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受到超我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833915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受到超我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受到超我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受到超我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受到超我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受到超我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受到超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受到超我(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的压力时,自我发展出的一种 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缓和冲突对自身的威胁,使现实允许,超我接受, 本我满足。 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还有包括补偿、抵消和幽默。补偿是遇到挫折后,通过别 的事物把因挫折带来的损失从内心体验到行为给予补偿过来。抵消是当欲望与 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以另外一种象征性的事物来缓解矛盾。幽默也就是自嘲, 幽默 我们可以把防卫机制的类型分为十六种,属五大类。逃避机制逃避机制1 1、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此机制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 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 到潜意识里去作用。是一

2、种:“动机性的遗忘”(motivated forgetting), 个体在面对不愉快的情绪时,不知不觉有目的地遗忘(purposeful forgetting),与因时间久而自然忘却(natural forgetting)的情形不一样。 例如,我们常说:“我真希望没这回事” ,“我不要再想它了”,或者在日常 生活中,有时我们做梦、不小心说溜了嘴或偶然有失态的行为表现,都是这种 压抑的结果。压抑作用,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已把事情忘记了,而事实上它仍然在我们的潜意 识中,在某些时候影响我们的行为,以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做出一些自 己也不明白的事情。例如,李老师的岳母相当势利,又爱挑剔,由于她一直觉

3、 得李老师配不上自己的女儿,故此多年来每次见到李老师就总是冷嘲热讽的, 令李老师十分难受和尴尬。上星期日李太太生下第一个儿子,于是请李老师通 知各至亲好友。李老师忙碌地打了一连串电话后,在与太太复核有无遗漏时, 才骤然发觉自己居然忘了致电岳母大人。 李老师用“压抑”的防卫方式来逃避 面对岳母的痛苦。压抑有时也会导致失去记忆,例如,有一些曾遭受极度悲伤 或目赌惊恐事件的人,会把那次经历忘得一干二净,无法再回想起来。比如战 场上的士兵、从火里逃生的人、失恋的人在事件过后,以失去记忆来免去 面对的痛苦与悲伤。例如,春娇与男人志明交往了三年,订婚的前夕,忽然志 明变心了,母亲知道春娇十分爱志明,担心她

4、想不开,就好言安慰她,焉知春 娇说:“志明是谁?你能不能告诉我到底发生什么事情?我和他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我一点也想不起来?”春娇所用的防卫方式是“压抑”。当然不是每一 次的压抑都会导致失去记忆,只有个人主观认定极端可怕的经历,才会导致失 去记忆。精神分析学派主张将潜意识意识化,以了解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不 过有些事情还是“忘记了最好”。若一定要找回那“失去的记忆”,通常也会 找回那“失去的哀伤”。2 2、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 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 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否定”与

5、“压抑”极为相似。 唯“否定”不是有目地的忘却,而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譬如,小孩子闯了祸,用双手把眼睛蒙起来, 就像沙漠中的驼鸟,敌人迫赶逼迫在眼前,无法面对,把头埋于沙堆中,当做 没这回事一样,都是一种否定的表现。又如春娇与男友志明交往了三年,在订 婚的前夕,忽然志明变心了,母亲知道春娇十分爱志明,担心她想不开,就好 言安慰她,焉知春娇说:“其实不结,也好,我一向也在担心结婚后怎能家庭 与事业兼顾。”春娇用“否定”的防卫方法来逃避现实的痛苦。 许多人面对绝症,或亲人的死亡,就常会本能地说“这不是真的”,用“否定” 来逃避巨大的伤痛。其他如“眼不见为净”

6、、“掩耳盗铃”,都是否定作用的 表现。 心理学家 Lazarus 在对即将动手术的病人所作的研究中发现,使用否认并坚持 一些错觉的人,会比那些坚持知道手术一切实情,精确估算愈后情形的人复原 的好。因此,Lazarus 认为“否认”(拒绝面对现实)和错觉(对现象有错误 的信念)对某些人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益健康的。但 Lazarus 也指出,否认与错 觉并不是适用于每一种情况(例如,有些妇女拒绝承认她们的乳房有硬块,可 能是癌症的预兆而太迟去就医)。不过在无能为力的情况时,否认与错觉仍不 失为有效的适应方式。3 3、退化、退化是指个体在遭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其年龄所不应有之幼稚行为反应。是 一种反成熟

