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总序

206****923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2KB
约8页
文档ID:40803086
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总序_第1页
1/8

1《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总序溫春來 梁耀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套围绕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来编修的丛书为一个镇编一套丛书并不出奇,但为一个镇编撰一套多达 2、3 百种图书的丛书可能就比较罕见了编者的想法其实挺简单,就是要全面整理西樵镇的历史文化资源,探索一条发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最后弄成一套规模巨大的丛书,仅仅因为非如此不足以呈现西樵镇深厚而复杂的文化底蕴丛书编者秉持现代学术理念,并非好大喜功之辈仅仅为确定丛书框架与大致书目,编委会就组织七、八人,研读各个版本之西樵方志,通过各种途径检索全国各大公藏机构之古籍书目,并多次深入西樵镇各村开展田野调查,总计历时六余月之久随着调研的深入,编委会益发感觉到面对着的是一片浩瀚无涯的知识与思想的海洋,于是经过反复的讨论、磋商,决定根据西樵的实际情况,编修一套有品位、有深度,能在当代树立典范并能够传诸后世的大型丛书天下之西樵天下之西樵明嘉靖初年,浙江著名学者方豪在《西樵书院记》中感慨, “西樵者,天下之西樵,非岭南之西樵也” ,此话系因当时著名理学家、一代名臣方献夫而发,有其特定的语境,但却在无意之间精当地揭示了西樵在整个中华文明与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意义。

西樵镇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佛山市南海区西南部,北距省城广州 40 多公里,以境内之西樵山而得名西樵山由第三纪古火山喷发而成,山峰石色绚烂如锦,古称锦石山相传广州人前往东南罗浮山采樵,谓之东樵,往西面锦石山采樵,谓之西樵,至今犹流传着“南粤名山数二樵”之说,在广西俗语中也有“桂林家家晓,广东数二樵”之句珠江三角洲平野数百里,西樵山拔地而起于西江、北江之间,面积约 14 平方公里,中央主峰大科峰海拨 340 余米,据说过去大科峰上有观日台,鸡鸣登临可观日出,夜间可看到羊城灯火如今登上大科峰,一览山下鱼塘河涌纵横,阛阓闾閆错落相间,西、北两江左右为带2西樵山幽深秀丽,是广东著名风景区然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以她为核心的一块仅有 100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中国历史的长时段中,不断产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财富以及能够成为某个时代标签的历史人物珠江三角洲是一个发育于海湾内的复合三角洲,其发育包括围田平原和沙田平原的先后形成过程西樵山见证了这一过程,并且在这一片广阔区域的文明起源与演变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多次喷发后熄灭的古火山丘,组成西樵山山体的岩石种类多样,其中有华南地区并不多见的霏细岩与燧石,这两种岩石因石质坚硬等原因,是古人类制作石器的理想材料。

大约 6000 年前,当今天的珠江三角洲还是洲潭遍布、一片汪洋的时候,这一片地域的史前人类,就不约而同地汇集到优质石料蕴藏丰富的西樵山,寻找制造生产工具的原料,留下了大量打制、磨制的双肩石器和大批有人工打击痕迹的石片在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看来,当时的西樵山是我国南方最大规模的采石场和新石器制造基地,北方只有山西鹅毛口能与之比肩,因此把它们并列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南北两大石器制造场,1并率先提出了考古学意义上的“西樵山文化” 2以霏细岩双肩石器为代表的西樵山石器制造品在珠三角的广泛分布,意味着该地区“出现了社会分工与产品交换” ,3这些凝聚着人类早期智慧的工具,指引了岭南农业文明时代的到来,所以有学者将西樵山形象地比喻为“珠江文明的灯塔” 4除珠江三角洲外,以霏细岩为原料的西樵山双肩石器,还广泛发现于粤西、广西及东南亚半岛的新石器至青铜时期遗址,显示出滨临大海的西樵古遗址,不但是新石器时代南中国文明的一个象征,而且其影响与意义还可以放到东南亚文明的范围中去理解 不过,文字所载的西樵历史并没有考古文化那么久远尽管在当地人的历史记忆中,西汉陆贾的拜山神、南汉开国皇帝之兄刘隐的宴游、唐末曹松推广种茶是很重要的事件,5但在留存于世的文献系统中,西樵作为重要的书写对象出现要晚至明代中叶,这与珠江三角洲在经济、文化上的崛起是一脉相承的。

