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混凝土规范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814392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9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层混凝土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层混凝土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层混凝土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层混凝土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层混凝土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层混凝土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混凝土规范(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32 2 材材 料料32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宜采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和高强钢筋;构件内力较大或抗震性能有较高要求时,宜采用型钢混凝土、钢管混凝土构件。322 各类结构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均不应低于 C20,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抗震设计时,一级抗震等级框架梁、柱及其节点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30; 2 筒体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30; 3 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盖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30; 4 转换层楼板、转换梁、转换柱、箱形转换结构以及转换厚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不 应低于 C30; 5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40、不应低于 C30 6

2、 型钢混凝土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30; 7 现浇非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高于 C40 8 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9 度时不宜高于 C60,8 度时不宜高于 C70;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高于 C60。323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受力钢筋及其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 设计规范GB 50010 的有关规定。按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框架和斜撑构件, 其纵向受力钢筋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 1.25; 2 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 1.30; 3 钢筋最大拉力下的总

3、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 9。324 抗震设计时混合结构中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 0.85; 2 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 20; 3 钢材应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325 混合结构中的型钢混凝土竖向构件的型钢及钢管混凝土的钢管宜采用 Q345 和 Q235 等级的钢材,也可采用 Q390、Q420 等级或符合结构性能要求的其他钢材; 型钢梁宜采用 Q235 和 Q345 等级的钢材。3 33 3 房屋适用高度和高宽比房屋适用高度和高宽比331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应区分为 A 级和 B 级。A 级高度钢

4、筋 混凝土乙类和丙类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 3311 的规定,B 级高度钢 筋混凝土乙类和丙类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 3312 的规定。 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最大适用高度宜适当降低。 332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 332 的规定。3 34 4 结构平面布置结构平面布置341 在高层建筑的一个独立结构单元内,结构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质量、刚 度和承载力分布宜均匀。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342 高层建筑宜选用风作用效应较小的平面形状。343 抗震设计的混凝土高层建筑,其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 2

5、 平面长度不宜过长(图 343),LB 宜符合表 343 的要求;3 平面突出部分的长度 l 不宜过大、宽度 b 不宜过小(图 343),lBmax、lb 宜 符合表 343 的要求; 4 建筑平面不宜采用角部重叠或细腰形平面布置。344 抗震设计时,B 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 10 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其平面布置应简单、规则,减少偏心。345 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 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 均值的 1.2 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1.5 倍;B 级高度高

6、层建筑、超过 A 级高度的 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 10 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1.2 倍,不应 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1.4 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 周期 Tl之比,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 0.9,B 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 A 级高度的混 合结构及本规程第 10 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 0.85。 注:当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本规程第 373 条规定的限值的 40时,该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平均值的比值可适当放松,但不应大 于 1.6。346 当楼板平面比较狭长、有较大的凹入或开洞时,应在设计中考虑其对结构

7、产 生的不利影响。有效楼板宽度不宜小于该层楼面宽度的 50;楼板开洞总面积不宜超 过楼面面积酌 30;在扣除凹入或开洞后,楼板在任一方向的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 5m,且开洞后每一边的楼板净宽度不应小于 2m。347 艹字形、井字形等外伸长度较大的建筑,当中央部分楼板有较大削弱时,应 加强楼板以及连接部位墙体的构造措施,必要时可在外伸段凹槽处设置连接梁或连接 板。348 楼板开大洞削弱后,宜采取下列措施: 1 加厚洞口附近楼板,提高楼板的配筋率,采用双层双向配筋; 2 洞口边缘设置边梁、暗梁; 3 在楼板洞口角部集中配置斜向钢筋。 349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宜调整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避免设置防震

8、缝。体型 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 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3410 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震缝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 15m 时不应小于 100mm;超过 15m 时,6 度、7 度、8 度 和 9 度分别每增加高度 5m、4m、3m 和 2m,宜加宽 20mm; 2)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不应小于本款 1)项规定数值的 70,剪力墙结构房屋不应小 于本款 1)项规定数值的 50,且二者均不宜小于 100mm。 2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 3 防震缝两侧的房

9、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可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4 8、9 度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层高相差较大时,防震缝两侧框 架柱的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并可根据需要沿房屋全高在缝两侧各设置不少于两道 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 5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6 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 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7 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不宜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否则应采取 可靠措施。3411 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本规程第 3410 条关于防 震缝宽度的要求。3412 高层建筑结构伸缩

