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母亲河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844594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的母亲河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北京的母亲河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北京的母亲河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北京的母亲河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北京的母亲河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的母亲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的母亲河(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的母亲河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永定河永定河是流经北京的第一大河,是首都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文化是北京的母体文化,同时也是首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宣传永定河文化,是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2008 年人文奥运的需要;是门头沟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宣传永定河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一、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 永定河文化最要害、最本质、最可贵的一点,就是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没有永定河就没有北京城。为什么说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呢? 首先,永定河的洪积冲积扇为北京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地理空间。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具有三千余年建城史和八百五十

2、年建都史的举世罕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就是在永定河的洪积冲积扇的上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永定河上的古渡口是北京城原始聚落蓟城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关于这一点,业师侯仁之先生早有透彻精辟的论述。不管三千多年前的永定河是流经卢沟桥,还是流经高粱桥处,永定河上的古渡口都是古代先民南北往来的必经之地,处于交通枢纽地位。但是,自古以来,永定河夏秋每有暴涨,洪水成灾。为了安全,人们只能选择距渡口不远,地势较高,且近于水源的蓟丘一带建立最早的居民点,并以蓟丘命名为蓟。蓟是北京城最早的前身和最初的名称。 再者,永定河水是北京城直接或间接的主要水源。从蓟城西之大湖(今莲花池的前身)到官厅水库,从蓟城南洗马沟到蓟

3、城北高粱河,从曹魏车箱渠到今天永定河引水渠,从古蓟城内出土的大批战国至汉代陶井到明清北京城大街小巷数以千计的水井,其水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永定河。毫不夸张地说,是永定河水滋养了古今北京城。 又再者,在金元明清时代,北京城市建设所需用的大量木材和城市生活所消耗的难以数计的木材和木炭,多取自于永定河中上游流域。也就是说永定河中上游的茂密森林是历史上北京城所需木材、木柴和木炭的主要来源。 此外,大运河与漕运是北京城的生命线,没有大运河与漕运,北京就难以维持作为金元明清封建王朝帝都的历史地位。元明时,永定河北派自看丹口分流东去,下汇白河,有增加北运河水量 ,以保漕运畅通之功。以上五点,足以说明永定河是

4、北京的母亲河。 二、永定河流域的水文化二、永定河流域的水文化 永定河是一条大河。要谈永定河文化,不能不谈永定河流域的水文化。 众所周知,永定河的水因受流域内气候特点的影响,流量季节变化大,夏秋常常暴涨,冬春每成细流。又因上游出自黄土高原东北部,河水富含泥沙,下游善淤善决,迁徙弗常,中游横穿太行山地,即由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流向第三级阶梯,因此河道纵坡大,水流急,不仅有一定的水利资源,出山后对下游河岸河堤的冲击力、破坏力也大,这是永定河下游堤岸常常决口泛滥的重要原因。永定河的这些特点,与流域内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人们是怎样利用永定河的水为自己造福谋利,又是怎样同永定河的洪水抗争?

5、这就是永定河文化的主要内涵。 就开发永定河水利而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开渠引永定河水灌溉沿岸的土地田园。突出例证有三: 首先,三国魏时,征北将军刘靖修戾陵堰,开车箱渠,导高粱河,引用永定河水灌溉蓟城南北的土地,灌溉面积每年达二千顷,“三更种稻,边民利之”。后经樊晨、刘弘等更制水门,或修复堰渠,“水流乘车箱渠,自蓟西北迳昌平,东尽渔阳潞县,凡所润含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余顷”。至北魏时,幽州刺史裴延儁又加修复,“灌田百余万亩,为利十倍”。直至北齐时幽州刺史斛律羡“又导高粱水北合易京(今温榆河),东会于潞,因以溉田,边储岁积,转漕用省,公私获利焉”。由此可见,至北魏、北齐时,刘靖创建的戾陵

6、堰和车箱渠,经过修治,仍然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益。 其次,明代在保安州(今河北省涿鹿县)桑干河南北两岸修建了五大灌渠。其北岸为平坡渠口(此渠入洋河)。又东至二堡村,南岸为百户渠口(土人呼为河南惠民渠)。又东至头堡子,其北岸为惠民渠口(土人呼为中惠民渠)。又东至丁官堡南,其北岸为南惠民渠口。又东至州城南高堡子村北,又东南经小堡子至汪源屯南,其北岸为公务渠口。其五渠者,保安水利也。皆自浑河引出。明代保安州这五条灌溉渠道,完全是为了军民屯田而开凿的。 再次,在保安州之上,清乾隆年间又修成了册田灌渠。册田渠“南岸自山西大同县之册田村起,东至直隶西宁县(今阳原县)之揣骨疃止,开引渠一道,长五十八里。又于北

