , 而是饱含离愁别绪的《折杨柳》曲本来,古人离别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杨柳依依,暗 含恋恋难舍的心情。

现在,在这样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以这样一种飘泊不定的身份,听 这样一支哀怨痛楚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夜深人静,春风吹拂,笛声飞扬,溢满 洛城,一个“飞”字,一个“满”字,很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似乎万千游子也耳听笛音, 心盛乡思,随风飞扬,魂归故里,这是怎样一种急不可待,归心似箭的情思啊,非有饱受 离别之苦者不能体会二)征人思乡,嗟怨连连王之涣千古名篇《凉州词》借羌管悠悠,抒万千感慨 “黄河 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怨”字是勾联全篇, 统摄全诗的关目羌笛之怨实乃戍边将士之怨,具体分析,其怨有三:一怨环境之苦,处 境之孤一、二句以远川高山反衬“一片孤城” ,特别是万仞高山,百匝千遭,把边关孤城 围堵得严严实实,可见将士们驻守荒寒,倍感孤危;二怨春风不度,杨柳不青如此人烟 稀少的不毛之地留给将士们的不是万紫千红,鸟语花香,而是天荒地老,满目凄凉;三怨 皇恩浩荡,不度边关 “春风”又可隐喻皇恩,玉门关以西是一片荒寒绝域,王维有诗“劝 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故人尚且不见,更别说皇恩普照了几乎可以说,这是 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城,住着一批冷落见弃的将士。

他们与孤城高山为伴,与寂寞凄凉为友, 长年累月,忍怨负重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不过,诗中“何须”二字又让我们心神一震, 当边防将士在乡愁难襟时,也能意识到卫国戍边的重大责任何须怨,即不须怨,怨也无 用之意,战士们不怨是因为他们意识到有比“怨”更重要的责任这三个字展示了将士们 哀怨之余胸襟旷达的一面在艰难困苦中始终能为国家大义着想,这正是将士们最可宝贵 的地方边塞诗人李益的《从军北征》更是将戍边将士的荒寒苦怨、思家念亲之情渲染得格外悲壮 动人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横笛 遍吹,声情哀怨,意涉离别,思乡之情暗含其中着一“遍”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 孤孤单单、稀稀拉拉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 见壮的境界吹奏的曲目《行路难》又照应首句的环境描写,大雪纷飞,寒风凛冽,行军 之艰难困苦可想而知,这也是横笛哀怨的内容之一结尾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 首月中看”更是典型的“望乡”特写皓月当空,白沙茫茫,几十万征人闻笛感怀,回首 望月这是一个多么宏阔壮观、凄清深远的场面啊,诗人以大夸张、大手笔写出了行军将 士无人不有、无处不在、充盈天地的浓厚乡情。

这种大规模、高密度的乡思离愁全是横笛遍吹引发出来的诗人就是这样通过“横笛遍吹”将荒寒苦怨与望月怀乡巧妙地统一起来, 使得诗歌感情表达怨而不哀,悲而能壮李益的横笛声声,简直达到了惊天动地,感物应 心的境界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注释]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 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2. 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 城玉门关”4. 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 北边区的敌人 [今译]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作者简介]王昌龄(699-757) ,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说太原(今山西省 太原市)人。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擅长七言绝句,作品多写边塞、送别,气象雄浑,情 意隽永,语言精炼生动,音律铿锵悠扬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译文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赏析 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 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 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 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 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 ”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 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 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夜上受降城闻笛①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②,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 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是匈奴人祭祀祖先、天地和鬼神的神圣场所卫青第一次出塞便直捣龙城,将其 付之一炬,在心理上,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3、飞将:指汉朝的飞将军李广,资治通鉴和史记均有记载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 障 译文 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 (互文的修辞手法)至今依然如故,而战争却一直不曾间断, 已有无数将士血洒疆场,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 军李广还在,就不会让匈奴的骑兵跨过阴山,侵犯我中原 飞将注释 李广被称为飞将军,出塞多年,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比卫青早出战,后因卫青出来 了,才慢慢不被重用,当时,匈奴人听到李广的名字,都是吓得闻风丧胆,不敢侵扰中原, 是历史上的名将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 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 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 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阁 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作品译文 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 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 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 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 (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 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教学设想】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解答诗歌鉴赏题?各类资料习惯采用以考点为训练点,分形 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几点组织复习,效果并不理想如果以诗歌内容 为标准进行分类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再辅之以考点训练,其效果将会如何? 系列教案分知识梳理课、诗词助读课、考点训练课、分类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课型。

其 它课型教例较多,因而,本系列教案侧重分类鉴赏训练 教学思路:课本复习→特点归纳→考题精选→解题指导→迁移训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 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但凡怀古 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 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 生万古悲风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 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二.点击概念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 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 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 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 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 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三.知识链接 ㈠咏史怀古诗歌的含义和历史源流: ⒈咏史怀古诗的含义: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 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大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 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⒉咏史怀古诗的源流: 咏史怀古诗的产生源远流长诗骚中已见一些关于咏史怀古的内容,但与真正的咏史怀古 诗还有差别。

A、班固的《咏史》 ,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此诗写的是汉文 帝时期缇萦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写法上, “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以叙述本事为主,末二句 是作者的议论,整首诗写得“质木无文” B、左思《咏史》八首,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地结合 在一起,使咏史诗体格一新 ㈡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 ⑴初唐咏史怀古诗: 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 此类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