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石膏的功效和作用?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822692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石膏的功效和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生石膏的功效和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生石膏的功效和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生石膏的功效和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生石膏的功效和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石膏的功效和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石膏的功效和作用?(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 ,为清解气分实热的首选药。因其气味辛甘大寒,临床又被列为峻药和猛药。清代名医陆懋修云:“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 ”陈士铎在本草秘录中指出:“石膏救死之药也,用石膏能变死为生。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石膏组方有 20 方,最大剂量为 1 斤(约合现在 250g) ,广泛用于外感及杂病。汉后历代医家多秉承前贤经验而各有发挥。笔者根据多家本草及临床医家应用生石膏之经验,将其归纳为 12 大功用,现叙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1.解肌发汗,主温邪郁肺名医别录论石膏“解肌发汗。 ”后世医家张锡

2、纯通过长期临床验证,发现石膏确有此功效。并明确指出:“解肌者,其力能达表,使肌肤松畅,而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也,其解肌兼能发汗者,言解肌之后,其内蕴之热又可化汗而出也。 ”张氏治温病初得,脉浮而有力,身体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 60g,生粳米 75g,得清汁两大碗,乘热尽量饮之,使周身皆汗出,病无不愈者。张氏治一初春得温病患者,前医以温药发其汗,然汗出而病益加剧。其凭脉察证,投以大剂白虎汤加连翘、蝉衣,“服药后遍体得凉汗而愈。 ”孔伯华在石膏药性辨中指出:“石膏是清凉退热,解肌透表之专药。 ”有解肌发汗的功效。2.清热泻火,主气分大热名医别录谓:“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

3、皮肤热,肠胃中结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 ”所以伤寒阳明病,或温病邪在气分,症见壮热汗出,烦躁口渴,脉洪大等症。重用石膏寒凉撤热,除热盛之烦躁;配知母苦寒而润,清热养阴,治气分烦渴。柯韵伯指出:“石膏性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能沉内,辛能走外,此味两擅内外之能,故以为君;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故用为臣。 ”用白虎汤清热泻火。总结历代名医如余师愚、江笔花、顾松园等之论述,白虎汤中生石膏当重用并先煎。张锡纯力主石膏必须生用,煅用内服有毒。近贤黄汝绍善用本方,更重用生石膏。除阳明气分高热,救垂危之证。3.清肺平喘,主肺热实喘名医别录载石膏能治“腹胀暴气,喘息咽热。 ”所以肺热喘嗽者

4、多用之。风寒化热,热邪壅肺,肺气闭塞者,用麻杏石甘汤清热平喘。姜良铎教授指出:“清热指清肺气之热及痰中蕴积之热。根据”热“与”痰“的侧重而决定生石膏与麻黄的用量。重用生石膏直清里热,伍麻黄开泄肺气,止咳平喘。临床应用本方宜轻用麻黄,重用生石膏。麻黄与生石膏之用量为 2:10,如热重者,石膏还宜加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 ” 金匮要略中有小青龙加石膏汤,治喘而烦躁,重在加生石膏去烦热,清肺中蕴蓄之热,以治寒饮挟热之哮喘。4.清热止痛,主胃火疼痛金元张元素珍珠囊言石膏“止阳明头痛,牙痛。 ”手足阳明交会于头面,循额上头。宿食内结,七情内郁,外感六淫,化火生风,循阳明经脉上攻头目,而

5、致阳明经气不利。石膏甘寒,独入阳明,清阳明实热,质重以降阳明之火。清透肺胃邪热,尤长于止胃火热痛。元罗天益卫生宝鉴以石膏配川芎、白芷等份为末,茶清调服,治阳明头痛。明董宿奇效良方以石膏、炒牛蒡子各等分,为细末,每服 6g,食后用温酒或茶清调服。治偏正头痛,连目睛痛。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玉女煎,用石膏 15g,熟地30g,麦冬 6g,知母 9g,牛膝 9g 水煎,温服或冷服。治胃热阴虚,头痛,牙痛,舌糜烂,牙龈肿痛,鼻衄等症。 保寿堂经验方中用煅石膏 30g,防风、荆芥、细辛、白芷各 15g 为末,日用揩牙,治胃火牙痛。因此,石膏被誉为“治头痛,牙痛之要药。 ”5.透疹化斑,主温热病痧疹,发斑石膏

