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785183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一、背景及意义 (一)课堂教学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主体的认识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语文教育界对学生主体的探索,总的来说是实践先行,理论滞后。许多著名的特级教师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做了大量的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斯 霞、霍懋征、王企贤等人把对儿童真挚而深沉的爱转化为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尊重和信任;八 十年代,以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享誉教坛的于永正、勒家彦、贾志敏、支玉恒等,深入研究语文 教材,对学生学习心理了然于心,他们的许多教学案例,对学生主体作了生动的诠释。 但也有不少人对学生主体性理解有偏差,误导教学实践:学生主体是虚的主体,各种教改

2、实 验,教研活动,看似注重主体性,实则是偷换概念,出现有悖于主体性的行为;学生的主体是脆 弱的主体,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气氛活跃,给人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印象“,实则学生的积 极发言只是因老师当堂表扬,廉价鼓励获得的暂时满足,产生活跃的情绪;学生主体是虚假的主 体,课堂上学生举手如林,乍看是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实则是教师的提问太简单,特别是有 些公开课(有时是已上过的课),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带有表演的性质,这对体现学生的主体 性根本无益,只会造成反面影响,甚至给学生的思想投上“双重人格“的阴影。教师主体作用压抑 学生发展,有人研究发现,学生在课堂回答老师提问的行为数在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

3、总次数中 占有 91.3,而学生提问、异议,其他类型的比重分别仅占 0.9、3.4、4.4。 2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及存在问题 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自 17 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 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并以感觉论作为教学理论基础,勾画了现代教学模式。19 世纪赫尔巴特从 统觉论出发,提出阶段教学论,20 世纪初杜威以实用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提出了新的活动教 学模式。20 世纪 50 年代来,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人们努力探索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如斯金纳的 程序教学模式,布鲁纳的发现教学,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模式等,它们互相取长补短,体现一 些共同的特征,即越来越重视师生双方

4、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地位,把学生的实践,探索发现放 在重要位置,强调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形式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并运用现代教学 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教学模式已逾百种,美国学者乔依斯等人在其编著的教学模式 中挑选了 25 种,并根据其理论根源把它们分成四大类型,社会交往模式、个人发展模式、信息 处理模式和行为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重地注重模式,机械地套用一种模式,往往只流于形式,处于被动僵 化的局面。实际上教学模式只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种理论框架,实践早已证明:试图用一种教学 模式去指导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是很难取得成功的。现行课堂中,教师为模式的顺利

5、展开而忽视 学生的参与,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学生课堂参与时间少。研究发现,学生获得分析课文的机 会很少,只有五分之一左右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五分之一左右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独立分析课文的机会。 3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具有互补的特点,各种教育方法在实 现教育目标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殊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最好的方法,随着 当代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努力建构多样化、最优化的体 系,教学中要坚持以启发式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

6、学方法,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而目前,过多地崇尚新异,对讲授法的排斥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似乎粘上了就跟不上 课程改革的脚步。其实,没有系统地整理,知识的掌握是肤浅的,方法也只是表面,不能运用到 实践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无益的。记忆性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普遍存在“有教 无学“,“教多学少“,“教多少学多少“等弊端,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思维性课 堂教学要求学生进行必须的记忆、理解,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全身心地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这固然好,但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学大于教“。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状况,过于 疲惫,对学习产生厌

7、倦心理。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传道-接受“的模式,教师也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教学内容单薄, 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课程改革的推进,这种教学 模式、形态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这种状况,一定要打破“只重知识, 不重能力“的局面,使课堂“活“起来,不仅要让课堂充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活动 中学习,而且要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拓宽语文教育教学的途径,引导学生在自然、在社会、在 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课堂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觉地与文本对话,主动地探索解 决实际问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文本激活学生

8、的思想感情,各种视界碰撞,获得新的启迪,引 发深入思考,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通过亲身体验、合作、对话,真正完成 知识意义的建构。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变被动为主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变被动为主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应处于主动地位,以学生为主体 展开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人文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学生具有自我 发展潜力的意向,体验自我和他人的敏感性,学生主体是个性化的主体。在一定意义上讲,主体 教育即为个性教育,个性的充分发展就是人性的彻底解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