7、岸自大同县之西堰头村黑石嘴起,至西宁县之辛其村止,开大渠一道,长四十六里。”可见册田渠是沿永定河上游两岸开凿的长达四五十里的大型灌渠,其效益可想而知。第二、利用永定河水系的水力,建造水磨水碾,加工粮食。利用水力带动石磨石碾,这种技术至迟在魏晋时已经发明并推广。元代“西山斋堂村南有水磨,日碾三十余石。”显然,斋堂村水磨是建置在永定河中游的主要支流清水河上。此外,在延庆县妫水河上游,旧日有多处设水磨,至今在延庆城北和永宁镇西,尚见有上水磨、下水磨等地名。在阳原县城里 2 里的柳园泉,“居民置水碾于此。”在蔚县有相当多的村庄称为某某碾,说明旧时永定河上游主要支流之一的壶流河两岸水碾是比较多的。 第三

8、、隋唐之世,永定河尚有航运之利。例如:唐太宗贞观年间,为了用兵辽东,曾委派韦挺担当筹运粮饷大任。唐太宗对韦挺说:“幽州以北,辽水二千余里,无州县,军行资粮无所取给。卿宜为此使,但得军用不乏,功不细矣。”韦挺受命来到幽州,令燕州司马王安德巡渠通塞。“先出幽州库物,市木造船,运来而进,自桑干河下至卢思台,去幽州八百里。逢(王)安德还曰:自此之外,漕渠壅塞。(韦)挺以北方寒雪,不可更进,遂下来于台侧权贮之,待开岁发春,方事转运,度大兵至,军粮必足,仍驰以闻。”最终因为韦挺误了军国大事,被革职查办。但这件事说明,唐代时的永定河下游是可以行船的。 第四、官厅水库的修建为北京造就了稳定良好的水源。官厅水库

9、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建设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1951 年 10 月 25 日正式破土动工,1954 年 5 月 5 日告竣。大坝设在官厅村,故名。大坝高 52 米,长 423 米,总库容为 41.6 亿立方米,控制永定河上游流域面积达 4.34 万平方公里,占永定河全流域面积 92.3%。这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供水、发电多种功能的大型水库。截止 1995 年,官厅水库通过永定河引水渠累计向京津冀供水达 254.99 亿立方米。官厅水库修成后,下游修建了永定河灌区、南红门灌区、新河灌区、金门灌区等水利灌溉工程,灌溉京津冀地区土地百余万亩。 回顾历史上开发永定河水利,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

10、训。成功的事例已如上述,失败的典型是金代所开的金口河。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 年), 宰臣会商导引卢沟河水以通京师漕。金世宗高兴地说:“如此,由诸路之物可径达京师,利孰大焉。”但因工程浩大,需征调千里内民夫供役,时因山东岁饥,未即兴工。翌年十二月,省臣再奏开渠引水事:“自金口疏导至京城北入濠,而东至通州之北,入潞水,计工可八十日。”转年三月,进一步核实结果,只需五十天即可完工。这次开凿的就是金口和金口河。金口在石景山北麓, 自此而出,向东南经北辛安南、古城北,转向东北经杨家庄南,又曲屈向东,经龚村南、田村南、老山北、梁公庵北,又东经铁家坟北、篱笆店南、定慧寺南,东至今玉渊潭,又东转南入金中都

11、北护城河。再往东去便是金代的闸河。但是“及渠成,以地势高峻,水性浑浊,峻则奔流漩洄,啮岸善崩;浊则泥淖淤塞,积滓成浅,不能胜舟。”金世宗不无遗憾地说:“分卢沟为漕渠,竟未见功,若果能行,南路诸货皆至京师,而价贱矣。”至大定十七年(1187 年)二月,宰臣以“孟家山(当即石景山)金口闸,下视都城高一百四十余尺,止以射粮军守之,恐不足恃。傥遇暴涨,人或为奸,其害非细。若固塞之,则所灌稻田俱为陆地,种植禾麦亦非旷土。不然,则更立重闸,仍于岸上置埽官解署及埽兵之室,庶几可以无虞也。”金世宗认为有理,便遣使将金口堵塞了。所以,金代所开凿的金口河实际上是一项失败的水利工程。但是,到了元朝初期,为了修建大都

