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社会功能的拓展_以北京地质科普广场为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836431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36.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广场社会功能的拓展_以北京地质科普广场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城市广场社会功能的拓展_以北京地质科普广场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城市广场社会功能的拓展_以北京地质科普广场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城市广场社会功能的拓展_以北京地质科普广场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市广场社会功能的拓展_以北京地质科普广场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广场社会功能的拓展_以北京地质科普广场为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丁芮城市广场社会功能的拓展以北京地质科普广场为例“广场”一词,顾名思义,就是面积广阔的 场 地 ,一般专指城市中面积广阔的场地, 包括市政部门修建的广场和一些大型建筑物 周围的空地。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空间,在 整个城市环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积极 的职能作用。可以说,广场是整个城市的缩 影,广场上的活动也是整个城市各项功能的 缩影。古希腊时期,广场是群众集会的场所, 具有司法、商业、行会、工业、宗教及娱乐 等社会功能。但到罗马帝国时期,广场已不 再是市民活动的中心,而是皇帝为个人树碑 立传的纪念场地。19世纪后期,城市工业的 发展、人口和机动车的迅速增加,使城市广 场的性质、功能发生了新的变

2、化,城市广场 的 政 治 含义减弱,群众性的参与活动明显, 其社会功能凸显。 我国的广场历史悠久,但传统的广场主 要是满足集会或祭祀的需要,缺乏民众的普 遍参与,有的广场如衙署的前庭、宫廷广场 等并不提供给民众日常使用,相反还要求他 们回避。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进程的发展,具备休闲、娱乐、纪念、观赏、社交及商业等多种功能的复合型广 场才逐渐发展起来,城市广场的社会功能有了 极大的发展与变迁。目前,广场已成为人民群 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成为城市生活中的 一大景观,甚至已成为城市文明发展的标志。 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广场出现千篇一律的趋 势,缺少独立性,片面追求面积广大,丧失

3、对 地域特色的关注以及对文化渊源、历史传承的 深度解读,淡化甚至无视了人文关爱,使城市 广场本应具有的多种复合功能尽显单调 。因 此,笔者以北京地质科普广场为例,来分析在 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广场应怎样发挥多方面综 合社会功能这一重要问题。 北京地质科普广场是修建地铁四号线西四 站时,在西南角留下的一处充满地质元素的开 放式广场,总面积6000平方米,由国土资源部 与北京市合作共建。地质科普广场有两个入 口,北门是正门,地质科普广场的标志在北门 入口处;另一个入口位于东侧,入口处是李四 光塑像。地质科普广场紧邻中国地质博物馆,城市 57城市基础设施由多个部分组成,北侧为半圆形的地核广场,西侧为集

4、散广场,东侧为圆形的集散广场和休闲广场, 中间有一条地史路将它们串成整体。 地质科普广场的社会功能主要在于:一是在拥 挤的西四地区建设一处休闲广场,是一件利民的好 事;二是填补了城市广场中地学科普类的空白,让 城市居民能够近距离接触地学知识,进而增强其保 护环境的意识;三是作为地质博物馆的延伸,它弥 补了中国地质博物馆因建筑所限缺失的休闲、娱乐 功能;四是成为展示国土资源知识和国土资源部工作的窗口。但自2009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地 质科普广场以地质科普为主的社会功能发生了转 移,其社会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展,除了科 普、休闲功能外,还展现出娱乐、休闲健身、便民 利民及释放压力等多种功能

5、,地质科普广场成为一 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复合型广场。金,人们生活一直比较拥挤。地质科普广场建成后,人们有了消遣休闲、沟通交流、接触社会及传 递感情的场所,并因此得到了精神和心理的满足。 从实地调研看,地质科普广场的休闲交流功能 体现得比较明显。为给市民营造舒适的休闲空间, 地质科普广场安设了适当的休闲座椅、照明路灯和 景观路灯,地史路曲径通幽,两边的绿化带植有花 草以及号称“活化石”的银杏,在净化空气、美化 环境的同时也给市民提供了休息的绿阴。同时,广 场与周边道路相隔,营造了一个相对安静的空间。 地质科普广场拓宽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成为人们休 闲、交流情感的重要场所。二、 锻炼健身的场地改革开放

