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语文试题2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810567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九年级语文试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九年级语文试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九年级语文试题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九年级语文试题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九年级语文试题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九年级语文试题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九年级语文试题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初中九年级语文试题 2满分:120 分 时限:150 分钟 班级: 姓名: 分数: 书写(4 分) 请将下边的句子写在格子内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注意:此题根据抄写文字和卷面书写水平综合评分,后边的答案文字都要认真书写。 )阅读(56 分) 一、阅读下列几则有关“秋”的古文,然后答题。 (本题共 5 小题,计 9 分) 诗经国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 三岁兮! 淮南子说山训(节选) 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 a 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 b 寒。 三国志魏志辛毗传(节选) 以明公之 c 威,应困穷

2、之 d 敌,击疲弊之 e 寇,无异迅风之 f 振秋叶矣。 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节选) 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 g 过耳。 【注】葛:与后文的萧、艾均为植物名。暮: 。毗:P 老师将淮南子说山训中的“暮”的注释写漏了,请你查阅工具书或根据上下文推 断它的含义,将注释的内容补上。 (1 分) 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中,作者把“困穷之敌” 、 “疲弊之寇”比作什么?(1 分) 请用一个逗号将“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正确断开。 (1 分) 以上四则材料中共有九个“之”字。请将与“瓶中之冰”的“之”字意思相同的找出来, 并把它们的序号写在答卷的横线上。 (2 分) 这几则古文所表达的意思后来都成为人们广泛引用的

3、成语。请写出其中两条,并将相关 内容填写在成语积累卡上。 (4 分) 二、阅读下文,然后答题。 (本题共 6 小题,计 14 分) 话说“秋”字(有删改) 张波 一提到“秋”字,人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图画:天高气清,北雁南飞。 , 。人 们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春去秋来,时光如梭,所以千百年来便有了“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 的观念。 “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只蟋蟀的造型,其发音大概也从蟋蟀的鸣叫拟声而来。 诗经就有 这样的诗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中国北方,阳历八月蟋蟀成虫 出现,九月盛行,十月鸣叫短促高尖,秋尽蟋蟀也就死去。 古诗十九首中有“明月皎夜光,

4、促织鸣 东壁”的诗句,促织即蟋蟀;阮籍的咏怀诗:“开秋兆凉气,蟋蟀鸣床帏。 ”也把秋同蟋蟀联在了一起。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汉蔡邕章句有云:“百谷各以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 为秋。 ”这便说明“秋”与“谷物成熟”的关系。可见尽管“秋”字的起源与蟋蟀有关,但归根结底,与秋 这一时节概念发生牢固联系的还是农作物成熟收获的景观。 “秋”的意义有以下几种:1、秋季。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2、 A 。 诗经国风采 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3、日子,时期。诸葛亮出师表“ B。 ”4、白色。李白有诗: “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 ”5、飞腾。 荀子解蔽:“凤凰秋秋。 ” 由秋派生

5、出来的词就更多了,组成了一个词汇系统,这个系统同中国传统文化紧紧联系在 一起。常见的有:1、秋风。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秋水。脍炙人口的句子有:“落 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秋水清澈,看后让人心旷神怡,因此古人又用“秋水”比喻“清澈 的眼波”。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仁剪秋水。 ”后来便有了“望穿秋水”的典故。3、秋节。古人用“秋节” 指中秋节和重阳节。也用它泛指秋季。汉代班婕妤的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意即此。24、秋声。欧阳修有著名的秋声赋 与“秋”有关的成语有很多,如“秋毫无犯”、 “秋扇见捐”、 “老气横秋”等等。 以上所谈的关于“秋”的话题,只是“

6、秋”字的很少一部分。因为秋字常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 笔下,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审美趣味。 秋天最令人伤感的景象是那无边的衰柳,凄楚的寒蝉,烈烈西风,如血残照。清代王士祯 的诗就描绘了一个含愁带恨,憔悴飘零的意象:“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 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 最后,我们还是用欧阳修秋声赋中描写秋天景色的一段做结尾吧:盖夫秋之为状也,其 A 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 B 凛冽,砭人肌骨;其 C 萧条,山川寂寥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第 164 期) 请根据上下文,在第段的空白处补充两个符合文意的四字词语。 (2 分) 认真品读第段,将“气”

