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复习“诗—词—曲阅读理解”教案 [2]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083434 上传时间:2017-08-15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中考复习“诗—词—曲阅读理解”教案 [2]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010年中考复习“诗—词—曲阅读理解”教案 [2]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2010年中考复习“诗—词—曲阅读理解”教案 [2]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2010年中考复习“诗—词—曲阅读理解”教案 [2]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2010年中考复习“诗—词—曲阅读理解”教案 [2]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中考复习“诗—词—曲阅读理解”教案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中考复习“诗—词—曲阅读理解”教案 [2](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http:/ 12010 年中考复习诗、词、曲阅读理解教案考试说明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也是中考语文试卷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应引起我们的继续关注。这类题目以课外的诗词为主,难度较大;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为此,我们平时诵读古诗词时要善于作一些理解分析;题型以主观题居多,多了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有时兼顾传统的选择题,复习时应加强有效训练。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阅读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 80 篇。 ”对古诗词阅读的评价建议是:“评价学生阅读

2、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的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知识疏理一、诗歌的概念诗歌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它要求以精炼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且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二、诗歌的基本特点1、高度的概括性2、饱含浓烈的抒情性和丰富的想象性3、语言凝练而富有音乐美三、诗歌的分类 散 文 诗自 由 诗格 律 诗按 语 言 的 表 现 形 式 分复习策略(一)从三个层面入手赏析1、理解从语言上字、词(色彩、动作的字词) 、句(修辞手法及哲理性)的层面上来理解诗意2、赏析了解诗人

3、、作品(生平、风格等)http:/ 2掌握常识(修辞、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把握意境(景、事、 情、物)3、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了解相关知识1、方法及表达效果。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反问、用典(表志向与情趣)等。2、手法(表达技巧)渲染、烘托、映衬、反衬、虚实结合、含蓄、象征、联想、想象3、方式(抒情方式):A、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直抒胸臆) B、描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动衬静、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远近层次)(三)依类别来鉴(1)山水诗(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景中传达出的思想:喜悦或感伤。 (即:写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 。(

4、2)咏史诗的鉴赏A、感慨个人遭遇,抨击、讽谕社会现实;B、称颂、仰慕英雄 C、自比自况,表理想、追求(诗中用典)(3)咏物诗的鉴赏(物与志)借物来表志向、情趣或隐射社会现实。(4)边塞诗的鉴赏A、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豪情,将士久戍的痛苦,控诉战争 B、思念故乡、亲人或家人思念戍边的亲友,表达离恨别愁;C、描写塞外风光 主旋律是:爱国主义(5) 送别诗表朋友间的深情厚意、难舍之情;表对友的关心、牵挂及美好的祝愿(四)诗的语言特点:http:/ 3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委婉含蓄、婉约缠绵忧郁苦闷、悲壮旷达豪迈飘逸、激越雄健(五)教会学生清晰表述、规范答题。例:鉴赏语言的答题句式:某个动词用得好

5、,生动具体地写出了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 ,展现了(表达了、揭示了)的画面(思想感情、哲理) 。解题指导1、客观题解题方法:客观题即选择题,它包括判断、赏析型等子题型,判断选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 ,反之亦然。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内涵。 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揉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

6、词作结,如“不” “是” “都” 。 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2、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http:/ 4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

7、,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 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炼)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3、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 。所谓“意” ,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 “境” ,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体

8、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典型考题解析例 1: 咏 柳 曾 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注:解:懂得,明白。1、这首诗题为“咏柳” ,实际上是托物寓意。请分析此诗讽喻了什么?(讽刺、揭露生活中那些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人间自有正义,最终必无好下场)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在文意上也通。你觉得哪htt

9、p:/ 5一种更好?请简述理由。(天地好, “天地”是指代人间。 “清霜”是指代正义。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正义之气充满人间)可从修辞、句式及写此诗的用意,主题来析例 2: 山中留客张 旭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1、诗人是怎样描绘春景的?诗人首先描绘了一幅“山光” “物态”交相辉映,生机盎然的春景图,然后创设了一种天气晴朗,云烟缥缈,水气蒙蒙的意境。2、分析诗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所蕴含的哲理。生活中不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退缩或止步不前,而应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知识储备七九年级诗词理解与赏析注:带的是苏教版的篇目,其他的是苏教版、人教版、语文版的共同篇

10、目。【七年级上册】1、次北固山下 王 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写出了实景之美,又表现了虚景的壮阔。(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富于生活哲理,说明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在我们所学的诗词中,包含此相同哲理的诗句还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浓浓的乡思,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也表达了这种感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次北固山下中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

11、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http:/ 6精神鼓舞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5)王湾次北固山下交代作者行踪的句子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6)次北固山下中即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赤 壁 杜 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2)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诗中写到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4)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

12、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5)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6)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7)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 “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 ,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13、,有情味,有风韵。3、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 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 、 “沙路无泥” 、 “暮雨规啼”三幅画面。请你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画面。 http:/ 7答“兰芽浸溪” ,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冒出短短的嫩芽儿,芽儿浸在兰溪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2)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答句意:(就是下阕的翻译)哲理:人可以青春长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作者的情感:作者当时正是政治上失意

14、处于逆境之中,本词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襟。(3)从所积累的古诗曲的名句中(课内外不限) ,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示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其他诗词曲中的句子,只要符合题意即可)(4)曹操的龟虽寿中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也表达了这种精神的句子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4、十五夜望月 王 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中庭地白树栖鸦”中, “地白”的意思是月光满地。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最相近。(

15、2)诗中写月夜静谧的景色的句子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3)用简洁的语言说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诗句的妙处。答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 ,表现手法委婉蕴藉。(4)全唐诗录入此诗, “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答“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5、水调歌头 苏 轼丙辰 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http:/ 8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