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临床影像学诊断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792580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4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临床影像学诊断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临床影像学诊断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临床影像学诊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临床影像学诊断(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 6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临床影像学诊断2 1 5 0 0 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刘豉、诸伟本文回顾性分析1 1 例经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l n a ls t r o m a lt u m o r ,G I S T )患者自q 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探讨诊断和判断预后方面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本文收集2 0 0 4 年1 月2 0 0 9 年2 月间经手术,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证实的G I S T 病例1 1 例,复习其I I 缶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其中男7 例,女4 例,年龄2 5 7 0 岁。患者主要症状为上腹疼痛7 例,胃

2、肠道出血6 例,腹部肿块2 例,小肠梗阻1 例。2 检查方法( 1 ) X 线检查使用S i e m e n sI c o n o s r2 0 0 数字X 线机,采用气钡双重造影法摄取双对比像和充盈像。( 2 ) C T检查使用G E 公司H i s p e e d C T i 螺旋C T ,9 例行C T 平扫和增强扫描,2 例仅做平扫。C T 观察的指标是肿瘤的起源、形态:大小、均匀性、增强程度、肿瘤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及有无转移。所有患者在检查后5 i 8 d 行手术切除肿瘤,术后肿瘤标本均行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结果1 肿瘤发生的部位、形态和大小肿瘤发生于胃例,小肠4 例,小肠系膜

3、l 例。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8 例,不规则形3 例。病变大小:3 5 1 8 0 m m 。2 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1 ) 常规X 线检查胃肠钡餐和小肠插管造影。G I S T 倾向于向腔外生长,本组造影主要表现为6 例胃腔受压推移改变,黏膜挤压,3 例同时出现黏膜破坏或肿瘤表面黏膜形成溃疡。2 例小肠造影肠管受压推移,肠曲问距增大,2 例腔内生长者表现为充盈缺损,黏膜皱襞推移,撑开,出现肠套叠征象。( 2 ) C T 检查平扫肿瘤等密度7 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和低密度者4 例,其中1 例伴出血。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或明显强化4 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小囊状坏死灶1 例。病灶中

4、央大片坏死,周边明显强化2 例。所有病例均未件钙化,大多数肿瘤边界清楚。9 例邻近肠管和器官轻度或明显受压,1 例肿瘤侵及肝脏,肿块与肝脏分界不清。其他1例见中等量腹水,1 例空肠肿瘤伴有肠套叠,近端肠道扩张积气、积液。3 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本组良性4 例,均为实质性病灶,都小于5 c m 。恶性及低度恶性7 例,5 例大于5 c m ,2 例3 “ - - 5 c m ,肿块中央有坏死出血3 例。肿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多边形,排列成编织状、旋涡状或栅栏状。免疫组化全部1 1 例C D 3 4表达强阳性。 讨论过去G I S T 在病理学上常常归于平滑肌肿瘤或神经源肿瘤。近年随着免疫组化和

5、超微结构研究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基本同意G I S T 是一类独立的来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一般认为发病无性别差异,5 0 岁以上为高发年龄组。大多数为恶性和低度恶性,少数为良性。本组4 例良性,7 例恶性,基本符合学者的观点。钡餐造影表现主要是胃腔、肠管受压推移改变,肠曲间距明显增宽,腔内生长者表现为充盈缺损,局部黏膜撑开,可产生中心溃疡。C T 表现多为密度均匀致密的软组织块影,边界锐利。G I S T 的影像学检查并无特异性,与胃肠道平滑肌瘤、神经源性肿瘤鉴别困难。明确的诊断要依赖病理免疫组化或电子显微镜检查。根据本组病例的影像表现,作者认为某些征象常能提示本病的诊断,

6、如胃肠道的巨大软组织肿块、外向性生长、中心液化坏死、边界清楚、胃肠道受压移位等。影像科医生详细了解目前胃肠道非上皮组织来源肿瘤的一些新分类,在鉴别诊断时考虑到此病也是很有必要的。对于G I S T 的发生率,各家意见不一。M i e t t i n e e 等研究了G I S T1 2 4 例。其中3 0 为真正的平滑肌瘤,4 为神经鞘瘤,而其余大部分为间质瘤。G I S T 在临床上不少见,之所以少见影像学报道,可能与前些年对该肿瘤病理诊断上的争议有关。确诊为G I S T 特别是伴有梗阻和消化道出血者,应手术治疗。一般认为,瘤体越大,恶性率越高,复发可能性越大。如胃问质瘤 5 c m ,转