7、的倒退现象。例如,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儿童,因母亲生了弟妹 或家中突遭变故,而表现出尿床、吸吮拇指、好哭、极端依赖等婴幼儿时期的 行为。根据勒温等人的研究,认为二至五岁的儿童遭遇挫折而表现退回行为 (regressive behavior),平均要比实际年龄倒退一年或一年半。退回行为不 仅见于小孩,有时也发生于成人。例如,平常如有重大事情发生时,有时我们 会大叫一声“妈呀!”,或夫妻吵架,妻子跑回娘家向母亲哭诉,都是退回的 行为。自从知道丈夫有了外遇之后,每当其夫要外出时,她就在地上大哭大叫, 一直到丈夫答应不外出为止。有一女学生,自从被班上同学嘲笑后。每当要上 学时,就会肚子痛而无法上学。有

8、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被母亲管教得十分严格, 加上母亲的蛮横无理,令她对权威人物产生极大的恐惧,甚至到她成年后,虽 然学有所长,但在权威人物面前,她就会变得毫无主张,就如在任教的学校, 她是一位极受欢迎的教师,但校长每次约见她,却总感到毫无自信;因为每次 见她,她不但张皇失措,而且校长每要求她做任何事,她都说不会做,要求校 长教她,并请求校长详细告诉她如何做;所有表现,就像一个无知愚昧的小女 孩。上述三例中的“在地上大哭大叫”、“肚子痛”、“极端依赖”,都是一 种退回行为。 当人长大成人后,本来应该运用成人的方法和态度来处理事情,但在某些情况 中,由于某些原因,采用较幼稚的行为反应,并非不可。例如

9、,做父亲的在地 上扮马扮牛给孩子骑,做妻子的偶然向丈夫撒娇等,偶然“倒退”,反而会给 生活增添不少情趣与色彩。但如常常“退化”,使用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来应 付困难,而已利用自己的退化行为来争取别人的同情与照顾,用以避免面对现 实的问题与痛苦,其退化就不仅是一种现象,而是一种心理症状了。4 4、潜抑、潜抑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描述为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体把意 识中对立的或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地压 制到潜意识中去,以至于当事人不能察觉或回忆,以避免痛苦。 比如“俄狄浦斯情结”、偷窥冲动等与意识层面(包括社会道德等约束和信条) 决然冲突的心理力量,不被意识接受

10、无法进入意识层面活动,但他们仍然在潜 意识层面有力活跃着,只不过是已经不能被意识觉察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某些事情的发生,往往会触发我一些感受,通常我们会作出自 然与直接的表达,但在特别的情况,我们的反应会不寻常,基于各种原因,很 可能我无意识地已将真正的感受作了压抑。例如:丁校长是个汽车爱好者,惜 车如命,太太常常取笑他简直将自己的汽车当作了儿子。一天早上,当他在赶 往教育局参加会议时,不幸发生了交通意外,他的车子被尾随的客货车碰撞了 一下。当时丁校长只是下车随便望望被撞毁的车尾部分,然后便冷静地匆忙与 对方交换通讯电话,在抄下对方的车牌后,就马上开车驶往教育局,同时,再 集中精神构思在会上

11、个人要作的重要陈词。在这事件中,由于撞车时是八点三 十二分,二十八分钟后会议就要开始,而重要的事情亦急待决定,丁校长一反 常态的表现,只是因为他采用了潜抑防卫机制。 此类防卫机制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也是一种消极性的行为反应。它含有反向 作用,走向另一极端,邪派的会扮成极正派的,去瞒过自己和别人。合理化作 用的,总会为自己找出些理由来自辩。抵消作用的,同合理化作用相似,但不 单独用理论来自卫,而是加上具体的运用。隔离、理想化及分裂等作用也是运 用技巧的方法来欺骗自己或别人。以上六种,也是人们常运用的防卫方法。以 下我们详细阐明,明白了,可以协助我们了解自己或他人行为的背后动机。1 1、反向、反向

