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基站传输光缆线路的建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841128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移动通信基站传输光缆线路的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移动通信基站传输光缆线路的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移动通信基站传输光缆线路的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移动通信基站传输光缆线路的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移动通信基站传输光缆线路的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移动通信基站传输光缆线路的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通信基站传输光缆线路的建设(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移动通信基站传输光缆线路的建设分析移动通信基站传输光缆线路的建设分析摘 要 移动通信基站是移动通信网络的最基本元素。本文笔者就移动通信基站传输光缆线路建设中的建设原则、路由选择、光缆的技术指标及光缆的敷设安装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关键词 移动通信基站 路由选择 技术指标 敷设安装1.建设原则(1)传输网是通信运营商的基础设施,为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而造成工程建设中的浪费,传输网的建设要超前于业务的发展,并充分考虑到网络的灵活性和业务的扩展性。(2)充分满足移动话音、未来 3g 业务发展及增值业务需求,提高城域传送网的覆盖面。(3)在网络结构上,应尽量保持原有的网络结构,对网络结构确需变动

2、时,应结合本地网的前期工程,着重考虑网络结构简单、网络层次分明、业务负荷均匀,业务流向合理,以达到网络结构清晰,管理维护方便,投资少,见效快的目的。(4)光缆网络结构及传输网络结构尽量成环,传输自愈环路上的光缆尽量避免在同一路段上并行,利用环保护功能提高传输系统的安全可靠性。(5)接入层传输应以光缆传输接入为主,微波系统接入为辅;基站接入视具体情况,尽可能的接入环路,来保证网络的安全;(6)传输网络坚持分层建设的原则;将城域传输网划分为核心层、汇接层和接入层来组织,以确定清晰的传输网络结构;汇接层可根据业务网络规模适时建设。(7)根据基站分布、交换局所归属位置考虑汇接层、接入层的组网设计。(8

3、)选取地理位置适中的传输汇接层节点,以利于光缆线路网的组织。(9)市内光缆尽量在管道内敷设,郊区及农村地区的光缆尽量采用架空方式,在特殊地理环境地区可少量采用直埋光缆。(10)市内管道光缆敷设芯数应综合考虑基站传输与数据接入所需光缆芯数,同一路由一次敷设的光缆芯数至少应满足五年中长期业务需求。2.路由选择原则(1)光缆线路路由选择应结合传输组网方案,尽可能满足组成传输环路的要求,以确保传输网的安全可靠。(2)新建光缆在城区内应结合城市的建设规划确定具体路由及敷设方式,尽可能采用管道敷设方式或利用已有架空杆路附挂光缆,也可利用墙壁上加固方式架挂架空光缆;在城市郊区及乡村以架空敷设方式为主。(3)

4、将光缆线路的安全、稳定、可靠放在首位,应避免选在规划红线内,尽量避开环境条件复杂与地质条件不稳定的地区。(4)架空光缆线路路由宜尽量选取最短捷的直线路径,减少大的角杆。特别应该避免不必要的迂回和 “s”弯,以增加杆路的稳固性。(5)光缆线路路由应尽量沿靠主要公路、 顺路取直,并保持适当的隔距,以利于光缆的安全、 施工和维护。光缆路由与公路控制线的隔距要求见表 1。表 1 光缆路由与公路控制线的隔距(6)架空光缆杆路应避开高压强电线的危险影响区和雷击区。(7)架空光缆线路路由应尽量避免穿越林区。(8)光缆线路的保护方式,应根据现场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并需考虑经济合理性。(9)

5、架空光缆路由尽量避开在下列处所:a.易燃易爆地区、飞机场、发电厂、变电站、主要火车站、重要桥梁、渡口和其他军事设施附近;b.洪水冲淹区、低洼易涝区、沼泽和淤泥地带以及严重化学腐蚀地区;c.森林、经济林、崇山峻岭、大风口及严重冰凌地区;d.水库(包括计划修建的水库)及采矿区;e.射击场及其他等对通信有影响的地区。(10)路由通过较大河流时,应尽量利用坚固的桥梁敷设光缆,但由于费用较高等原因不能利用时,可采用飞线或水下敷设方式。3.光缆的技术指标(1)光缆的机械强度光缆需要具备适当的机械强度,以满足在一定外力的作用下,不使光纤产生附加衰减。光缆允许的机械强度指标见表 2。温度循环试验a.温度台阶:

6、+20,-30,-40,+60,+70b.保持时间:每一台阶段 24 小时c.循环次数:2 个循环d.要求:-20+60 光纤衰减不变,-40+70 时光纤衰减变化小于 0.1db/km(与+20时的值比较)。温度循环试验结束后,温度恢复到+20,无残余附加衰减。(3)光缆曲率半径光缆曲率半径在受力时(敷设中)为光缆外径的 20 倍,不受力时(安装固定后)为光缆外径的 10 倍。(4)光缆外护层 pe 绝缘电阻光缆金属护层对地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2000m.km(500vdc 浸水24 小时后测试)。(5)光缆外护层 pe 介质强度光缆外护层 pe 的耐电压强度应不小于 15kv(dc2 分钟,

