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向卫东[摘 要] 本文从摄影过程理论出发, 以感光材料的感光特性曲线为工具对“负—正”系统中采取前期增加曝光量并和 后期洗印工艺相结合来改善画面暗部影像质量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并进行了相应的实拍验证 [关键词]“负—正”系统 暗部影像质量 感光特性曲线“负—正”系统是照相、电影画面制作的主要技术手段,即前 期拍摄使用负片记录影像,后期制作使用相纸、正片再现影像 摄影意图的最终实现须将前期和后期做为整体一起考虑, 而不 是孤立地单纯强调前期或后期 在数字技术日趋发展的今天,“负—正”传统摄影仍然是获 得一张照片的重要和有效的方式相对于传统后期的黑白和彩 色印放工艺, 数字 (激光 ) 彩色扩印中心大面积取代电子片夹和 打印设备的不断普及发展已使摄影的后期制作几趋数字化更 为重要的是, 数字化后期制作工艺在最终照片输出前通过显示 设备提供的可视化预览影像使摄影者和后期工作人员的交流 有了共同的参考标准, 也使摄影前后期的整体结合实现摄影意 图更为可行有效 对暗部影像质量的认识 著名学者、柯达研究所的米斯博士在其巨著《照相过程理 论》一书中所述:“摄影的目的通常就是产生一幅图像, 它使目 睹者在脑海中重新获得看到原物时所造成的印象”,摄影画面 的影像必需达到一定的技术质量规范, 这是任何摄影过程顺利 进行的前提条件。
影像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影调、色彩、颗粒度 (噪声水平)和细部(包括清晰度,质感,信息容量等)每幅摄影画 面都是由这四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摄影测、曝光技术 的不断发展与成熟, 曾经对摄影画面影像质量形成致命影响的 前期摄影曝光不足和曝光过度已不再构成威协, 如何使画面影 像呈现尽可能丰富的影调层次是一般意义上优质画面的最基 本要求, 而暗部是否呈现足够的影调层次便是重要标志 暗部在画面上的表现一直都是摄影者所非常关注的内容, 但也是最容易出现影调控制失误的区域如实拍中会遇到这样 的情况: 陪体或背景的亮度远远低于主体的亮度,有的亮度间距 相差三档或四档,甚至超出了所用负片的宽容度但在最后的成 像效果中又希望主体曝光正常, 而且低亮度的陪体或背景也能 够表现出较好的影调和层次在这种情况下解决的办法其实有 很多,比如使用人工光调节主体和陪体或背景之间的亮度间 距当然, 这是在光源能够被摄影者所控制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的但如果光源不能被摄影者所控制呢 (如室外自然光 ) ?这种 情形显然更为普遍 有些摄影者虽然认识到了暗部影像质量的重要性, 但却有 不少人错误地把提高暗部影像质量的希望寄托于后期的制作 工艺上, 简单的认为利用一些特殊的后期手段 (以及使用特殊 的影像记录材料 ) 就会使暗部的影像质量得到提高。
实际上, 如 果没有摄影者在前期科学的曝光控制,只单纯依靠后期制作, 暗部影像质量的提高是极为有限的 采用前期曝光控制和后期制作工艺相结合来提高摄影画 面暗部影像质量的理论依据 在传统摄影过程中,景物中越暗的物体反射的光线就越 弱, 到达负片上的光线就越少, 因而在负片上表现出的就是密 度越低, 越薄所以按照亮度较高的主体进行正常曝光的话, 会 使低亮度的部分曝光不足, 负片相应部位的密度减小, 印制成 正片后, 形成没有任何层次和细节的死黑相反, 如果在一个低 亮度的场景中, 适当的增加曝光量, 使得暗部在胶片上的密度 — 366—增加, 有一定的层次和细节, 画面反而会出现较好的暗部影像 效果因此在暗调场景的拍摄中, 多数的摄影者喜欢前期适当 的增加曝光量, 后期印放时再增加曝光量, 以保证高反差环境 下的暗部影像能够表现出较好的细节和层次如果前期曝光不 足的话, 最终暗部影像的层次、细节和色彩都将会有较大的损 失 上述方法并非来自摄影实践经验, 而是摄影科学中影调传 递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只是在传统摄影为主要手段的时 期, 受后期制作工艺的限制, 其可操作性仅限于黑白摄影和专 业彩色放大制作, 而对于广大摄影者普遍、经常接触的彩色扩 印后期制作则只有理论上的意义, 可操作性几乎不具普及推广 的可能。
