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比较优势理论阐述自由贸易的合理性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844977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用比较优势理论阐述自由贸易的合理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运用比较优势理论阐述自由贸易的合理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运用比较优势理论阐述自由贸易的合理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运用比较优势理论阐述自由贸易的合理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运用比较优势理论阐述自由贸易的合理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用比较优势理论阐述自由贸易的合理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运用比较优势理论阐述自由贸易的合理性(1)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结果会消除贸易国间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并且会使商品价格趋于均等化(2)商品贸易的结果可以实现生产要素在两国间的间接移动,从而弥补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移动的缺陷3.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门从事其生产效率最高的产品的生产而从其他国家购买其生产效率并非最高的产品,即使这意味着它自身生产所购产品的效率比出口国的更高。4. 比较优势理论表明,无限制的自由贸易可以增加全世界的产量;也就是说,贸易是一种各有所得的事情。5. 比较优势理论还表明,一个国家开展自由贸易可以刺激本国的经济增长,而这反过来又可以使本国从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2、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与发展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与发展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比较优势原则本身是在不断演进与发展的,经历了由外生比较优势向外生与内 生比较优势并重、单因素比较优势向多因素比较优势发展的过程,即比较优势理论由过去 的单一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为综合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各个经济 实体的潜在生产效能,从而实现经济总量上升。关键词:关键词:比较优势,发展,内生化,国际贸易正文:正文:比较优势是各个国家在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则。 当我们在考虑比较优势理论如何应用于我们实际的社会环境时,我们应该首先意识到比较 优势原则本身是在不断演进与发展的,要想更完美的

3、运用比较优势原则,我们需要彻底地 探索比较优势理论的渊源与发展,当我们全面、综合地了解了比较优势时,才会避免对它 的误读误用。从 19 世纪初大卫.李嘉图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对比较优势, 经过了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优势、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的规模经济优势,再到现 代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经历了由外生比较优势向外生与内生比较优势并重、单因素比 较优势向多因素比较优势发展的过程,即比较优势理论由过去的单一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为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在政治经济学史上,首先把优势区分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把劣势区分为 绝对劣势和相对劣势。斯密认为在一个自由市场竞争的社会里,

4、任何国家、组织都具有其 他国家所不具有的绝对天然优势,比如完美的自然环境发展条件(气候、土壤、矿藏等自 然优势),优秀的国民素养(劳动熟练程度和技术)等等,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组织 对外经济交往的最基本的条件。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都可以使一国在生 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绝对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生产 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大大提 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总量。”ii为此,亚当斯密提出了自己著名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 原则,即“只要甲国有此优势,乙国无此优势,乙国向甲国购买,总是比自己制造有利”。现实世界中,一些

5、国家对某一种资源的垄断和战略地位优势的独占,因而就具有了其他国 家、区域和组织不具有的绝对优势,像南非拥有黄金蕴藏开采的天然优势,中亚国家蕴涵 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组织就可以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绝对优势开展经 济交往,从而获得发展的各方面的便利条件,因为这些绝对优势是其他国家、地区和组织 所没有拥有的独到优势。而实际情况却是,具有天然和人为的绝对优势的主体是少之又少,依据这种理论的逻辑推断:那些没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区域和组织似乎只能贫穷落后,只 能倚赖于他人处于附属的地位,因而这种绝对优势的优势理论对不具有绝对优势的发展竞 争主体有其理论上的根本缺陷。比如像日本几乎没有任何绝对优

6、势的国家,却取得了世界 第二的经济大国。所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不能回答一个落后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 势或一个先进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时是否会发生对外贸易活动以及贸易对双 方是否有利这一棘手问题。故在斯密之后,李嘉图提出了相对比较优势学说,他指出一国 即使在所有商品生产上都处于有绝对劣势,劳动生产率比别人低,只要各种商品的劣势程度存在差异,也可以参与分工,获得国际贸易的好处。对于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同样如此 iiii。这一原理就比绝对优势理论有了更广的适用范围和更强的说明力和理论的指导性, 从而为那些不具有绝对优势的发展竞争主体提供了新的发展优势理论模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

7、论,揭示了在完全自由贸易条件下,从世界主义的角度而构筑的高度抽象化的国际 分工的依据,也体现了当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提高利润的要求,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方 向和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作用。但在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格局中,是在发动商业 战争,强迫他国接受自由贸易政策,通过殖民统治和价廉物美的激烈的竞争中实现的。这 种国际分工格局使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而其他国家成为它的外围国家;英国经济得 到高速发展,而外围国家却形成单一的片面的经济。这种国际分工并非像李嘉图所描述的 那样“使人们都得到好处,并以利害关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纽带把世界各民族结合成一个 统一的社会”。因此,就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形

8、成国际分工而言,忽视了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带有非历史、超国家和超阶级的观点,美化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 工形成的实际。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国际分工,通过国际贸易,实 行优势互补,促进相互发展的合理性。赫克歇尔和俄林理论的产生始于对斯密和李嘉图贸易理论的质疑。在斯密和李嘉图的 模型 中,技术不同是各国在生产成本上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赫克歇尔和俄林克服了斯密和李 嘉图贸易模型中的某些局限性,认为生产商品需要不 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资本、 土地以及其它生产要素也在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并 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而且, 他们注意到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

