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自然”活动设计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808493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验自然”活动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体验自然”活动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体验自然”活动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体验自然”活动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体验自然”活动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验自然”活动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验自然”活动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问题二 走马观花还是融入自然?“体验自然”活动设计案例一天放学后,张老师把学生送出校门后回教室时,只听几个在教室做值日的学生在一起讨论着。小江说:“明天郊游我带面包。你呢?” “我带火腿肠、苹果。 ”小辰得意地说,“我带牛奶,你们要吃什么味的?”小明大声说着他们正起劲地说着,见张老师走进教室,讨论戛然而止。张老师笑着问:“你们在说什么呀?能说给我听听吗?”学生们面面相觑。这时,爱玩不爱学习的昊昊怯怯地问:“张老师,明天郊游后写作文吗?”其他学生听了也附和着:“张老师,写作文吗?叫我们写什么呀,这里又没什么好看,就让我们玩玩好了。 ”学生们见张老师一声不吭,也就乖乖地回家了。学生们走了,张老师独

2、自一人留在教室里沉思着。郊游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感悟自然的活力,感受自然给予我们人类的种种妙处。但是现在的学生感受力普遍下降,很多学生感受不到自然的美,对事物缺乏好奇心和探究欲,把郊游当成是一种“走马观花”的形式,而把吃、玩当成是郊游的目的。对于学生对郊游认识上的偏差,张老师急在心里。他认为,小学阶段改善学生在观念和行为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已经成为现代基础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心去领会自然,拥有自然意识,是当今教育的又一主题。 诊断把郊游当成是一种“走马观花”的形式,而把吃、玩当成郊游的目的,这不只是少数学生中的现象,几乎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以

3、下三种。一、学校教育对学生自然意识的培养不够“自然意识”指的是对所有自然生灵的尊重、同情与关爱,里面充满了道德与情感。它的重要性源于当前自然意识教育的狭隘与悬空。小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然而传统的文明囿于“人一人”关系为主题的道 德观,却忽视了自然界其他生灵的存在。而今天, “人一人”关系早已延伸到整个自然界,甚至包括未发现的宇宙空间。人只是宇宙渺小的一分子,并不能主宰一切。视界的狭隘,进而便是目标与行为的悬空。自然教育学校并不缺少,然而多停留于知识教育的体系,缺少情感与道德的丰盈。学生从其中能学到知识,却疏远了对自然生灵平等的同情与关爱。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虽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去郊游,

4、但没有具体的计划、明确的要求,学生盲目地跟着老师在公园里走一趟或田野里看一看。回校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在这样的教育状态下,学校开展的众多活动,总难以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学生淡漠依旧、浪费依旧、 “走马观花”依旧。二、家长对孩子缺乏感受大自然魅力的教育和引导每逢节假日,好多家长带着孩子外出郊游,想让孩子开阔眼界,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这是一件很值得提倡的事。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郊游回来后,家长让孩子把看到的景物说一说或写一写,孩子无话可说,家长也一筹莫展。这是因为家长在带孩子郊游前,没有考虑好这次郊游的目的,所以在郊游时,大家只是看看、吃吃、玩玩,回来后

5、一无所获。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孩子融人自然,感悟大自然的魅力呢?明确的目标和充分的准备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暑假里家长要带孩子去泰山旅游。在旅游前,家长要带着孩子通过各种渠道,查一查泰山的概况、泰山上的景点介绍及景点的传说。到了泰山脚下,要让孩子亲自去登一登泰山,亲眼看一看山上的景点,听一听导游的介绍。在途中,一定要鼓励孩子排除万难爬到山顶;到了山顶后,让孩 子领略一下“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美景。这样的旅游才是有意义的,才能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限魅力。可是,有些家长怕孩子爬山太累,自己又不愿陪同孩子一起爬,就让孩子坐缆车上山、下山,孩子虽然游览了泰山,但失去了旅游的意义,留在孩子心中的只有好

6、玩、好看,感受并不深切。三、自然环境的恶化使学生难以感受自然的美随着污染的加剧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多原来很美的自然景观都失去了本来的面目。有时,班主任虽有心让学生体验自然之美,但是,真正到了自然中去,学生看见的往往是一条条变味变色的河流、死去的鱼虾、被践踏的草坪、到处飘飞的白色垃圾人类的活动造成了对自然的极大伤害,有许多损失是无法挽回的。自然环境的恶化使学生感悟不到大自然的美。方略关爱自然、融入自然是教育的应有主题。如何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凝聚起对自然生灵的爱与同情呢?唯一的途径是带他们回到大自然,欣赏大自然,融人大自然。在自然中嬉戏,去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自然本身应有的和谐与共生。只有当他