7、移率达1 5 “ - 3 0 ,肠间质瘤 5 c m ,转移率达5 0 。因此,发生于胃的恶性闾质瘤比小肠预后好。本组4 例患者进行了术后追踪观察,2 例出现肝转移,分别发生于1 8 个月和2 4 个月,2 例出现肿瘤部位复发,发生于术后6 个月内。肝母细胞瘤的临床影像诊断2 1 5 0 0 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刘琰,诸伟肝母细胞瘤( H e p a t o b l a s t o m a ) 是小儿具有胚胎特点的肝脏恶性实体瘤,是最常见的d , J L 肝脏恶性肿瘤。小儿肝脏恶性肿瘤主要为肝母细胞瘤与肝细胞癌。前者多发生于5 岁以下儿童,后者多发生在6 岁以上,而以肝母细胞瘤为多见,

8、与成人的肝细胞癌有所区别。正确诊断小儿肝脏肿瘤对于判断预后很重要,早期发现肿瘤及一些原以为不能切除的肿瘤,通过化疗或放疗再次手术成功而有较好预后,而其他组织类型则很少有完整切除。本文对2 0 0 3 年2 0 0 8 年间我院经手术及穿刺病理证实的8 例肝母细胞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材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8 例中男5 例,女3 例,年龄5 1 2 岁。所有病例有完整的临床及生化检查资料。8 例均行B 超检查,7 例行C T 检查,2 例行M R I 检查。8 例均由病理证实为肝母细胞瘤,其中5 例手术,3 例穿刺病理证实。2 。临床表现腹部肿块8 例,腹胀腹痛6 例,发热3 例,消瘦2 例,恶心1

9、 例,A F P 升高8 例,A L P 升高6 例,胆红素升高1例。3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采用T o s h i b aS S A 一2 4 0 超声仪,患者取仰卧位,观察肿瘤部位大小,数量,边界,形态,钙化及回声特点。C T 采用P h i l i p sM x 8 0 0 0 型C T 机,扫描范围,膈顶一肝下缘,层厚1 0 r a m ,间隔1 0 r a m ,1 4 0 k V ,1 2 9 m A s 全部病例均行平扫加增强扫描。M R I 检查采用M a r c o n iE c l i p s e1 5 T 机,成像序列S E ( 2 5 0 1 5 ,5 0 0 1 5 )

10、 ,F S E ( 1 7 6 1 9 6 ,2 0 0 0 8 0 ) 横、冠、矢状面成像。结果超声显像可发现肝脏肿大,若为右侧可在上腹出现巨大肿块,肝脏表面呈半球状突起,肝内有占位性病变,内部回声强弱不一,中低混合回声为主,2 例夹杂斑片状强回声伴声影。C T 平扫病灶为单个或多个巨块型低密度区,边缘清楚,病灶中央的密度更低也更清楚,呈裂隙形,类圆形和不规则形,5 例可见斑片状钙化。M R I 在T ,w I 多为强弱不均的低信号,T :w I 为强弱不均的高信号,6 例中- f i , 部坏死长T 。长T z 信号,4 例可见出血T 。w I ,T 。w I 高信号,未见钙化信号。M R

11、 I 发现1 例肝脏肿块包绕并侵袭下腔静脉,伴下腔静脉内瘤栓,瘤栓的信号与肝脏肿块信号相同。本组6 例具有包膜,但与正常感细胞界线不清,2 例有部分包膜但不完整,大小7 1 5 c m ,圆形或类圆形4例,另1 例呈结节融合,镜下为上皮及间质两种成分组成,组织结构复杂。本组胎儿型3 例,胚胎型2 例,未分化型2 例。2 例未分化型瘤细胞小,椭圆形,染色深,胞浆少,呈弥漫排列。 讨论1 肝母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肝母细胞瘤多见于婴幼儿,尤以出生l 2 年最多见。本组病人男:女一1 8 :1 ,与文献报道男:女一3 2 :1 相似。肝母细胞瘤多发生在肝右叶,一般为单发,圆形,较大,直径可达1 4 1 5 c m ,部分肿瘤中有出血坏死或钙化点,肿块巨大亦可两叶同时累及。肝母细胞瘤大多数无特异性症状,食欲,面色,精神皆可无变化,常由于母亲发现病儿腹部较大而就诊。肝脏过于增大时可出现纳差,发热,乏力,消瘦等现象,亦有个别患者因肿瘤破裂出血而突然出现休克,剖腹才发现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