9、 置。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 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 稀缺要素的产品。“产生国际贸易 的前提条件可以概括为相互进行交换的国家之间生产要 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即生产要素的 相对价格)和不同产品中所用生产要素的不同比例” iiiiii 作为赫克歇尔的学生,俄林在赫克歇尔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资源禀赋的贸易学说。 他在 1933 年出版的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论中则更周密地论证了资源禀赋差异所产生 的贸易 和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从而更全面地阐述了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 架。他认为,区间贸易产生的一个直接原因 是两地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而

10、后者又是由生 产要素的供给及其价格决定,故两地区生产 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或其稀缺性的差异)是 贸易关系成立的必要条件。他指出了国际贸易只是区间贸易理论的扩展运 用,不同的只是 国际贸易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更多的阻碍,故更应注意生产要素禀赋的 差异问题。无论李嘉图模型,还是 H-O 模型,比较优势都是外生的,这就好像在说经济发展不是 其内部机制发生作用的结果,而纯粹取决于外部条件。经济学家们对此感到不满。同时, 这些比较优势理论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技术和禀赋条件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比技术 和禀赋条件悬殊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迪克西 特斯蒂格利茨(Dixit

11、-Stiglitz,简称 D-S 模型)基于规模经济优势的贸易理论诞生了。D-S 模型的基本思路是消费者对多样化消费的偏好意味着消费品种类越多越好,效用水平 越高;由于存在生产上的规模经济,厂商应该尽可能把一种产品的规模做大,但在资源有 限的情况下,把一种产品规模做大,意味着消费品种类减少,或者说增加消费品种类,意 味着产品生产规模的缩小,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就存在两难冲突;如何解决这种两 难冲突,办法是使人口规模和(或)资源增加,而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正具有这种功效。 这一模型讲述了一个规模经济与多样化消费之间两难冲突的故事,他们发现即使两国的禀 赋条件相同,也没有李嘉图的技术比较优势,但

12、如果存在规模经济,则两国也可以选择生 产不同的专业,开展分工和国际贸易。D-S 模型是一个不需要外生比较利益而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国际贸易模型,能够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为什么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之间贸易量大的现象。虽然如此,但 D-S 模型还不是一个纯粹的内生贸易模型,因为,首 先纯消费者和厂商是外生给定的,他们之间的贸易自然也是外生的;其次,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外生的,例如用设备的物理性质来解释规模经济就是一种外生性解释。D-S 模型像传统贸易理论一样,没有能够把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理论统一起来;由于生产率只 与规模有关,而与生产结构是专业化还是非专业化无关,所以它不能解释每个人的专

13、业化 水平和社会分工水平,进而不能解释经济组织的演进iv。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澳大利亚华人杨小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传统贸易理论进行了重 新思考,进一步突破了传统优势理论的框架,创立了现代比较优势理论。杨小凯的内生比 较优势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大量运用产业组织、市场结构、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差 异、产品差异等概念和思想来构建新的理论模型,其核心就是比较优势的内生化。以杨小凯为代表的现代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无论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都是折衷专业化经济 与节省交易费用之间两难冲突的结果。即使所有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都天生相 同,没有外生比较优势,只要存在专业化经济,每个人选择不同专业后

14、都会产生内生比较 优势。然而,生产专业化与消费多样化之间存在矛盾,只有通过贸易才能解决。而贸易又 产生交易费用,当交易费用大于每个人的专业化经济时,贸易不能产生,在多样化需要的 强制下,每个人只能回到自给自足状态。贸易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分工经济大于交易费用, 这时每个人就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并通过贸易来满足多样化的需要,贸易便产生了。随 着交易效率的不断提高,贸易由地区贸易发展为国内贸易,进而国际贸易;如果存在多样化消费的好处,交易效率的改进会导致商品种类数的增加。一个社会的专业化程度、结构 多样性、贸易依存度、商品化程度、经济一体化程度、生产集中度等组织结构问题都可以 由此说明。新兴古典贸易理

15、论不像 D-S 模型那样强调人口规模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认 为人口规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能一概而论,要视交易效率的高低而定。若交易效率低, 像改革前的中国,尽管人口规模大,生产率水平却很低;若交易效率高,像日本、香港和 新加坡,人口规模大就会成为加深分工的有利条件,促进经济发展。现代贸易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水平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 水平高的原因。道理就在于发达国家的交易效率比发展中国家高,提高了分工水平,增加 了商品种类数,扩大了市场容量,使得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更为有利可图v。从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理论到现代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可以看出比较优势理论发生了三大 转变:(1

16、)由注重外生比较优势向外生与内生比较优势并重转变;(2)由单因素比较优 势向多因素(技术、禀赋、交易效率)综合比较优势转变;(3)由国内、国际贸易理论分 离向国内、国际贸易理论统一转变。不论在新贸易理论或旧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理论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而且,正是比较优 势理论作为一个重大原因使得大多数经济学家在区域经济发展策略上坚定地站在了支持自 由贸易的一边。比较优势理论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各个经济实体的潜在生产效能,从而实现经济总量上升。在区域发展工作中,如何正确地分析和确定本地区的实际比较优势所在, 并由此制定产业策略获得贸易利益,同时能动地引导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向高级产业、战略 产业发展,将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永恒话题。i亚当斯密,1776 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i亚当斯密,1817 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iii赫克歇尔,1919 年.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 的影响iv杨小凯, 2000 年.发展经济学:超边际分析与边际分析布莱克维.尔出版公司v郭波,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西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