数字 (激光 ) 彩色扩印系统出现后, 其屏幕显示的负片 经扫描后形成的正像使摄影师和扩印员便有了共同的对话标 准和参考, 也最终使前期摄影的曝光控制和后期制作的密度增 减有了定量实施的依据可以说, 正是有了数字后期制作, 才使 上述方法有了实施普及的可能 1、成像过程中影调传递对暗部影像质量的影响因素 在成像过程中,我们常将在影像中景物的细部的亮度对 比称为影调成像的全过程被称为影调再现 (亦称摹写) 的过 程 影调丰富与否,常常作为评价摄影画面质量优劣的重要 标准之一人们所看到的照片上的影像, 并不完全是原景物的 真实再现, 这是因为摄影所用的材料、设备及方法和人眼的不 同有很多种因素对影调的再现产生影响, 如景物的亮度范围、 镜头的成像质量、负片和相纸的性能、冲洗的方式, 以及这些因 素综合在一起所产生的影响, 等等 2、采用前期增加曝光量并和后期制作工艺相结合来提高 暗部影像质量的理论依据 曝光量的不同是从整体上改变像场的照度, 使景物中的 各个部分的像场照度按比例同时增强或减弱, 而这并没有改变 景物的亮暗对比关系研究曝光量对暗部再现的影响实际上是 在研究负片的感光特性曲线对暗部再现的影响。
当景物中陪体 (或背景) 的亮度低于主体的亮度时, 如果按 照主体的曝光量进行曝光, 主体将位于负片感光特性曲线的中 部 (中等密度区 ) , 而陪体 (或背景) 则将会落在趾部或以下的位 置由于负片感光特性曲线趾部的不规则性则会使画面中的暗 部影像压缩, 缺少或完全失去细节和层次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 前期适当增加曝光量, 让暗部升至胶片感光特性曲线趾部或趾 部以上的位置,则会在底片上留下较多的暗部影像细节和层 次同时, 由于在后期印放时, 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印放曝光量的 方式来将由于增加曝光量而略显曝光过度的主体亮度降低到 正常密度, 同时由于负片上已经留下了较多的暗部细节, 后期 整体降低亮度并不会影响暗部影像细节的再现故采用这种方 法是能够有效地提高暗部影像质量的如果没有按照这种方 法, 而是按主体曝光的话, 暗部将曝光不足, 表现在负片上就是 密度极低, 没有了任何的暗部层次和细节, 导致无论后期怎样 处理都无法获得较好的暗部影像质量 采用前期曝光控制和后期制作工艺相结合来提高摄影画 面暗部影像质量的实拍验证 (前期传统摄影、后期数字制作 )图 1图 2科技信息专题论述我们对同一被摄体以二次曝光在同一画面中形成所需亮 度间距的同一反射率的主体和陪体, 并在摄影室闪光光源条件 下进行实拍 (最大限度减小手振和机震) , 以检验采用前期增加 曝光量并和后期制作工艺相结合来提高暗部影像的方法是否 可运用到当前的“前期传统摄影、后期数字制作”的流程中去。
实拍结果如下:负片上留下更多的细节在后期扩印时又适当增加了曝光量, 使得陪体在照片上既得到了相应的密度又有了较多的细节 结论 定性结论: 在前期传统摄影、后期数字制作的流程中, 如果景物之间 亮度间距较大, 但还是保持在适度的范围之内 (负片宽容度之 内) 时, 通过前期适当增加曝光量与后期制作工艺相结合的方 法是能够提高画面暗部影像质量的, 特别是当摄影师无法对现 场的照明进行控制时具体表现为: 在用这一方法处理后的照 片中, 不仅能够保证主体的曝光正常, 同时能够较好的表现出 暗部的细节和层次; 而在仅以主体亮度为曝光的照片中, 虽然 主体的影调有很好的表现,但底亮度的部分却严重曝光不足, 暗部层次和细节严重缺失 当然该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和无限制的, 以这种方法来提高 暗部影像质量必须以所用负片宽容度为前提, 在前期拍摄过程 中, 暗部与主体的亮度间距必须在负片宽容度以内, 否则这种 方法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 定量结论: 设所用的负片宽容度为 N,当画面中的暗部与主体的亮度 间距≤N 时,采用前期增加曝光量并和后期制作工艺相结合的 方法, 可明显提高画面暗部影像质量; 而当画面中的暗部与主 体的亮度间距>N 时,采用这种方法是无法提高画面暗部影像 质量的。
