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性心理干预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772977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支持性心理干预促进学困生的转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支持性心理干预促进学困生的转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支持性心理干预促进学困生的转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支持性心理干预促进学困生的转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支持性心理干预促进学困生的转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支持性心理干预促进学困生的转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支持性心理干预促进学困生的转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支持性心理干预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支持性心理干预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德育导师制”与“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实践与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2008 年 1 月 31 日 阅读次数: 1013 新闻作者: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上强中学-虞小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1、2004 年 3 月 2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一时间,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从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角度上看,假如没有有效地实施“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自然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指出,

2、在教育过程中应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但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同一班级内学生的个别差异与统一的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总有一部分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比较而言,学习成绩好的、中等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自觉性和自律能力,不需要教师费多大精力。倒

3、是那些学困生,更需要得到教师格外的关注和指导。因为这些学困生不仅学习困难,往往同时也缺乏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研究报告表明,很多误入歧途的学生最初的动因是学习的失败,是因得不到公平教育而自暴自弃。3、学校德育教育的切实需要。我校是一所全日制农村初级中学,有在校学生 935 人,经过观察、了解、摸排,学校确定了第一批较典型的“问题学生” 24 名,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两名,有较为严重的学习障碍的学生 212 名。特别是 24 名问题学生典型,人数虽少,但能量巨大,影响极坏,他们的所作所为严重干扰着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及良好的校风班风建设。教育转化这部分学生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自身的身心健康成长,而且对

4、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整个学校的教育管理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二、概念的界定学习困难,也称“学习失能” (Learning Disabilities)或学习不良,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柯克(S.kirk)在 20 世纪 60 年代首先提出,用来标示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业成绩长期滞后的学生。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所谓学习困难学生是指那些要比其他学生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某种及格学生,或是由于认知能力、情绪、生理、教育背景等多种因素所导致学习状况不良或落后的学生。这些学生具有思考不积极,不肯或不善于动脑筋,经常回避那些比较要用脑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对直观教材

5、的记忆优于对语言教材的记忆;善于机械记忆和不善于逻辑思维等。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界有关学习困难的概念与定义还在讨论。如有的认为学习困难学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但在学校的学习中有严重困难,具体地说,在某门或几门课程的学习中有一些特殊的缺陷,而这种特殊能力或技能上的缺陷并不是由于生理或身体上的原发性缺陷(如盲、聋、哑、身体残疾或视力问题等)所造成的。这些学生要达到一般学习水平或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额外的督促与辅导,有的甚至需要特殊的教育和帮助。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施加策略性影响,使之发生指向性预期目标的变化。支持性心理干预又称精神支持性干预,要求干

6、预者了解学生,给予安慰、鼓励、解释、指导、疏通情感、调整环境等,激发学生的自尊和自信,逐步克服心理问题。三、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称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和原因分析学困生的心理特点专家们曾对学困生与学习优、中等生的智能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学困生在言语、数理、思维、记忆、观察、空间和操作能力等方面,均与其他学生存在非常显著差异,表现为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使用方面的明显障碍。其中在高层次认知能力(言语、数理、思维能力)方面差异最大,而低层次认知能力(观察与操作能力)方面差异较小。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看,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个体对外来知识信息接收、编码、储存、提取以及运用的过程。学困

7、生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较多的障碍,如注意、记忆、问题解决等内部学习障碍。大多数专家认为记忆不是一种单一的心理现象,记忆是复杂的心理能力。大量研究表明学困生在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等系统存在不少障碍。同时,与一般学生比较,学困生解决问题的能也较差。学生的学习需要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除了认知能力,还需要情感、意志、求知欲、动机等情意因素(也即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这些情意因素构成了个体从事学习的动力系统,驱动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活动。学困生同一般学生相比,他们存在更多的情意障碍、行为障碍、性格障碍、青春期问题等,诸如成就期望很低,学习上缺乏胜任感,自卑自弃,懒散成性,畏学、厌学乃至逃学等。形成

8、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课题组对本校学困生进行了谈话、问卷、家访等方式调查研究,归因如下:1、不良的学习习惯学困生比较突出的行为习惯问题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注意力失调。据调查,学习困难的学生中有 47%平时作业马虎,字迹潦草;有 20%的人从不预习、复习功课;有 23%的人一个学期的作业次书不到 20 次;有 53%的人上课不能认真听老师讲课。相当一部分学困生上课违纪现象屡屡发生,或骚扰邻座,或高声喧哗,或做小动作等,甚至严重扰乱课堂秩序,与教师发生冲突,使教师难以进行正常课堂教学。学困生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积行成习,积习成性。它既是对待学习的一种态度,又是一种不良的行为方式,也反映

9、了对学习毫无责任心和怠惰、懒散的生活作风。作为学生对学业毫无半点信心与乐趣可言,这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人格发展的缺陷。2、环境影响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尤其是他所出生、长大的地方、家庭。在家庭中,家长的言行举止、素质修养、世界观、价值观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自身文化素养比较高的家长对孩子行为规范、文化学习等方面也有相对较高的要求。家长平时生活中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积极创建学习型家庭,也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相反,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太忙或自身素质差,对孩子缺少关心,没有帮助他们从小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目标,更没有从细节方面做到严格要求和以身作则。这样,势必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要求不

