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性之光照耀语文教学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841386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理性之光照耀语文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用理性之光照耀语文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用理性之光照耀语文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用理性之光照耀语文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理性之光照耀语文教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用理性之光照耀语文教学用理性之光照耀语文教学余文森老师在“张达红名师工作室专题研讨活动”上的讲话(十二月二十六日下午, 惠安县张达红名师工作室专题研讨会暨王平山名校长工作室研讨活动在螺城中心小学进行。张达红老师公开课课题为井底之蛙,余文森老师观课,听取名师团队发言,后讲话。下面是记录整理稿。)一、成功的团队有赖于一个明确的学术主张一、成功的团队有赖于一个明确的学术主张 一个名师团队的成长,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学术主张。我们现在的学术引领 工作,就是帮助名师团队提炼教学中的学术主张,形成正确的成长方向。 团队学术主张如何形成?主张必须与团队成员共同的教学风格、追求、观 点有内在的联系,是来自于团队

2、成员日常的经验与思考。 如何形成团队学术主张?团队工作本来是点点滴滴,现在以理性之光照耀 它,提取出来,变成团队的思想。 把这个主张结构化、概念化。结构清楚,有明确的学术界定,有理性的认 识,使学术主张从肤浅走向深入,从模糊走向精确。 提出一个学术主张,并以这个主张指导团队的教学实践。本来是零散的, 提出了学术主张,以理性之光照耀它,主张就变成团队的思想与追求,渗透到 团队实践的每一节课、每一环节、每一细节。 张达红名师团队,应把“理性语文”变成一个个具体的有核心追求的实践, 最终成为一个品牌。 二、学术主张的内涵与学科学习的关系二、学术主张的内涵与学科学习的关系 张达红名师工作室的“理性语文

3、”主张,是客观性、逻辑性、普适性、辩 证性、批判性。 客观性:语文教学,学科内容是一种客观存在。 逻辑性:文字的展开,具有其内在逻辑,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任何思想, 都是有其逻辑的。 普适性:文本内容具有普适性。课文作者的见解,看似一己之见,但应能 挖掘出其普适性的内容。 辩证性:对课文及课堂教学要辩证,不能走极端。 批判性:即建构性、独立性,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生成、发展语文素养。 “理性语文”的内涵阐释,要有理有据,要与具体的文本、教学联系起来。“理性语文”内涵的几个方面,应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体系, 融合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让“理性语文”的圣光照耀每篇课文、每堂课、每 一个教学环节,

4、让语文教学染上团队的“理性”色彩。 若能如此,名师团队的整个路径、通道,就打通了。 团队是区别于一般个体的。一般人是不去这样解读语文,不做这样的追求。 名师团队,因为多了一个学术主张,犹如多了一个望远镜,文本解读及语文教 学、课堂,许多环节就看得清楚,就更有效。 三、三、 “理性语文理性语文”的理性课堂解读的理性课堂解读2进底之蛙文本及课堂,可理性审视,可深入挖掘,从中有所发现,以 把文章读深,读透。 课文内容,是辩证的,可以有个性化的解读。如果对文本的理解是模糊的, 不够清晰,是因为没有理性照亮它,没有点透。 两种快乐,是辩证的。既可选择,但又不可以选择。 井底之蛙,代表的是一种视野、眼界。

5、 东海之鳖,积极学习未知世界,是一种追求走向。学习,开阔眼界是必要 的。 鼓励孩子开阔视野,是文本所蕴含的道理。 以什么维度来审视文本寓理?是须增长见识,还是须有正确的人生观? 从这篇课文的解读及课堂学习的引导上,我们可看出应如何把握理性,并 以怎样的理性来审视文本。 如果我们能做好文本解读工作,能把这一件事考虑清晰,也是一种理性。 “理性语文”的概念,如何丰富,也是我们要做的工作。 张达红老师提出以“感性”看语文,看课堂,也是一种“理性语文”的主 张。 “理性语文”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还要不断地从外延、内涵上去丰富这个 概念。 四、四、 “理性语文理性语文”与课改走向与课改走向 既是“理性”

6、 ,就要有个正确的视角来看课改,明确教学改革的一般走向。 课改的基本走向,是由教向学的转向。 以学生的学习状态来审视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看学生在课堂教学过 程中有没有收获。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的学习、发展有充分的表现。学生从不懂到懂, 认识上从浅到深,从一般的理解到深入,这些都要能从课堂中看得见,能看出 来。 如此,我们就要致力于建立课堂学习的操作系统,建立让学生的学习潜能 充分发挥出来的有效体系。 教师一味的教、讲、灌,有没有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没有 得到发挥? 学生的学,课堂上必须得到充分的表现。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表现他 们的看法、观念,他们有精彩的见解,是成功的

7、教学,是最高的境界。 课堂上应让学生感受到学,学习时充满情趣、充满问题、质疑与发现,有 充分的交往互动。学习,是同伴之间思考与表达,是相互质疑、互动交流,共 享思考与发现的成果。 这是课改共性的追求,也应是“理性语文”的课堂实践追求。 我们是教学生学语文,不是教语文、教课文。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有困惑, 有疑难,有问题,存在着可纠正、可发展的地方,最终获得发展,才是“理性 语文”的主张、追求。理性,就是教学生“学” 。 五、五、 “理性语文理性语文”与育人与育人 “理性语文” ,还应对教学有自己的认识。教书育人,学科所教的内容,最 终要融入学生的素养。 学科教学内容不能游离于人之外,而是要走进学生的生命。 现在的高考,是应试能力的培养,并没有真正地转化为学生的生存素养。 以为能做难题就是提高能力,就是提高素养,这不得见。学习的过程中,3积极性要素要成为学生情感、性格、精神上不可缺少的因素,要溶为一体,才 能说是成为素养。 教学是教学生学,是教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素养提升了,有涵养、 气质发生变化,才是教学。记录、整理:惠安县教师进修学校 林汇波 2013 年 12 月 27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