图 1 实拍参数: 主体亮度为 N(N=f11),陪体亮度为 N-4, 整体曝光量为 N; 图 2 实拍参数: 主体亮度为 N(N=f11) , 陪体亮度为 N-4, 整体曝光量为 N+1 选用富士公司出品的 SUPERIA200 135 彩色负片 (乳剂编 号:529 221) 柯达公司出品的普通光面快纸 胶卷冲洗后得到两张底片, 在扩印时正常印制出脸部曝光 正常的照片 (图 1 ) , 然后增加扩印时的曝光量, 使过一档曝光量 的照片中的被摄者脸部亮度与曝光正常的照片中被摄者脸部 亮度保持一致, 得到第二张照片 (图 2 ) 通过实拍得到的照片不难看出, 增加了曝光量的图 2 与曝 光正常的图 1 比较而言, 画面的暗部影像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 善, 暗部细节和层次得到了丰富, 具体从被摄者手持灰板的影 调变化就能够看出图 1 中, 由于陪体的曝光不足达到了四档, 落在了胶片感光特性曲线的趾部以下, 再加上在后期扩印时又 没有得到相应的密度, 暗部的细节严重缺失图 2, 由于整体曝 光量增加了一档, 比较图 1 中的陪体而言, 图 2 中的陪体的曝 光量得到了适当的增加, 使陪体的亮度落在了负片的宽容度以 内, 即在负片感光特性曲线上的位置更加靠近直线部, 因此在参考文献 [1] 李铭主编《. 数字时代的影像制作》.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版 [2] 沙占祥主编《. 摄影手册》.中国摄影出版社,2004 版 [3] 张铭著《. 感光材料的性能与使用》.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版 [4] 屠明非著《. 摄影曝光》.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版 [5] (美 )C.E.K.米斯主编.《照相过程理论》.科学出版社,1986 版(上接第 365 页 )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习是校 内模拟实验所不能替代的, 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 机会, 加强与企业合作,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模式, 定期带学生到企业进行观摩, 让他们身临其境去感受企 业的环境与氛围, 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如与会计师事务所等 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联合,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让学生分 期分批去实习学校如果有一定的资金, 也可以聘请一些有经 验的会计人才自己来开办企业另外, 学校的财务处或后勤等 部门, 都可以考虑吸收部分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管理, 使教师 和学生有锻炼的机会我国高等院校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是顶 岗实习,它要求真实的工作环境,不是模拟或虚设的场景,学生只 有真正接触到企业实际的经济业务, 才能加深对会计工作流程 的印象, 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 为将来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提高会计专 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教师是实践 教学的组织者和传授者, 其实践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 践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 必须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1)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所谓“走出去”, 即是有 计划地安排教师 (尤其是年轻老师) 到企业实习, 在不影响授课 的同时也可鼓励教师在外兼职, 如到企业兼任会计工作、财务 咨询工作、到会计师事务做短期项目审计工作等, 将理论和实 际相结合, 积累实际经验, 及时给学生最新的知识与信息, 各院 校也应当把老师参加社会实践作为考核标准之一所谓“请进来”,即是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