6、辛甘性寒,质重气浮,入于肺经,既能清泄肺热而透疹,又能清泄气分实热以解肌,入于胃经清泻胃火而化斑。斑发阳明肌肉,逼迫营血外达,偏里热毒深重;疹发太阴肺经,波及血络,偏表热毒轻浅。 本草备要言石膏为“治斑之要品。 ”疗温病高热发斑,或皮下红斑如绵纹,神昏谵语,妄狂不宁,舌质绛赤而干晦,或生芒刺,舌苔黄褐少津,脉细数。所以用温病条辨化斑汤,生石膏、知母、生甘草、元参、水牛角粉、白粳米,清气化斑。 证治准绳中防风解毒汤,生石膏、知母配防风、荆芥、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 医学广笔记中竹叶柳蒡汤,石膏、知母配竹叶、西河柳、薄荷、蝉衣、牛蒡子、荆芥,宣泄肺经风热,解毒,透发痧疹。用于痧疹

7、初起,表症不解,疹发不透,热甚伤津之证。6.清热解毒,主时行瘟疫生石膏之清热解毒作用,自仲景后被后世医家所证实。 药性论谓石膏“解肌,出毒汗。 ” 景岳全书.卷之 49云石膏“主热发斑发黄。 ”清代名医余师愚擅用石膏治疫病,曾指出:“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的临床经验之谈。其在疫疹一得一书中 50 证所用诸方,多用大剂量生石膏。其创制的治疫名方“清瘟败毒饮” ,即重用石膏 180240g 为君药,充分证实石膏在方中起着举足轻重之作用。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也曾记载石膏治疫的神奇效验。其书下卷 18 载:“有桐城一医,以重剂石膏治冯鸿胪星实之姬,人见者骇异,然呼吸将绝,应手辄痊。踵其法者,活人无算。 ”生

8、石膏治疫已得到现代临床验证。1955 年石家庄乙型脑炎流行,当时采用重用石膏为主药的白虎汤治疗,临床取得了显著疗效。陆拯在毒证论一书中指出:“石膏主清热火,善治肺胃热毒。 ”石膏清热解毒之功,实溯诸理论可证,验诸实践可信。7.除烦止渴,主消渴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有 5 方用于治疗烦而渴,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竹皮大丸,均取石膏除烦解渴之功。 药徴言:“观此诸方,石膏主治烦渴也明矣。 ” 神农本草经称石膏治“口干舌焦,不能息。 ” 名医别录谓其“止消渴烦热。 ”晋葛洪肘后方用石膏 30g 捣碎,水500ml,煮取 250ml,每次服 20ml,治小便卒数,非淋,令人瘦

9、。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 儒门事亲用石膏、寒水石、滑石、天花粉各120g,甘草 60g,为细末。每服 6g,每日 2 至 3 次。治中暑烦渴。8.安中通乳,主产后缺乳神农本草论石膏“主产乳。 ” 大明本草谓石膏“下乳。 ”清代名医叶天土言石膏“产乳者,产后乳汁不通也,阳明之脉,从缺盆下乳,辛寒能润,阳明润,则乳通也。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治妇人乳无汁,单行石膏汤方,石膏120g,以水 2 升,煮 3 沸,稍稍服,1 日令尽。 ”仝宗景在通乳 12法一书中用白虎汤加玄参、麦冬、天花粉、竹叶、芦根,重用石膏清泻阳明之热,阳明润,津液得布,乳汁源流自旺。方中石膏之用量须灵活

10、掌握,根据热势轻重调整用量,小量用 15g,大量可用到 100g。此药甘寒,伤脾胃之程度远较知母为轻,故只要热盛,可放胆应用。9.清热通络,主热痹生石膏辛寒清解宣透,即解肌除烦又清里结之热。热痹初起多有发热,口渴,脉大滑数,状似温病邪在卫气,伴有关节疼痛,数日后关节疼痛部位出现局部红肿,有灼热感。重用石膏 120g,多则 250g。 吴鞠通医案中赵姓太阳痹案,其方用生石膏 180g,并云:“(治痹)六脉洪大已极,石膏少用,万不见效,命且难保。 ”现代名医王季儒、章真如,治疗热痹皆重用生石膏,并把石膏列为治疗热痹必用之药。10.镇惊安神,主高热惊痫本草秘录言生石膏主“发狂可安,言语可定。乃降火之

