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全册复习纲要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078742 上传时间:2017-08-06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下全册复习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九下全册复习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九下全册复习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九下全册复习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九下全册复习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下全册复习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下全册复习纲要(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复习纲要,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范广宇,提要,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经济全球化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及演变: 苏联俄国 苏俄 苏联 俄国,苏联的演变,一、俄国向何处去1、二月革命 时间:1917年3月 意义:结束了俄国沙皇统治 革命后形势:两个政权并立2、十月革命 时间:1917年11月 经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意义: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的利社会主义革命 ,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此诞生。 苏俄的建立和巩固: 建立: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巩固: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等收

2、归国有,实行工人对企业的 监督;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经农民耕种;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宁在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目的:抗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和武装干涉。2)作用:取得了平息国内反革命叛乱和粉碎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进攻的胜利。但它不符合和平经济建设的需要,不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2、新经济政策:1)背景: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2)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新的特点),大力发展商品经济。3)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列宁建设社

3、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二、苏联的崛起 1、成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最早的 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 俄罗斯。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2、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3、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 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2、斯大林模式的内容

4、: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评价斯大林模式:(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总而言之,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三、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东欧剧变: 1)原因: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 现实原因:各国改革的失败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外部原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限制。2)剧变的开始: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3)剧变的实质:社会制度的变化4)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 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2、苏联解体1)时间:1991年12月,阿

5、拉木图宣言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戈尔 巴乔夫将权力交给叶利钦,苏联正式解体。2)催化剂:1991年八一九事件3)解体的原因: 历史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失败; 外部原因: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冷战政策以及和平演变策略。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影响: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标志着二战后由美苏主导的世界两极格局的崩溃。世界进入政治多极化时代。,资本主义世界,一、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直接原因:人民的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相对过剩;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2、首先爆发的国家:美国,然后迅速席卷

6、整个资本主义世界3、经济危机的特点: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大4、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国际贸易减少了三分之二 以上,失业人数达到3000万人以上,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5、影响最大的国家:美国、德国6、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选择的道路: 美国“罗斯福新政”; 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2、目的:为了消除经济危机 时间:1933年3、新政的主要内容:(略)4、特点(手段):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的地方)5、新政的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是新政的核 心和

7、基础),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 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6、评价罗斯福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使美国度过了危机,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 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 里程碑。但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7、新政的实质:是一种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8、新政的局限性: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二、发展:(二战后欧美经济的发展)1、美国20世五、六十年代,美国经

8、济持续发展7080年代的危机与调整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出现。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2、欧洲的联合西欧国家建立欧共体:20世纪60年代欧盟的成立:1993年影响:老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使欧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3、日本的崛起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日本崛起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国策:科技立国从经济大国到谋求政治大国,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欧洲为中心美苏争霸 两极格局过度:一超多强趋势:多级格局,欧洲为中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1、召开时间:1919年1月6月 操纵国:法国克里孟梭、英国劳合乔治和美 国威尔逊2、召开

9、目的:缔结和约、如何分赃(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4、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内容:(略)5、中国问题:和约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 继承。中国爆发五四爱国运动。6、和会处理问题的原则:根据战后实力的对比和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7、实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二、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1、召开目的:协调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美、日矛盾激化)2、召开时间:19211922年 操纵国:美国3、中心议题: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问题4、九国公约的内容: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但同时又宣布在中国实行美国提出的

10、“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九国公约的实质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的计划,实际上是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中国重新变为列强的半殖民地。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最终确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这是一个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隐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二、美苏争霸 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取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冷战:1

11、)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2)冷战政策的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3)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序幕:铁幕演说)4)冷战政策的表现: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5)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6)代表事件: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危机北大西洋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成立2)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成立3)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4

12、)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过度:一超多强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苏对峙和争霸的两极格局的崩溃,出现“一超多强”(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的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趋势:多级格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影响: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邪恶的轴心疯狂的战车正义的胜利,邪恶的轴心一、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形成国家:德国; 政党:纳粹党2、形成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3、表现之

13、一: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4、反犹狂潮:1)原因:历史原因:欧洲久远的反犹传统;个人原因:从小就从心理、思想上极端厌恶犹太人;现实原因: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对纳粹的退让、姑息,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不断升级。(实质:给发动侵略战争寻找借口)2)表现之一:“水晶之夜”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形成国家:日本; 政党:军部2、形成标志:1936年军部法西斯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3、表现: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疯狂的战车一、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二、二战的爆发1、时间:1939年9月1日2、标志:德国闪击波兰3、影响: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三、二战的扩大1、苏德战争爆发1)爆发的时间:1941年6月22日2)爆发的标志:德军突袭苏联(苏联卫国战争爆发)3)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4)重大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2、太平洋战争爆发1)时间:1941年12月7日凌晨2)标志:日本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成功代号:虎!虎!虎!)3)影响: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