9、出:“阅读过程 就是以自己的经验去再创造的过程,个性阅读又是一种体验性阅读,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交流中 丰富文本和自我,逐渐相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一种自由方式的 学习,充分体现主体性,营造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尽情地读书、 说话,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尽情地倾吐他们的心声“。 变被动为主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 首先,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权交给学生。课程标准中渗透着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 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真正认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观点。课堂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 动性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爱好选择学

10、习内容。 其次,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学生在课堂 上不再是旁观者,被动接受者,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提出各种教师意想不到的 问题,且这些问题是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为起点,极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争论,是教师设计 问题的重要补充。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后,让其质疑问难,然后教师综合学生的提问,把一些有 价值的问题纳入自己的教学思路之中。如教学五彩池时,让学生读五遍课文后提出问题,一 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最美丽的是鲜艳多彩的池水,而不是玲珑多姿的形状?“学习过

11、程中,让学生先从这些问题入手,学生学习兴致高,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让学生参与课堂讲解。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活动真正 成为师生双边活动。如教学小镇的早晨,先让学生速读课文,思考小镇的早晨有哪几方面的 特点,你对哪个特点印象最深;指名学生朗读印象最深的部分,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这一自然段 的总起句;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总起句是怎样来分述的;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完 成了这一自然段的教学后,教师请学生来回顾一下这一自然段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整理出学习这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请学生运用这一方法按小组学习、同桌互学的形式来学习其他两个自然 段。在学生自学这两

12、个自然段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板书,请学生把最能反映小 镇早晨其他两个特点的重点词在黑板上板书出来。由于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教师教得轻松,学 生学得活泼,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参与作业设计。作业的设计要科学,使作业真正有效率。我们要设计“弹性作业 “。作业按知识更新的难易程度分 A、B、C 三个层次,请学生自行选择,能做就做,有困难可不 做。这样学生做作业的兴趣高,不把做作业当苦事。同时还可让学生自己来设计作业题,学好一 课设计一个知识点的作业,学完一个单元设计一个综合性的作业;开展“优秀作业题设计“活动, 对被录用的作业命名为“作业题“。这样

13、的作业,学生愿做并且做得好,效率自然高。 实施这一策略,应该注意: 第一,学生的主体离不开教师的主体。学生是主体,但不能离开“教师主体“,教师是课堂学 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在课堂上起到调控作用,要善于把握时机,掌握分寸,处理好“ 放“与“收“、“开“与“合“、“动“与“静“、“快“与“慢“、“疏“与“密“的关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巧于点 拨,长于调控,做到在学生思路不通时,要进行疏导,在学生思维偏离目标时,要善于引导,在 学生思路狭窄时,要巧于开导。 第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个性化。学生作为主体,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有思想、 有感情、有个性的生命存在。他们已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家庭

14、背景、社会环境各异,每个学生的 遗传素质都不一样。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主体是个性化的主体,课程标准明确提 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它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阅读,学生在与文本 的对话中丰富着文本,与自我逐渐相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要解 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大脑,使他们的想象飞起来,思维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思考、 议论,各抒己见。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而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优化选择和组合。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学校教育中 对学生素

15、质培养具有最直接、最稳定影响的因素。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教授,轻学习;重灌 输,轻启发;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死记硬背,轻灵活应变;重模仿,轻创造。既严重扼 杀了学生的发展,又影响了教学质量,教师讲得昏天黑地,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往往塑造出高分 低能的“废品“。可见进行课堂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十分重要。确定合理的教学模式,新课的导入,情境的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 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学 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乐趣、自信,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 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

16、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 与学习全过程。教学有效性问题浅析教学有效性问题浅析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用心观察便可发现,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痕迹,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本文试对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进行解剖分析,以期为新课改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一、有效教学的观念问题一、有效教学的观念问题新课改中存在的教学有效性问题首先是教师的观念问题。近年来,尽管教师的教学观有了一定的变化和进步,但其现代有效教学观念的淡薄和缺失仍极为明显,并严重妨碍着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时间效率观念淡薄。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缺乏强烈的时间效率观念,不注意通过教学双边活动的优化调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时间量,不去反思怎样通过改进教学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