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用虚词的用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834936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常用虚词的用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言文常用虚词的用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言文常用虚词的用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言文常用虚词的用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言文常用虚词的用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常用虚词的用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常用虚词的用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之的用法: 1、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刻舟求剑中的“是吾剑之所从坠”。 1.2.结构助词“的”,如幼时记趣中的“故时有物外之趣”,译为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2. 3.他,她,它(们),如则其善者而从之。 3.4.往,到.去,如逍遥游“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4. 5.这、此,如愚公移山曾不能毁魁父之丘。 5.6。宾语前置的标志。陋室铭“何陋之有” 6. 7.我,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7. 8.定语后置的标志。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8. 9.衬音助词,调整音节,无实意。如曹刿论战“公将鼓之”。 以的用法: 动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

2、同本义有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用也-说文 ,用也-小 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左传定公十年 纯形式-蔡元培图画 或知 尔,则何哉?-论语 3.又: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疏间亲(关系疏远人离间关系亲密人);耳目(把听当作亲 眼目睹);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深浅比喻达目) 4.使,令 向欲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 5.又:彰其慢(公开过失);介 眉寿(祝寿之词);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凭借;仗恃富国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7.认, 我日始出-列子汤问8.又:众暴寡(人多势众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方) 9.做,从事 教育事业有意义,情愿终身之-叶绍钧倪焕之

3、名 词: 1.原因,缘故何其久也?必有也-诗邶风 2.无固定职业人 闲民-拾雅 候疆候-诗周颂 3.色列简称: 阿战争 介词 1.把,拿-表示对事物处置 俱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2.又:力服人(用 强制手段使人服从) 3.依,按,凭-表示动作行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谓之文-论语 残年余力-列子汤问我酌油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大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 生序 其智力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又:膺大统(继承帝位);天自诿(听天由命);时(按时;依时) 5.,于-表示行 动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春夏而刑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八月十三日

4、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乾隆-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从,自,由-表示行动或变化起点 自古于今,上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仁者-潜夫论 今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7.又:下(下等;下层);下之人(下等人;奴婢);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 有简,分要、要、简四等山东繁缺,安徽简缺,从山东安徽,繁调简);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连词 1.:身殉职(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圆(作打算) 2.因,由于-表示行产生原因 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其求思之深而无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有足乐者,知口体之奉若人 也-明 宋

5、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 妹文 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物喜,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又: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情况,引出了下文 结);人废言(由于人好,对其言论也加否定);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理去 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敢再进食比喻因偶受挫折停止应做事情);辞害意(因拘泥于辞 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原意) 4.和,而-表示并列关系 夷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 鸡瞥来,径进啄-聊斋志异促织 5.则,-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胜,亡随其-战国策

6、 6.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 荆棘,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 至于寸(才达寸)-汉书列女传 7.表目或结等 智叟无应-列子汤问 助词 1.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界限 日观西峰-清 姚鼐登泰山记2.加句,表示语气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敖游-诗邶风 3.加句尾,表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 战国策 4.加能愿动词,类似词缀:;得; 能 乃的用法乃的用法 (1)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 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

7、)“反 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 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 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 示代词,译为“这样” 。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 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

8、乃 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2东南飞) 5.【其】 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 “(包括复数)。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 “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 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及其出,则或咎

9、其欲出者。(游褒禅 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 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寡人欲以 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 “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10、,其 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而】 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劝学)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 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

11、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楚怀 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故舍汝而 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 “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12、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填然鼓之,兵刃 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 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 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 “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 今)

13、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 丘记)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 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 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 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既而将 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

14、能御(柳毅传) 【也也】 的用法的用法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也 1、用在句末,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