7、浸水 24小时后测试)。(6)光缆塑料外护层厚度标称值:2.0mm4.光缆的敷设安装(1)一般要求及规定1)光缆敷设前应进行单盘检验、 确保质量合格2)光缆布放端别每盘光缆两端应有端别识别标志。a 端为红色套管标志,b 端为绿色套管标志;面向光缆,顺时针方向松套管序号增大时为 a端,反之为 b 端。光缆应按规定布放,主干光缆环引接点为 a 端,基站为 b 端;上级局为 a 端,下级局为 b 端;分歧光缆的端别应服从主干光缆的端别。3)布放要求布放光缆时必须由缆盘上方放出,并使光缆保持松弛弧形状态。布放过程中光缆应无扭转、打小圈等情况。布放光缆的牵引力应不超过光缆容许张力的 80%,瞬间最大牵引

8、力不能超过容许张力的 100%,主要牵引力应加在光缆的加强件上。施工过程中,光缆的弯曲半径不得小于缆外径的 20 倍,敷设后不得小于缆外径的 15 倍。采用机械牵引光缆时,牵引速度不宜大于 10 米/分钟,应采用速度和张力可协调并具有自动停机性能的牵引设备。在靠近交流电气化铁路或高压电力线等地段进行光缆施工时,应将光缆金属构件做临时接地,以保证人身安全。利用电力杆路架挂光缆时应与电力部门联系,求得支持和配合,并要采取妥善的安全措施,危险地段应停电操作,确保人员和光缆的安全。光缆布放完毕应检查光纤是否良好,光缆端头应做密封防潮处理,不得进水。(2)局内光缆的敷设与安装一般基站光缆进局采用管道光缆

9、、架空或直埋光缆,不需变换光缆程式;地市级及以上局站进局采用阻燃光缆。局内光缆应直接成端在机房内的 odf(或 odb)上,不得在局内光缆段设置接头。局内光缆应做标志,布放应整齐、美观。布放在爬梯及走线架上的光缆应绑扎牢固,垂直上升段绑扎点的间距应不大于 1m。局内光缆的预留部分,应盘圈绑扎在进线室的铁件上,或固定在局前井井壁上,或用光缆预留架固定在终端杆上。局内光缆每隔 2m 应挂光缆盘识别。光纤在 odf(或 odb)内均应通过光纤连接器连接,以便光纤调度、测试。进局光缆敷设后要及时用防火材料把进线孔洞、穿墙孔洞、穿地坂孔洞堵实。光缆在局站内其金属构件在 odf 上接防雷地线。(3)管道光

10、缆敷设管道光缆按人工敷设方式考虑,有条件时也可采用机械牵引敷设。为了减少布放时的牵引张力,整盘光缆可由中间分别向两边布放,并在每个人孔安排 12 个施工人员作中间辅助牵引。对于直径超过 90mm 的大孔管道,由于光缆直径较小,为节约市话管道管孔,应在一个大管孔内穿放一根可盘式 5 孔 pe 塑料子管,余孔留作备用。塑料子管在人(手)孔内的伸出长度一般为 20-40 厘米。光缆在人(手)孔内采用挂标识牌作标记,光缆进出塑料管管口处采用pvc 胶带封堵,空余子管用塞子封堵。光缆穿入管孔或拐弯或有交叉时,应采用导引装置或喇叭口保护管,不得损伤光缆外护层。根据需要可在光缆周围涂中性润滑剂。光缆在人(手

11、)孔内,采用纵剖软塑料管保护,每人(手)孔内固定点不少于两处,采用尼龙扎带将光缆固定在孔壁电缆托板上或采用固定卡子直接固定在孔壁上。预留光缆应盘扎整齐并固定。光缆引上:引上光缆采用 50mm 镀锌对缝钢管保护,管内穿放 38/46mm 半硬塑料管,塑料管地下部分比钢管长 1-2 米,上端应长出钢管 10-20 厘米。钢管要固定在杆上或墙上,上、下管口要堵塞。(4)架空光缆的敷设安装1)架空光缆一般采用人工立杆、架设吊线敷设。2)光缆用挂钩吊挂在吊线上,挂钩在吊线上的搭扣方向应一致,对坡度大的地段应用螺旋线绑扎。3)光缆敷设拉力不大于 600n,曲率半径应大于光缆外径的 20 倍。4)光缆布放应

12、留好接头所要长度以及电杆上的预留长度和盘留长度。然后包扎好接头端和留长光缆。5)光缆挂钩的卡挂间距为 50cm3cm。6)光缆遇有电杆、 树木等可能接触物时,应采用塑料软管保护措施。7)光缆接头盒应牢固地固定在电杆上,不得松动。8)光缆预留的安装:光缆在局(站)内的预留应盘圈固定在进线室或基站内。在高雷击区,预留光缆可盘留在终端杆上。接头盒两侧各预留光缆 8m,并预留在其前后两根的电杆上。预留光缆应采用预留架牢固地固定在电杆上。光缆每隔 3 杆档,应作一次下垂 70cm 的杆弯预留,并采取塑料软管的保护措施。5.结束语基站即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是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商投资的重要部分,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一般都是围绕覆盖面、通话质量、投资效益、建设难易、维护方便等要素进行。随着移动通信网络业务向数据化、分组化方向发展,移动通信基站的发展趋势也必然是宽带化、大覆盖面建设及 ip 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