12、(reaction formation) 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做出,乃 将其压抑至潜意识,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称为反向。换言之, 使用反向者,其所表现的外在行为,与其内在的动机是成反比的。在性质上, 反向行为也是一种压抑过程。例如:一位继母根本不喜欢丈夫前妻所生之子, 但恐遭人非议,乃以过分溺爱、放纵方式来表示自己很爱他。又如一位好吃糖, 但被告诫吃糖会蛀牙,且不为妈妈所喜欢的女孩,每每与母亲逛超市,总指着 糖果对母亲说:“不可以吃糖,吃糖会蛀牙,且妈妈不喜欢。”有一首歌,曲 名叫做我的心里没有他,这首歌从头到尾,都一直在强调“我的心里只有

13、你,没有他,如果“你”也懂得一点“反向”防卫机制的话,你就该了解他的 心里到底有没有“他”了。其他如我国“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与俗语“赶 狗人穷巷”、“以退为进”都是反向的表现。 通常使用“反向”者,本身对于 自己在使用此机制一无所知,而非“口蜜腹剑”、“笑里藏刀”,或“假仙” 刻意而为。 反向行为,如使用适当,可帮助人在生活上之适应;但如过度使用,不断压抑 自己心中的欲望或动机,且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轻者不敢面对自己,而活 得很辛苦、很孤独,过度使用将形成严重心理困扰。在很多精神病患者身上, 常可见此种防卫机制被过度使用。2 2、合理化、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合理化,

14、又称文饰作用。是个体无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来为难以接受的情 感,行为,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这个理论有很著名的两个案例,一个 是酸葡萄心理-丑化失败的动机。一个是甜柠檬心理-美化被满足的动机。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 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免焦 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此种方法称为“合理化”,换句话说,“合理 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事实上,在人生的不 同遭遇中,除了面对错误外,当我们遇到无法接受的挫折时,短暂的采用这种 方法以减除内心的痛苦,避免心灵的崩溃,并无可厚非,有

15、句话说:“得意时 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就是一种适应生活的哲学。更何况在找寻合理”的 理由时,也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过,个人如常使用此机制,借各种托 词以维护自尊,则不免有文过饰非,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之嫌,终非解决问题 之道。很多强迫型精神官能症(obsessive neurosis)和幻想型精神病 (paranoid psychosis)患者就常使用此种方法来处理其心理问题。 一般,“合理化”可分为三种方式:酸葡萄心理学(1)酸葡萄(sour grapes) 当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因自己能力不够而无法取得时,就加以贬抑和打击,称为 酸葡萄。此机制是引申自伊索寓言(Aesop,s fab1

16、e)里的一段故事,从前有 一只狐狸走进葡萄园中,看到架上长满了成熟葡萄,它想吃,但因架子太高, 跳了数次都摘不到,而无法吃到葡萄,它就说那些葡萄是酸的,它不想吃了。 其实葡萄是甜的,它因吃不到,而说葡萄是酸的。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 很多,例如,一个体育能力差的学生,说只有四肢发达的人,才会喜欢体育; 容貌平凡的女子特别爱说“自古红颜多薄命,“红颜是祸水”;追不到女朋友 的男孩说“这种女人品德不端、水性杨花,嫁给我,我都不要”。 酸葡萄心理产生原因: 1、生活中我们不乏那只狐狸的境遇与心态,当受到挫折时,就找理由丑化得不 到的东西。比如某学生没有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名牌大学,而考取了一所一般 大学,就在心里说,没考上名牌大学也好,那里竞争激烈,说不定学习要拼命 才能跟上趟,而在一般大学学习,说不定我轻轻松松地读书就可名列前茅。又 如一名普通干部在竞争部门经理一职中落选了,心里有失落感,闷闷不乐,后 来忽然一想:职务越高,职责越重,当个平民百姓可以逍遥自在,还可以有更 多的时间钻研业务。这一来他情绪很快恢复常态,不再烦恼。 2、“酸葡萄心理”是因为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