10、缝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 3412 的规定。3413 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 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 每 30m40m 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 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 带混凝土宜在 45d 后浇筑; 4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5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3 35 5 结构竖向布置结构竖向布置351 高层建筑的竖向体

11、型宜规则、均匀,避免有过大的外挑和收进。结构的侧向 刚度宜下大上小,逐渐均匀变化。352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相邻楼层的侧向刚度变化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框架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 1可按式(3521)计算,且本层 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 0.7,与相邻上部三层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 0.8。353 A 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相邻上一层 受剪承载力的 80,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 65;B 级高度高层建筑的 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 75。 注: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是指在所考虑的水平地

12、震作用方向上,该层全 部柱、剪力墙、斜撑的受剪承载力之和。354 抗震设计时,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宜上、下连续贯通。355 抗震设计时,当结构上部楼层收进部位到室外地面的高度 H1 与房屋高度 H 之 比大于 0.2 时,上部楼层收进后的水平尺寸 B1 不宜小于下部楼层水平尺寸 B 的 75(图 355a、b);当上部结构楼层相对于下部楼层外挑时,上部楼层水平尺寸 Bl 不宜大于下部楼层的水平尺寸 B 的 1.1 倍,且水平外挑尺寸 a 不宜大于 4m(图 355c、d)。356 楼层质量沿高度宜均匀分布,楼层质量不宜大于相邻下部楼层质量的 1.5 倍。357 不宜采用同一楼层刚度和承载力变化同

13、时不满足本规程第 352 条和 353 条规定的高层建筑结构。358 侧向刚度变化、承载力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连续性不符合本规程第 352、353、354 条要求的楼层,其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乘以 1.25 的增大系数。359 结构顶层取消部分墙、柱形成空旷房间时,宜进行弹性或弹塑性时程 分析补充计算并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3 36 6 楼盖结构楼盖结构361 房屋高度超过 50m 时,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及本规程第 10 章所指的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结构宜采用现浇楼盖结构。362 房屋高度不超过 50m 时,8、9 度抗震设计时宜采用现浇楼盖结构

14、;6、7 度抗 震设计时可采用装配整体式楼盖,且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无现浇叠合层的预制板,板端搁置在梁上的长度不宜小于 50mm。 2 预制板板端宜预留胡子筋,其长度不宜小于 100mm。 3 预制空心板孔端应有堵头,堵头深度不宜小于 60mm,并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 C20 的混凝土浇灌密实。 4 楼盖的预制板板缝上缘宽度不宜小于 40mm,板缝大于 40mm 时应在板缝内配置钢筋, 并宜贯通整个结构单元。现浇板缝、板缝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宜高于预制板的混凝土 强度等级。 5 楼盖每层宜设置钢筋混凝土现浇层。现浇层厚度不应小于 50mm,并应双向配置直径 不小于 6mm、间距不大于 200m

15、m 的钢筋网,钢筋应锚固在梁或剪力墙内。363 房屋的顶层、结构转换层、大底盘多塔楼结构的底盘顶层、平面复杂或开洞 过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一般楼层现 浇楼板厚度不应小于 80mm,当板内预埋暗管时不宜小于 100mm;顶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 120mm,宜双层双向配筋;转换层楼板应符合本规程第 10 章的有关规定;普通地下 室顶板厚度不宜小于 160mm;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应采用梁板 结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 180mm,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 小于 025。364 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楼板厚度可按跨度的 1451

16、50 采用,且不宜小于 150mm。365 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板设计中应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小主体结构对楼板施 加预应力的阻碍作用。7 7 剪力墙结构设计剪力墙结构设计7 71 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711 剪力墙结构应具有适宜的侧向刚度,其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宜沿两个主轴方向或其他方向双向布置,两个方向的侧向 刚度不宜相差过大。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仅单向有墙的结构布置。 2 宜自下到上连续布置,避免刚度突变。 3 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形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梁;宜避免造成墙肢宽度相 差悬殊的洞口设置;抗震设计时,一、二、三级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不宜采用上下 洞口不对齐的错洞墙,全高均不宜采用洞口局部重叠的叠合错洞墙。712 剪力墙不宜过长,较长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