12、城,复凿金口,导卢沟水以漕西山木石。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 年),都水少监官郭守敬上奏:“金时,自燕京之麻峪村,分引卢沟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出,是谓金口。其水自金口以东、燕京以北,灌田若干顷,其利不可胜计。兵兴以来,典守者惧有所失,因以大石塞之。今若按视故迹,使水得能流,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广京畿之漕。”为了防患于未然,郭守敬又提出了“当于金口西预开减水口,西南还大河,令其深广,以防涨水突入之患。”由于采取了这样的工程措施,所以元代复开凿的金口及金口河发挥效益三十余年。直到大德五年(1301 年),因“浑河水势浩大,郭太史恐冲没田、薛二村,南、北二城,又将金口以上河身,用砂石杂土尽行堵闭。

13、”与金代相比,元初开发永定河水利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至元朝末期,丞相脱脱等再开金口河时,却同样遭到失败,以致建言者被杀了头。 就同永定河水害作斗争而言,主要是两个方面。 首先是大力修筑永定河堤,特别是不断修筑和加固石景山至卢沟桥间河段的东岸大堤,以 防洪水冲淹北京城。例如,明杨荣修卢沟河堤记云:“卢沟之河,至京城西四十里石景山之东,地势平而土脉疏,冲激震荡,迁徙弗常。下流十五里距卢沟不远,有白狼窝口,时复冲决,漫流而东,浸没田庐,民弗安业。圣朝建北京,视河为襟带,永乐间屡尝修筑,辄复倾圯。今圣天子(指正统皇帝)嗣位,命工部侍郎李庸、内官监少监姜三义往任厥事,复命太监阮公安、少保工部尚书吴公

14、中总其事宜,敕其务存坚久,勿为苟且,庶几暂劳永逸。经始于正统元年(1436 年)冬,毕工于二年夏,凡用工匠二万余,月给粮饷以万计。累石重甃 ,培植加厚,崇二丈三尺,广如之,延袤百六十五丈,视昔益坚。既告成,赐名固安堤。”明嘉靖间,工部尚书雷礼又奉命主持修卢沟河堤,“较昔修筑坚固什百矣。”更大规模地修筑永定河堤是在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 年),“自良乡老君堂旧河口起,迳固安北十里铺,永清东南朱家庄,会东安狼城河,出霸州柳岔口三角淀,达西沽入海,浚河百四十五里,筑南北堤百八十余里,赐名永定。”此后四十余年,永定河下游安流无患。自元、明、清相继修筑永定河堤的结果,一方面迫使河水出山后只能向卢沟桥方

15、向流去,另一方面却使下游河道变成地上河,孕育着更严重水患。正如乾隆皇帝御制过卢沟桥诗所云:“卢沟桥北无河患,卢沟桥南河患频。桥北堤防本不事,桥南筑堤高嶙峋。堤长河亦随之长,行水墙上徒劳人。” 此外,便是修建水库,特别是 1954 年官厅水库建成后,其巨大效益之一,可以说根除了永定河千百年来的洪水之害。 三、永定河流域的名山文化三、永定河流域的名山文化 永定河流域的名山文化是指永定河流域内的诸多名山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永定河流域多有富蕴历史文化的名山,例如:北京西山,人称“神京右臂”,“神阜奥区”,又以“小清凉”比称。虎踞龙蟠,起伏蜿蜒,重峦叠嶂,气势磅礴。山中林麓苍黝,溪涧镂错。春则百花吐芳,

16、蜂飞蝶舞;夏则树葱草碧,蝉噪鸟鸣;秋则层林尽染,乱叶飘丹;冬则千峰万壑,积素凝华。更有那僧寺尼庵,道观神庙,千百数计。峭壁之下,峰巅之上,山坳谷畔,无处无之。有人赞叹曰:“帝里大观,莫是为最。”对北京西山胜景,不知有多少人为之赞唱,为之倾倒,如明王世贞登西山诗云:“乱削鞭蓉碧霭攒,千盘转尽自成寒。清秋殿阁空中见,落日旌旗树木看。北眺浮云生大卤,东回紫气抱长安。向来弓剑曾游地,万壑松风度急湍。”又明邬佐卿西山道中诗云:“渐与市城远,行随落日西。烟霞供把笔,苍翠入扶藜。山叶同鸥泛,溪声送马蹄。悠然会心处,处处使人迷。”北京西山是对北京城西山地的通称,内中又不知有多少名山,如玉泉山、金山、香山、石景山、马鞍山、妙峰山、百花山、大寒岭等。每一座大山小山,都有令人陶醉的自然景致;每一座大山小山,也都有引人入胜的人文风情。 至于永定河上游流域,名山尤多。有黄帝建都其下的涿鹿山,炎黄阪泉之战的阪山,黄帝“北逐荤粥、合符釜山”的釜山,皇帝所葬的桥山,与秦代改苍颉文为隶字的上谷人王次仲的故事有关的大翮山、小翮山,汉高祖被匈奴围困七天七夜的白登山,还有北岳恒山、小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