6、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快速 提 升,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后,健康已成为现代人生 活中的更高追求,但由于居住空间以及各种专业健 身场所时间、空间、经济等因素的限制,更多的人 把锻炼健身场所转向户外公共空间,城市广场以开 阔的空间、优美的环境成为人们的理想选择。 在城市广场上,锻炼健身的人通常都参与集体 性活动,如广场舞或交谊舞、保健操等。这些集体 性活动都是自发的,民众主动参与性很强,少则几 十人多则几百人,场面红火热闹。集体舞利用舞蹈 来抒发情感,使参与者内在情感得以宣泄,产生精 神振奋的愉悦感,但目前跳集体舞的人更看重的是 其锻炼保健作用。如今的广场健身活动已被越来越一、休闲交流的场所 休闲

7、通常指两个方面:一是解除身体上的疲劳,恢复生理的平衡;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心 理得到放松。实际上,民众的休闲更重视心理层 面。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不仅希望获 得更加和谐、亲切的城市环境,还需要放松心情, 与周围的人沟通交往,融入社会。生活在城市社会 中的人工作压力大,生活空间狭小,缺少人与人之 间的沟通。地质科普广场所在的西四地区位于市中 心,周边有著名的西单商业区和金融街,寸土寸表 1北京地质科普广场锻炼健身活动分组表 58 城市组 别名 称时 间人 员 年 龄 构 成参 与 人 数开 展 形 式活 动 场 地第 一 组广场舞18302030老 、 中 、 青 均 有 参 加,女

8、性居多一两百人,有时更多自发组织,参与者 跟随学习地核广场第 二 组经络保健操19002100中老年人,女性居多50人80人自发组织,组织者 亲自传授西四地铁站直梯 出口南的通道第 三 组交谊舞18302030中青年人,女性居多50人左右自发组织,参与者 互相学习西四地铁站直梯 出口西侧第 四 组水兵舞19002030中年人,女性居多10人左右自发组织,爱好者 传授,参与者学习李四光雕像后休 闲小广场城市基础设施多的、不同年龄和不同背景的人接受,地质科普广场每天都有跳集体舞的人,其中不乏时尚的年轻 人。据调查分析,在地质科普广场跳舞、做操锻炼 的大致可以分为4组 ( 见表1 )。三、 科普文化

9、的平台广场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城市符号,但地质科普 广场并不普通,因为它既具有普通广场的休闲、娱 乐等功能,又承担着科学传播的使命。更具历史意 义的是,地质科普广场不仅在北京是第一个,在我 国也无先例。 地质科普广场东侧圆形的集散广场和休闲广场 摆放了李四光先生雕像,是整个地质科普广场的核 心,李四光雕像是地质科普广场中最显眼的陈设。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 家,为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将他的雕像 放置于此,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 地质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北侧的地核广场按照 地球内部结构,在地面上设计了一个半径为12.8米 的地球剖面,由内到外分为地核、下

10、地幔、上地幔 和地壳4层,每层采用不同色彩的石材,形象地展 示地球的各圈层构造,表现地球不同圈层的物理特点。地史路长达55米,宽2.5米,其寓意是“重走 地球发展之路” ,用不同的岩石区分、展示地球经 历的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 各个历史时期。每一段代表了原始生命及生物演化 的不同过程。路面以不同地质时代的代表性岩石铺 设,走完这段路,既可以初步了解地质演化的复杂 多变,又可以了解生命进化的艰难曲折。在广场和 地史路两侧,摆放了13块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地质标 本,既有地球上的三大类岩石火成岩、沉积岩 和变质岩,又有国民经济所需的支柱矿产,既有具 有地球生命演化意义的叠层石,又有

11、能代表我国地 质科技能力的三峡岩心,以此烘托浓烈的地质科学 氛围。地质科普广场通过地核广场、地史路和大型 地质标本展示和宣传了地球科学、生命演化、资源 利用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地质科普广场与西四地铁站的建设有机结合, 通过一系列与地质科学有关的城市雕塑、古生物化 石和地学符号,将地质科普广场这一公共空间打造 成为展示、传播地球科学知识及国土资源国情的平 台,使地铁乘客、路人及周边居民可以了解有关地质方面的科普知识。同时,地质科普广场也面向市民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如中国地质博物馆以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为主题举行宣传 活动周,在地质科普广场举办“了解核辐射,健康 好生活”的巡