7、们意识到自己与周围的生命休戚相关时,才会自然而然地与之和谐相处,关心他们的需要和福祉。开展“体验自然”的活动,正是想借助学生对大自然种种体验的强化,提高他们的自然认识和关注能力,从而萌生对生命的敏感与同情。一、游戏是帮助学生开启心扉、融入自然的良好途径小学生的天性是爱动、爱嬉戏,而感受自然的灵性正是在野外恣意玩耍、在自然中充分沐浴获得的。游戏是帮助自由的孩子开启心扉、融人自然的良好途径。借助游戏的形式,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某种性情,让学生们学会保持身心与环境的和谐;可以教给学生某些特定的概念,帮助他们学会深入地透视自然;或者纯粹为了好玩,在树林、草地、夏日繁星闪烁的夜空下,激发他们的童心与热情,

8、珍藏起美妙的感受。亲近自然的游戏很多,下面介绍几个。游戏一:蒙上学生的眼,让同学或老师带着走一段有意思的路,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在公园玩“盲径”的游戏:寻找一段有价值的路,然后蒙上眼,用一段绳子引领学生去漫游,听奇怪的声音,闻神奇的气味,找陌生的手感。要求学生们调动全部感官去摸、听、闻。这一游戏,会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可以消除以往心中的偏见,强化学生对于自然的感受。 树是自然中最常见的生命体。蒙上学生的眼睛,领他们去探索属于他的树,也是非常有趣的。探索时,给他们一些明确的指导,比如“用脸颊轻轻蹭蹭树皮” , “抱拢它” , “猜猜树的年龄比你大吗” , “闻闻叶子”完成探索后,把他迂回

9、带到起点(假想穿过小树,跨过地上的木头),然后让他去寻找刚刚亲近过的树。当学生“找到他的树”时,这棵树也许刹那间变成一个难忘的、充满个性、与众不同的生命。游戏二:在草坪或是田野的某一地方,选出一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品,然后假装自己就是它,让想象力支配自己去体验万物的存在、活动或感受。可以做一朵蒲公英,自由自在地四处飘荡;也可以做高高树上的嫩叶,在风中摇曳;还可以变成可爱的松鼠蹦蹦跳跳,或者就是一只藏在树洞里冬眠的熊“角色扮演”让学生融人自然,体会着各种生命体的喜怒哀乐。当他们全心全意去想象、体会时,就会感悟到,任何一种生命都有令人激赏的特质和禀赋。二、活动是拨动学生敏锐心弦,体验自然的神奇方式

10、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犹如一只奇妙的万花筒,它可以转出缤纷的色彩和无穷的欢乐。通过与自然的亲近,迷人的世界将呈现在学生们面前,令人目眩。然而,活动的组织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它需要巧妙的策划。只有设计精当的活动才可以拨动学生们敏锐的心弦,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有效的课堂教学,一般都符合心理学、教育学的认知规律,从而呈现出一定的流程。同课堂教学一样,体验自然的活动也需一个流水般自然、流畅、循序渐进的进程。所以,我们力求在活动中自然地认识自然。良好的开端至关重要,趣味盎然的游戏就是最好的开场白。学生们认为新的活动“很有意思” ,第一阶段的目的就达到了。如:教师可带领学生们围成圈玩“蝙蝠和蛾”的游戏。指定 5

11、名学生扮演“蛾” ,老师或一名学生扮演“蝙蝠” 。 “蝙蝠”蒙住眼在圈内飞翔,靠“声呐”辨别“蛾”的位 置。每次“蝙蝠”高喊“蝙蝠” , “蛾”们就必须回答“蛾” , “蝙蝠”再寻声去抓他们。这个游戏只需进行几分钟,学生们就能玩得非常开心。注意力被吸引后,再进行比较温和、需细细体会的较高层次的游戏,学生们就会表现得迫不及待了。第一阶段后,学生们获得了乐趣,兴致盎然。这时,必须借助一些使人心平气和的活动,使学生们集中注意力,才能更深层地体味自然界的精妙之处。这一阶段的作用类似桥梁,将有趣的游戏与专注安静的体验联系起来。游戏方法简单而有效,就是设法让学生们将五官的感知分离,专心使用其中一种感觉。比