当时,著名理学家湛若水、霍韬以及西樵人方献夫等在西樵山分别建立了书院,1 贾兰坡、尤玉柱《山西怀仁鹅毛口石器制造场遗址》 , 《考古学报》 ,1973 年第 2 期 2 贾兰坡《广东地区古人类学及考古学研究的未来希望》 , 《理论与实践》 ,1960 年第 3 期 3 杨式挺《试论西樵山文化》 , 《考古学报》1985 年第 1 期,页 15-164 参见曾骐《珠江文明的灯塔——南海西樵山考古遗址》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30-42 页5 参见乾隆《西樵山志》卷 2, 《形胜》 ;卷 4, 《人物》 3长期在此读书、讲学,他们许多思想产生或阐释于西樵的山水之间,例如湛若水在西樵设教,门人记其所言,是为《樵语》 方献夫在《西樵遗稿》中谈到了他与湛、霍二人在西樵切磋学问的情景:“三(书)院鼎峙,予三人常来往,讲学其间,藏修十余年” 6王阳明对西樵山的讲学活动亦颇为期许:“英贤之主,同时共地,良不易得,乘此机会,毋需岁月,是所望也 ”7西樵山与作为明代思想与学术主流的理学之关系,意味着她已成为了一座具有全国性意义的人文名山,这正是方豪“天下之西樵”的涵义方豪同时还称:“西樵者,非天下之西樵也,天下后世之西樵也。

”一语道出了人文西樵所具有的长久生命力这一点方豪也没有说错,除上述几位理学家外,从明中叶迄今,还有众多知名学者与文章大家,诸如陈白沙、戚继光、李待问、郭棐、庞嵩、何维柏、叶春及、李孔修、屈大钧、袁枚、李调元、温汝适、朱次琦、康有为、丘逢甲、郭沫若、董必武、秦枚、贺敬之、赵朴初等等,留下了吟咏西樵山的诗、文,今天我们走进西樵山,还可发现一百四十多处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翠岩、九龙岩、金鼠壁、白云洞等处与西樵成为岭南人文的景观象征相应的是山志编修万历年间,霍韬从孙霍尚守编修了最早的《西樵山志》 ,清初罗国器又加以重修,这两部志书已佚失,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是康熙间西樵人士马符录留下的志书,除山志外,直接以西樵山为书写对象的书籍尚有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西樵游览记》 、道光年间的《西樵白云洞志》 、光绪年间的《纪游西樵山记》等晚清以降,西樵山及其周边地区(主要是今天西樵镇范围)产生了一批在思想、艺术、实业、学术、武术等方面走在中国最前沿的人物,成为中国走向近代的一个缩影维新变法领袖康有为、一代武术宗师黄飞鸿、民族工业先驱陈启沅、 “中国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清末出洋考察五大臣之一的戴鸿慈、“岭南第一才女”冼玉清、粤剧大师任剑辉等西樵乡贤,都成为了具有标志性或象征性的历史人物。

康有为曾经读书其间的西樵山三湖书院,即将重修,作为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的院址事实上,明代诸理学家讲学时期的西樵山,已非与世隔绝的修身之地,而是与整个珠江三角洲的开发联系在一起的西樵镇地处西、北江航道流经地域,是典型的岭南水乡,境内河网交错,河涌多达 19 条,总长度 120 多公里,将镇6 方献夫:《西樵遗稿》卷 6, 《石泉书院记》 ,康熙三十五年(1696)方林鹤重刊本7 霍韬:《霍文敏公全集》 , 《石头录》卷 1,同治元年(1862)刻本4内各村联成一片,并可外达佛山、广州等地8传统时期,西樵的许多墟市,正是在这些水边兴起的今镇政府所在地官山,在万历年间已发展成为观(官)山市,是为西樵第一个圩市,据统计,明清时期,全境共有墟市 78 个9西樵山上的石材、茶叶可通过水路和墟市,满足远近各方的需求一直到晚清之前,茶业在西樵都堪称举足轻重,清人称“樵茶甲南海,山民以茶为业,鬻茶而举火者万家”10,而当年山上主要的采石地点、后由于地下水浸漫而放弃的石燕岩洞,因生产遗迹完整且水陆结合而受到考古学界重视,成为继原始石器制造场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遗址水网纵横的环境使得珠江三角洲堤围遍布,西樵山刚好地处横跨南海、顺德两地的著名大型堤围——桑园围中,而且是桑园围形成的地理基础之一。