12、展,为市民普及核辐射防护知识,取 得了良好的效果。 地质科普广场的建成,既扩大了地质博物馆科 普功能的辐射作用,又丰富了西四地区和“阜景文 化一条街”的科学文化内涵。“阜景文化一条街”是 指阜成门景山一线。在这条文化气息浓郁的街道 两旁,坐落着鲁迅博物馆、白塔寺、历代帝王庙、 广济寺、中国地质博物馆及北海公园等文化景点。 以自然科学为特色的地质科普广场已成为“阜景文 化一条街”上一个新的亮点。四、便民利民的服务台 为了方便地铁乘客和行人,在规划修建西四地铁站时,西城区市政管理部门考虑凡在西城区范围 内的地铁站,都将在没有公共卫生间的出入口附近 新建地上公共卫生间,共建6个卫生间。卫生间至 少应

13、达到二类以上的标准,面积至少达到60平方 米,其外观应与地铁站出入口的设计风格相协调。此外,西城区还要求所有地铁站的出入口附近要配 建自行车存放处,8个地铁站出入口将总共设有约3500个自行车存车位。在地核广场的西侧靠近阜成 门内大街的一侧设有机动车停车场,方便到地质博 物馆和地质科普广场参观的游客停车。地质科普广场位于市中心,紧邻商业和金融中 心,又是地铁四号线西四地铁站的出口,人流量 大。为配合西城区市政部门人性化的总体规划,地 质博物馆将地质科普广场与地铁出入口建设相结 合,并充分考虑了西城区市政建设便民利民的要 求。虽然地铁出口、停车场、疏散通道、卫生间及 绿地的占地压缩了地质元素的展

14、示,但这种设计却 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五、释放压力的空间 城市广场最主要的社会功能是满足广大城市居民的精神需求。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堆积的“水泥 森林”中的城市居民,在快节奏、高效率及高度社 会化的城市社会中,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不断加 重,人们渴望走出家门去寻找放松心情、调节情绪 的空间。众多的经营性娱乐场所虽然为人们提供了城市 59城市基础设施各式各样释放压力的方式,但是在这些地方,时间、空间乃至经济等条件限制着人们的活动。而广 场则以它开阔的空间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包 括高级白领、普通市民、外来打工者及城市流浪者 等,这些人都将大量的空闲时间转向都市中特设的 空间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特

15、有的自然审美景观与开放性的公共 空间,为远离大自然的城市生活与异质性的城市居 民提供了聚会对话的重要平台。这不仅有助于缓解 文明与自然在城市空间中的矛盾与分裂,同时也为 都市人走出精神与心灵的“鸽子笼”提供了公共桥 梁。城市容纳了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行业的人 员,增加了城市居民成分的复杂性。不同的社会分 工造就了不同社会角色的心理素质差异,这种差异 同样反映在广场上庞大的流动人群对文化的需求和 表现上。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外来人口的重要集中 地,首都的经济发展与外来人口有着密切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年 社会建设蓝皮书 指 出,北京登记流动人口占全市实有人口比重已达40%。大量

16、流动人口不仅保持相对稳定,而且长期 定居的倾向更加明显,已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北京市 民。北京流动人口对城市秩序、公共资源、交通压 力、治安形势等都带来严峻挑战。外来人口问题已 成为影响北京城市化进程、功能区定位、产业结构 升级和转移等重大问题的重要因素。政府部门成 立了住房和流动人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简称流 管办 ),对流动人口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流 管办结合街道、社区及综合治理等一起对流动人 口进行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时间、精 力和资源上仍有困难,还需要民众进行自我管理 和调节。 在北京工作的外来人员生活空间狭小,工作压 力大,同事之间缺乏交流,又远离家乡,业余时间 需要一个场所寻找心灵的慰藉。于是,城市广场就 成为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