12、如运用视觉的“寻宝”游戏,在路旁藏一些物品,看参与者能找出多少;运用听觉的“声音”游戏,大家选一地方坐下,闭眼握拳,每听到一种声音,就伸出一根手指,聆听两分钟后,轮流描述听到的声音,等等。“世界上没有一种化学物质,它的敏感能够比得上人的心灵。 ”真实而深刻的体验是环境与心灵的完美结合,是与自然交流的神奇方式。这一阶段 活动与第:二阶段相似,但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这里提供了直接、直觉的认知氛围,因而更具震撼力。树是自然界一种伟大的代言物,它为许多动植物(包括人类)提供了栖息之地,营造了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游戏“化身为树”中,教师用精心设计的语言带领学生们去经历树木生长的四季历程。学生把自己想象成

13、一棵树,体会如何长新叶,孕育生机;体会树根如何扎入泥土,树枝如何从树干长出,伸向天空;体会树如何与森林群落鸟、植物和动物之间相互依存。通过体验树的生活,学生们会感到超越了自我的狭小空间,可以敞开心胸去接纳、认同其他形式的生命。经历这些活动,学生们对大自然的所知、所感不会再限于表面,他们认知的触角会扩展到敏感的心灵,形成发自内心的感动,从而与周围世界息息相通。三、快乐是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感悟自然魅力的源泉快乐是生命的张力,追求快乐更是学生的天性。因此,无论是欢呼雀跃的游戏,还是感同身受的体验,快乐都不可缺少。唤起学生的热情后,教师还须善于接纳,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评论、每一次惊叹都尽量做

14、出回应,顺着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兴趣。再者,教师还应敏于感受,如果能敏锐地捕捉到自然的变化,帮学生找到乐趣,也能让体验成为无时不能拥有的享受。春天,教师带着学生满怀欣喜地走进大自然,满眼尽是绿。远处的树木枝叶叠加,显出浓绿的颜色,像是画家饱蘸了颜料涂抹的一般。近处一棵棵柔嫩的柳树伸展着刚长出鹅黄色叶子的枝条,那么让人怜爱。这一切笼罩在雨雾中,显得苍翠欲滴。地面上铺着一层绿茸茸的小草,像一块绿色的大毡毯似的。夏天,在贝壳满地的海滩上,学生们赤着双脚在奔跑,在欢笑,在歌唱,迎着凉爽的海风听着阵阵涛声,望着蔚蓝的大海,让学生想象海底的景色。这时学生会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出很多有趣的情景。链接春天的原野是美

15、丽的,美丽的原野是育人的大课堂。四月初,作为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我和同学们商量,按惯例该到郊外去踏青了。 “噢”孩子们心花怒放,欢呼雀跃。到了踏青目的地,山坡下、田埂边、山冈上都是学生活泼跃动的身影。有的在唱歌,有的在追蝴蝶,有的在挖野菜,有的在辨认野花,有的在采集标本,有的在用荆条编草帽,有的在用紫藤织小篮,有的在草地上打滚,有的在揉搓新鲜的泥巴亲近阳光、亲近春天、亲近自然,原本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性。我坐在弥漫青草和花香的山坡上,瞅着这亲切生动的一幕,体味着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和快乐!“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两个女同学抑扬顿挫的吟诗声,那么清脆,那

16、么婉转,激发起了我创作”的灵感。“同学们!”大伙儿围了过来, “现在,我提一个建议,在这绿色的原野,我们来一场小小的竞赛好不好?” “好!”同学们跃跃欲试。 “春天是一首诗,春天是一幅画,春天是一支歌。历史上,诗人们咏春、赞春、绘春的诗句举不胜举。下面我们按小组分四队,进行吟春诗句对抗赛。要求一个队一次背上下两句,其中一句必含一个春字,不许重复。一分钟准备。 ” 同学们眉飞色舞,各就各位。“开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大家你两句,我一联,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不到一下子背了二十多组。我第一次为我的学生们惊叹,也第一次为我的学生们骄傲!写日记、做摘抄、办小报、开朗诵会、踏青郊游,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东西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不知不觉中使他们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生活。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我为学生们鼓掌,也为他们喝彩。罗光斌难忘,那次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