11、神剂,泻热之圣药也。 ” “邪火之发狂必须多用石膏。 ”在金匮风引汤方中治小儿惊痫瘛疭,方中石膏清肺金以平其肝木,安神镇惊,而疗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 中医杂志报道:“石麦汤对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的观察”用生石膏 3060g,炒麦芽 60120g,水煎服,3060 剂为 1 个疗程。治疗后流涎消失率达 82.7%,总有效率为 93.6%。现代医学研究,生石膏之主要成分为含水碳酸钙,该药可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中枢。同时还有资料证实生石膏内服有镇静、镇痉、消炎、抗过敏等作用。11.清热降逆,主胃热呕吐生石膏性凉质重,其凉善清胃热,质重能镇气逆,为治疗阳明胃腑实热之要药。张仲景用

12、竹叶石膏汤治欲吐;竹皮大丸治呕逆,以上足据呕吐而而应用石膏之法。孔伯华老先生指出:“盖此 2 证之呕吐,是因热致虚,因虚气逆所致,用石膏热解气自平,呕吐亦遂自止也,尊仲景法,投无不效。 ”仙拈集石连散,用煅石膏 6g,姜炒黄连 3g,为末,开水送服,治胃热呕吐。现代名医石景亮应用三黄泻心汤,方中重用生石膏30g,治疗糜烂性胃炎,热伤胃络型,每收佳效。12.生肌敛疮,主痈疽疮疡神农本草经谓石膏主“金疮。 ”杨士瀛指出石膏“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 ” 医学衷中参西录 “用煅石膏细末,敷金疮出血者甚效。 ”煅石膏生肌敛疮,古今通用。 肘后方用石膏捣末敷之,治疗汤火烂疮。 验方新编用熟石膏 500

13、g,黄丹 30g,研极细末和匀,香油调搽,上盖油纸,1 日换药 1 次,主治一切痈疖,疮毒,烂腿,臁疮连年不愈。 医宗金鉴用煅石膏 27g,黄灵药3g,共研极细粉,撒于患处。治疮疡溃后脓未净者,或脓已净而疮口不敛者。故煅石膏被誉为“生肌敛疮之佳品。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 33.4 万中医药人员中,年轻中医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一、坚持终身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知识年轻中医在校读了很多书,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要把学校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仍然需要读书,仍然需要继续学习。1.学好基础理论:纵观历代名医的形成,都是在学好中医基础理论之后,通过拜师学习而成名的。因此

14、,毕业之后,要重温教科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各科知识和现代化科学及西医学有关知识。2.学好经典著作:古代的经典著作是医学发展的源头和基石,是中医学知识宝库的核心内容。因此,学中医,精读经典尤为重要。 内经 、 伤寒杂病论 、 温病学 、 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是古代医家的智慧结晶,也是从医者必读的典籍。由于这些著作文简理奥,只有反复阅读,才可能理解透彻,掌握其要义,才可能从“心悟”到临床有所得。同时,对后世历代名著也要进行泛览,在其泛读的基础上,可择其优而从之。3.学好哲学:哲学是各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 、 “形神合一”理论,中医认识疾病的“司外揣内” 、 “比类取象” 、 “由臆达语(心悟)”法,中医诊断疾病的“四诊合参”法,中医治疗疾病的“辨证论治” 、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哲学内涵。这种思维方式作为说理工具,已经融化在中医学理论中。正因为如此,才有“没有中国古代哲学就没有中医药学”的说法。所以,一代名医朱良春讲, “继承中医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造就一代名医的钥匙” 。4.学习中医医案:历代名中医的医案,是老前辈毕生从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如名医医案 、 临证指南医案等,思路独特,疗效卓越,各有特色。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