7、 、 “色” 、 “意”三个字正确填入文中空白处。 (2 分) 文中第段以诗经国风采葛为例概括“秋”字的第二种意义,这首诗我们在前 面已经读到。请你仔细比较原诗中“三月” 、 “三秋” 、 “三岁”在意义上的区别,然后判断这里 “秋”意思是什么,并将它补充在 A 处。 (2 分) 请将出师表中能表现“秋”字第三种意义的这句话补充在第段的 B 处。 (2 分) 阅读本文后,你了解到哪些有关“秋”字的常识?请写出其中三条。 (3 分) 请按下列要求仿写第段加线的句子:(3 分) 秋天最令人伤感的景象是那无边的衰柳,凄楚的寒蝉,烈烈西风,如血残照。 秋天最令人欣喜的景象是那 。 三、阅读下面这篇文章

8、,然后答题:(本题共 5 小题,计 18 分) 故都的秋 (有删节)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 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 “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 少风;一个人夹在上海苏州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 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 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

9、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 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 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 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 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 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

10、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 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 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 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 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 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

11、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一一”(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11 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 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 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3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G0lden Days。 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

12、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12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13 头。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个经典名篇,有很多人写过鉴赏文章,下面是其中一篇的节 选,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理解把它补充完整。(5 分) “奔腾而砰湃” ,可谓秋有声,故欧阳修有秋声赋 ;“欣欣向荣” 、 “灿烂绚丽” ,可谓秋 有色,所以峻青有秋色赋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可谓秋有形,于是毛泽东有六盘山 郁达夫慧心巧思,与众不同,专写北国“ ” 、 “ ” 、 “ ”之秋味,使故都的秋 在咏秋佳作中独树一帜。 其秋之味,不在奇花,不在异草,也不在香山红叶,而在北国常见的牵牛花

13、、槐蕊、 、秋雨, 。郁达夫悟透秋之真谛,捕捉秋之精髓,通过对这些普通花草和寻常景物的信 笔勾勒,把故都的秋写得情意浓厚,韵味悠长。 写静的手法很多,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从听的角度以闹写静,早已为人们所称 道。本文作者写静也是出神入化。请你以第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例,说说本文作者是怎样写 静的。(3 分) 本文作者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将故都的秋味写得淋漓尽致。请你也用一个排比句,把你眼 中宜昌的秋之韵味写出来。(3 分) 本文写于 1934 年 8 月 17 日。下面是郁达夫在 8 月 16 日和 17 日两天的日记片断,从中 可见,本文是一气呵成。在短短的时间内作者能将文章写得这样隽永而

14、有情致,你认为靠的是 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3 分) 8 月 16 日:“今天是双星节,但天上布满了灰云晨起上厕所,从槐树阴中看见了半角云 天,竟悠然感到了秋意,确是北平的新秋接人间世社快信,王佘杞来信,都系为催 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于明日来坐索。 ” 8 月 17 日:“晨起,为王余杞写了两千个字,题名:故都的秋 。 ” 古人无论是悲秋还是颂秋都留下了许多经典名句,请你根据平日的积累,完成下面这张古 诗积累卡。(4 分) 积累:有关秋的古诗词名句 类型名句作者 悲秋 颂秋 四、阅读下面这则专访,然后答题。(本题共 3 小题,计 9 分) 专题访问:冯骥才中秋话节日(央视国际) 随着中

15、秋节的临近,天津各大商场打起了月饼仗,一个具有深厚丈化内涵、承载着人们美 好希望的节日,正一步步沦为“美食节”一直关注民俗的著名作家冯骥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节日民俗是一个民族的盛典,它绝对不是简单的吃喝穿戴。当务之急要还原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还它们一个“本真面目”。 冯骥才说,人们对节日的需求主要是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情感价值是节日里最主要的核心, 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讲表现得更为鲜明,更具特色,比如老百姓必定要吃的中秋团圆饭和春节年夜 饭,即使不能来也要“千里共婵娟”,心也是要在一起的,这也是中秋节和春节产生和被重视的原 因,这个需求是一种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体现, 是我们这个民族五千年来聚而不散的最大的精 神内核。 冯骥才指出,一个节日是有很多载体的,它必须有传说,必须有故事,比如中秋节有嫦娥 奔月、吴刚砍树,端午节有屈原投江。二是它必须有活动和仪式,如歌舞、龙、踏青、登高、插柳、 插艾、插茱萸等等。每一个节日都有丰富的内容,而且这些都是能创造和表现出中华民族那种文 雅、雍容、浪漫的气质。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这些节日是与大自然相和谐的, 是天人合一的,在这些节日里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需求,寄予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理想和 祝愿,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变革,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