10、严,规范差,从而学业不良。调查研究发现有 67%的学困生的家长平时忙于自己的娱乐,诸如搓麻将、跳舞等活动,每天交流的时间少得可怜,甚至一个星期难得交流一次。有 45%的学困生的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没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只要在学校不闯祸就行,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放任与不寄希望等于在无形中挫伤的学生对学业的信心。其次,学困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低,常常游离于课堂学习活动之外,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与教师对学困生的忽视有关。比较而言,学习成绩好的、中等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自觉性和自律能力,不需要教师费多大精力。倒是那些学困生,更需要得到教师格外的关注和指导。因为这些学困生不仅学习困难,往往同时也缺乏良好的文明行

11、为习惯。从某种角度看,他们是学校的弱势群体,人数不少。对这个特殊群体,一些学校的做法是通过分班将学困生“入另册” ,教师上课往往只起维持的作用。学校对他们也基本不提什么要求,只求不出乱子。有专家研究报告表明,很多误入歧途的学生最初的动因是学习的失败,是因得不到公平教育而自暴自弃。3、社会适应问题学困生不仅有学习行为上的问题,而且还有不少社会适应的问题。这里的社会适应问题主要指人格适应不良。人格适应一般是指个体为了在自己与环境之间形成更为和谐的关系,调节自己的行为并积极作用于环境。人格适应不良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对人对事对己常常表现出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行为。他们往往不能与教师、班级同学、

12、家庭成员和其他社会成员之间愉悦地相处,因而导致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四、学困生转化的干预对策通过对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我们发现学困生之所以长时间游离于课堂学习的主流以外的症结是因为对自身价值认同感的缺失,他们在学校的后进、在同学关系中的矛盾、在与家长交流时表现的叛逆都有其深刻的心理原因。作为学校德育导师队伍中的一员,通过与大量后进生的交流与沟通,使我深刻的体会到学生在学业上的不成功、不自信极容易导致学生行为习惯的偏差,从而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人生产生消极的影响。于是我们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应用心理学中支持性心理干预的原理和方法对一部分学困生进行心理干预,目的是使他们重新燃起

13、对学习和未来前途的信心,悦纳自己,相信自己,肯定自己,有力的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施加策略性影响,使之发生指向性预期目标的变化。支持性心理干预又称精神支持性干预,要求干预者了解学生,给予安慰、鼓励、解释、指导、疏通情感、调整环境等,激发学生的自尊和自信,逐步克服心理问题。我们在确定了一部分学困生为研究对象后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方法和策略。1、倾听全面了解学生对自我现状的评价和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初期,从学困生的同学、任课老师、家长那里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形成过程,寻找原因,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两个方面的现状;与学困生交流谈心,重

14、点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状况的评价与展望;组织学生问卷调查,注意收集好数据,包括现有成绩、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自我预期目标等六个方面形成分析报告,便于指导后续的研究工作并形成对照。2、解释引导学生明确学习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教师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他们的行为规范和学习规范。只有具有良好行为规范的学生,才能正确、客观地看到自身不足,并加以改进,同时在学习方面也能对自己严格要求,提出明确目标,提高学习成绩。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第一阶段:初一新生入学后,教师首先要狠抓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成才,先成人。因此,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

15、为规范,这是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业的基础。第二阶段:教师应注重中小学知识的衔接,重点了解学生的知识起始水平和已经掌握的或习惯采用的学习方法。然后慢慢地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先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脚手架” ,如:帮助他们学会课前预习,上课做笔记,课后的作业和复习等。还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新课内容上完了,让学生试着帮老师完成知识小结这一环节;科学课上的一些演示实验让操作能力并不逊色的学困生上台操作,他们是很乐意的。第三阶段:为了让学生能真正地学会自主学习,在学生已形成比较正确的学习行为习惯之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逐渐减少对学生提出的的强制性要求,许多类似的问题让学生

16、自己尝试着去发现和解决。对于学困生的行为习惯的巩固,要特别注意发挥学生干部或学习积极分子的作用,让学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集体讲评,使原本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的学生真正融入班集体。3、鼓励建立自信心是成功学习的关键。进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时,由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差,或是学习方法不得当,导致学习困难,因而经常受老师或家长的批评,普遍感到自信心不足,缺乏进取心。尤其是初一新生,刚跨入初中大门,对于初中的学习没有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还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跨出小学语文数学两门主课的学习定势。因此,教师应该多鼓励他们:成绩只代表过去,不代表将来,关键是要跨出初中学习的第一步。对他们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我们都应投去赞许的目光,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逐步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成绩。下面这个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课堂上一只小手举起来又悄悄地放了下去。片刻,那只小手又试探着伸出来。是她,一个性格内向,成绩落后的女孩提起她,以前的班主任一个劲的摇头。上学以来她的功课一直是班里最差的我没有放弃,而是给她更多的关爱。在课堂上我特意让他回答一些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