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有哪些?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0841355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什么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有哪些?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为什么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有哪些?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为什么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有哪些?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为什么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有哪些?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什么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有哪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什么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有哪些?(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为什么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有哪些?为什么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有哪些?关于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些想法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 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 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衡量人才是否合 格的质量规格”。 教育质量有宏观与微观之分。从宏观层面看,教育质量即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也可称之 为“体系质量”。所谓体系质量实质上是指其与系统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之间协调问题。也 就是说,它以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是否协调一致为标

2、准。什么时候系统各要素之间协调一 致,什么时候就表现出较高的体系质量。微观教育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 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其“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 标。前者规定受教育者一般的质量要求,亦教育的根本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 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不只是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还要使学生学 会做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只有文化知识,即使文化水平再高,不会做人,不能算是 一个完整的人。就像关鸿羽老师举得例子中,北京某高校一个化学专业的高材生,因为不 会交朋友,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杀人

3、。不但没对社会做出贡献,反而成了社会中的“害虫”。 为什么会出现“高分低能”甚至社会的“害虫”呢?无疑是应试教育。无论哪个学校,看的都 是分数,一俊遮百丑,只要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只要老师教出的学生成绩好,就是好老师, 而不注重学生的品行。那么,作为校长,在现有的条件下,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怎样提高教育质量呢?我认为,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校长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搞得好不好,关键看领导。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 信息,某某学校换了个新校长,没多长时间学生就跑了三分之一,或者某某学校换了个新 校长,新学期学生增加了多少多少。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校 长是学校的领导者, 校长的认识有多高

4、,体验有多深,这个学校就能走多远。校长要注重 提高自身的能力,不 断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学校的“精神”。在 这里面,校长的自身提 高最为重要。其次,提高教师素质。传统上,教师的教育活动,常常被理解为围绕教学内容而展开的“传 道、授业、解惑”,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事实上,教师的教育活动并不是单纯的 技术操作过程,教师也不是一个工匠。教育本身以及教育所处情境的复杂性,促使教师必 须真正理解自己所处的情境,并在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等问题上做出明智而审慎的 分析与决断。这意味着教师除了理解教学内容和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外,还必须有研究自 身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需求、兴趣、

5、信念和技能,有对自己的教育活动以及教育教学理论 进行质疑和检验的意向,并通过这些使自己进一步成长。在一所学校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不是漂亮的校园、雄伟的教学大楼和先进的教学设 备,而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想品质、业务水平等软性因素。也就是说,一所学校的发展 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成长,教师自身的成长状态,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的成长都具有 重要的引领作用,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力量。第三,加大投入改善校园环境。古代哲学家老子“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言论散 发出思想的光华,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这些都说明环境对人的陶冶的重要作用。 良好的环境是一种教育资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调动人

6、的情绪,达到“不 言而教”的良好效果;反之亦然,不良的环境则容易使人受其不良影响,长期置身其中,即 使优秀者也会败坏思想、涣散斗志、 “近墨者黑”,对人贻害无穷。学校作为传递文化和育人 的基地,德育工作的开展同样可从中得到启迪。因此,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忽视校园环境建 设的作用,提升学校教育工作就要创设一流的校园环境。第四,校园生活要丰富多彩,对学生教育要多样化。要大幅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更加聚焦教科研,更加凝心教科研,更加倾力教科研。不重视教科研的校长不是好校长,不重视教科研的教师不可能成为好教师,不重视教科研的学校不可能成为名校。我们研究教育教学,必须首先研究如何优化教科研,着力形成氛围、形成

7、团队、形成模式,全面建设教育质量科研年,唯有如此,才能在更高起点上提高质量的科研含量,开辟教育质量转型发展的新高地。(一)要思考谁来研究的问题(一)要思考谁来研究的问题。质量工作涉及诸多层面、岗位和环节,所有相关者都要成为研究者。首先,校长要示范引领。首先,校长要示范引领。研究力是校长治校理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校长要重视研究、推进研究,更要示范研究、引领研究,追求成为“研究型”校长。校长研究要更加主动,做到研究职业化、常态化、终身化,既要深入研究如何改进个人所承担的学科教学,也要整体研究如何不断优化学校的办学实践。校长研究要更加深刻,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入木三分、深入浅出。校长研究要更加广博,善于

8、博采众家之长,不仅是某一学科或管理领域的专家,也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具有深厚的研究素养。校长研究要更加独到,具有“首创”和“独创”的思维品质,独具慧眼、独到理解,善于在平凡中见新奇,做到见人之所未见。其次,教师要自主自觉。其次,教师要自主自觉。每位教师都要做到热爱研究、主动研究、善于研究。要深化研究价值认同,唤醒自我的研究意识,把研究作为个人工作和生活方式,确立“不研究不行”的思想,克服研究“惰性”。要确立合理的研究利益诉求,把研究作为个人专业成长之道,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要坚持以学促研,把学习融入研究之中,不断通过学习提升研究素养。要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研究理念,把日常教学与教学研究紧

9、密结合,做到课题在教学中生成、成效在教学中体现。要把反思作为重要研究品质,养成自我反思、自主反思的良好习惯,把反思融入行动研究、问题探讨和教学总结。要把深度研究作为重要方法,防止蜻蜓点水,防止浅尝辄止,防止小成即满,通过持续深入的研究,逐步凝炼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成长为“草根化”的研究型教师。第三,教研员要率先垂范。第三,教研员要率先垂范。作为“研究专员”,教研员要追求自我完善,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研究,率先出思想、出思路、出成果,在当地堪称学科权威,在省内外掌握学科话语权。要有高尚人品,有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坚持等人格品性,有“大师”级的人格风范。要有高尚学品,热爱学习、终身学习,