历史时期,西、北江的沙泥沿着西樵山和龙江山、锦屏山等海湾中岛屿或丘陵台地旁边逐渐沉积下来宋代珠江三角洲冲积加快,人们开始零零星星地修筑一些“秋栏基”以阻挡潮水对田地的浸泛,这就是桑园围修筑的起因,11明清时期在桑园围内发展起了著名的果基、桑基鱼塘,使这里成为珠江三角洲最为繁庶之地不难想像仅仅在几十年前,西樵山还是簇拥在一望无涯的桑林鱼塘间的景象如今桑林虽已大都变为菜地、道路和楼房,但从西樵山山南路下山,走到半山腰放眼望去,尚可看见数万亩连片的鱼塘,这片鱼塘现已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单位,是珠三角地区面积最大、保护最好、最为完整的(桑基)鱼塘之一桑基鱼塘在明清时期达于鼎盛,成为珠三角经济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与此相伴生的,是另一个重要产业——缫丝与纺织的兴盛联系到这段历史,由西樵人陈启沅在自己的家乡来建立中国第一家近代机器缫丝厂就在情理之中了,开厂之初,陈启沅招聘的工人,大都来自今西樵镇的简村与吉水村一带,而陈启沅本人,也深深介入到了西樵的地方事务之中12从这个层面上看,把西樵视为近代民族工业的起源地或许并非誉美之辞但传统缫丝的从业者数量仍然8 参见《南海市西樵山旅游度假区志》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188-192 页。

9 参见《南海市西樵山旅游度假区志》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393 页10 刘子秀《西樵游览记》卷 10《名贤》 11 参见曾少卓《桑园围自然背景的变化》 ,中国水利学会等编《桑园围暨珠江三角洲水利史讨论会论文集》,广东科技出版社,1992 年,第 51 页 12 陈天杰,陈秋桐:《广东第一间蒸汽缫丝厂继昌隆及其创办人陈启沅》 ,载《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 12卷, 《经济工商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 年,第 784-787 页5庞大,据光绪年间南海知县徐赓陞的描述,当时西樵一带以纺织为业的机工有三、四万人13作为产生了黄飞鸿这样深具符号性意义的南拳名家的西樵,武术风气浓烈,机工们大都习武,并且围绕锦纶堂组织起来,形成了令官府感到威胁的力量民国初年,西樵民乐村的程姓村民,对原来只能织单一平纹纱的织机进行改革,运用起综的小提花和人力扯花方法,发明了马鞍丝织提花绞综,首创具有扭眼通花团的新品种——香云纱,香云纱轻薄柔软而富有身骨,深受广州、上海、南京等地富人喜欢,在欧洲也被视为珍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香云纱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民乐林村程家一族 600 人,除一人务农之外,均以织纱为业。

14随着化纤织物的兴起,香云纱因工艺繁复、生产周期长等原因失去了竞争力,但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西樵不仅在中国近代纺织史上地位显赫,而且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1998 年,中国第一家纺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在西樵建成,2002 年 12 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西樵“中国面料名镇”称号152004 年,西樵成为全国首个纺织产业升级示范区,国家级纺织检测研发机构相继进驻,纺织产业创新平台不断完善16据不完全统计,西樵整个纺织行业每年开发的新产品有上万个17除上文提及的武术、香云纱工艺外,更多的西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信仰与仪式西樵信仰日众多,其中较著名者有观音开库、观音诞、大仙诞、北帝诞、师傅诞、婆娘诞、土地诞、龙母诞等据统计,全镇共拥有 105 处民间信仰场所,其中除去建筑时间不详者,可以明确断代的,建于宋代的有 3 所,即百溪村六祖庙、西边三帝庙、牌楼周爷庙,建于元明间的有 1 所,即河溪北帝庙,建于明代的有二所,分别是百西村北帝祖庙和百西村洪圣庙,建于清代的庙宇有 28 所,其余要么是建于民国,要么是改革开放后重建,真正的新建信仰场所寥寥无几18除神庙外,西樵的每个自然村落中都分布着数量不等的祠堂,相较于西樵山上的那些理学圣地,神灵与祖先无疑更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

西樵的一些神灵信仰日,如观音诞、大仙诞,影响远及珠江三角洲许多地区乃13 徐赓陞《办理学堂乡情形第二禀》 ,载《清经世文续编》卷 83, 《兵政·剿匪下》 14 参见《南海市西樵山旅游度假区志》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323 页15 参见《南海市西樵山旅游度假区志》 ,广东人民出版社,20。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