10、提高学识魅力。要有高尚教品,不仅是优秀“登山员”,更是优秀“潜水员”,经常“下水”,敢于“试水”,有深厚教学素养和独具一格的教学风格。要有高尚研品,心无旁骛、潜心研究,以有启迪借鉴作用的研究成果体现价值、增值人生。(二)要思考研究什么的问题。(二)要思考研究什么的问题。既要全面和全程研究,更要突出对教育质量关键“增长极”的研究。首先,要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既研究教什么,又研究如何教。研究教学思想,认真剖析问题行为背后的问题,确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观。研究教材体系,研究不同学科教材间的整体联系,研究不同学段教材之间的衔接关系,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章节分布、

11、知识结构等,既要“教材在手”,更要“教材在心”。研究教学内容,既抓纲固本,又不唯纲、不唯本,做到取舍有度、旁征博引。研究教学方法,剖析教法涉及的价值取向、理念构建、操作实施等,倡导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推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研究教学过程,既关注对备课、授课和复习辅导的过程研究,又关注对导入、复习、讲解、检测的过程研究。研究教学手段,坚持教学手段服从教学内容,推进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的融合运用。其次,要研究如何提高课堂质量。其次,要研究如何提高课堂质量。以课堂为根本“增长极”,着力提高课堂的科研含量。以研究促进转变课堂观,确立体现新课改要求的课堂理念,进一步以科学的课堂观指导课堂实践。以研究促进培育

12、课堂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课堂环境文化,构建公平公正的课堂制度文化,形成民主、平等、尊重、合作的课堂人际关系文化,培育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文化,形成质疑、探究的课堂研究文化,凝炼激励、发展的课堂评价文化。以研究促进优化课堂结构,准确把握新授课、复习课、评讲课的不同特点,探索实践学科化、个性化的课堂范式。以研究促进优化课堂管理,落实学科化、校本化的规范要求和评价建议,优化课堂统筹管理之道,完善以课堂为中心的质量监测和调控机制,进一步强化课堂常规,提高课堂管理水平。第三,要研究如何提高学习质量。第三,要研究如何提高学习质量。把学习作为重要“增长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转化率和产出率。以研究促进外

13、因与内因的有机结合,坚持“学生为本”,落实“以学论教”,积极修正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原则和方法等,营造契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外因环境”。研究学生智商的开发之道,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力和思维力等。研究学生情商的开发之道,提高学生自我了解、管理、活动和处理人际关系等能力,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律、乐观积极、互动合作等良好品质。研究学生逆商的开发之道,培养学生坚毅、刚强、吃苦、争气等良好品质,提高学生认识学习挫折、应对学习困难、走出学习困境等耐挫能力。(三)要思考怎么研究的问题。首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而更重实践。(三)要思考怎么研究的问题。首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而更

14、重实践。理论研究如同“理论医学”,重在追求研究的前瞻性与探索性,而实践研究好比“临床医学”,重在追求研究的实用性与实战性,但两者都着眼于一线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离开实践研究的理论研究,必然空洞无物、无病呻吟,既无实践基础,也无实际意义;而离开理论研究的实践研究,必然失去科学理论的指导,容易迷失方向、偏离轨道,深度不够、价值不高。我们强调两者的同等重要性,并非强调平均用力。特别是对校本和师本研究而言,无论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研究,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研究,或者是以高考为重点的考试研究,既需要有理论探索,更需要有实践的突破,更应把研究的视角和精力聚焦于实践研究。其其次,要坚持宏观与微观并重而更重

15、微观。次,要坚持宏观与微观并重而更重微观。宏观研究侧重于对相对宏观问题的整体研究,本质上属于“登高望远”式研究,着眼全局、切口较大,好比医学临床上的“全身检查”,而微观研究侧重于对细小问题的个案研究,本质上属于“显微探秘”式研究,着眼局部、切口较小,好比医学临床上的“专科检查”,但两者都是基于对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离开宏观研究的微观研究,可能视野不宽、眼界不高、立意不远,而离开微观研究的宏观研究,可能切题不准、问题漂浮、对策失效,这就好比一所学校的高考研究,应该起步于对教育考试评价制度、考试方案和命题的宏观研究,基于对校情、教情、班情和生情的微观研究,成于在两者结合中准确把脉、对症下药。同

16、样道理,我们强调两者的同等重要性,并非要均衡着力。特别是对于教师的研究而言,尤其要防止研究过于宏观,要做到问题细小化、课题小型化、成效显现化。第三,要坚持个体与团队并重而更重团队。第三,要坚持个体与团队并重而更重团队。个体作用至关重要,团队作用不容忽视,这就如同临床上的“分诊”与“会诊”,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当前教育教学分工更趋精细,合作显得更加重要,研究也不例外。要构建研究愿景,制定体现发展取向、契合群体诉求的研究规划,逐步内化为研究者取向一致的价值目标和行动指南。要培育团队文化,营造尊重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研究氛围。要建立研究共同体,以课题为纽带,构建相对稳定的伙伴式研究关系。要强化研究支持,对合作研究给予更有效的保障。要打造示范团队,推介合作经验,展示合作成果,提供合作范本。教科研作为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质是一个与教育教学实践相伴相融的具有科学性、创造性、艰巨性的科学探究过程,需要我们带着奉献的精神、认真的态度、创造的激情、科学的方法投身其中。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在富有智慧的教科研实践的支撑下,努力打造扬州教育质量新高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