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家拳传说及其形成的考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768385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莫家拳传说及其形成的考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莫家拳传说及其形成的考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莫家拳传说及其形成的考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莫家拳传说及其形成的考证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莫家拳传说及其形成的考证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莫家拳传说及其形成的考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莫家拳传说及其形成的考证(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莫家拳传说及其形成的考证莫家拳传说及其形成的考证莫家拳是广东五大名拳之一,是中国传统武术中出现的一支奇葩,然而对于包括莫家拳在内的广东很多拳种的历史却从来都是众说纷纭,武术界对拳种产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也是各执一词。本文先由莫家拳的各种传说入手,逐一进行分析。一、对传说的考证传说也带有一定的史实根据,只是由于当时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在以后流传的过程中不免有夸大、附会的现象,但也并非空穴来风,它们总是以一定的事实为基础。(一)莫家拳出现的时间根据资料记载,关于莫家拳起源的时间主要有两种说法:1、清朝乾隆年间;2、清嘉庆十五年(公元 1810 年)。在阐述莫家拳起源的众多资料中,“莫达士”均是作

2、为拳种的创始人出现。因此笔者欲从有关莫达士的资料记载中大致推断莫家拳出现的时间或时间范围。莫氏氏次记载:二十五世(火岗十四世)福田姚瑞之子,配何氏(何岗老围公之女),于十三岁因兵乱避难寄何岗老围。比长,在何冈娶孺人。风宿阅生二子,长硕士、次达士。公葬于何冈沙田龙坡侧,坐东向西,甲山庚兼寅申分金。孺人葬于崖山背佛子凹,坐北向南,乾山巽兼辰戌分金。二十六世(火岗十五世)硕士福田长子,号华岳,恩赐登仕郎。葬于火冈华封冈天盆亥山己向。配谢,葬于火冈山谢婆园,坐北向南,亥山巳向兼丙分金。生三字,长通儒、次敏儒、三信儒。达士福田次子,乡举、保境义士、梅州乡进士。葬于沂溪鲤鱼冈,生门形,坐北向南,癸山丁向正

3、针兼子午分金。配十氏,葬于火冈山岭嘴头,坐东向南,乙山辛向兼卯酉分金。生三子,长乔锡、次定儒、三亮儒二十七世(火岗十六世)定儒达士次子,号卓溪,恩赐登仕郎、候选州司马。孝友恭正、乐善不倦。配谢氏,生三子,长琼璋、次凤璋、三兰璋。根据莫氏氏次的记载,大致可以判断在广东武术史中提到的莫达树、莫定如应该分别就是莫达士、莫定儒,“达树”、“定如”当是音误。因为莫家拳在向各地不断扩散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当时对文字记载的不足,人们多以口口相传,加上各地方言的差异,其音极易混淆,在流传过程中出现音误也就不足为怪。莫氏族谱记载:“莫达士以武名世,在清朝初年的动荡时期,组民团以保境,举梅州乡进士(梅州乡进士,笔者

4、认为应是族谱记载错误,在中国封建的科举制中绝不会出现乡级进士,很可能是梅州乡举人)”。记载中的“梅州乡”这一地名在历朝历代均有不同的名称。在秦朝,梅州地域属南海郡;五代十国时设敬州;北宋时敬州改名为梅州;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 年)时设立直隶嘉应州,管辖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和程乡五县,史称“嘉应五属”,1988 年梅县地区改梅州市。笔者推断莫氏氏次中记载的莫达士为“梅州乡进士(举人)”,“梅州乡”这一地域名称的使用肯定在雍正十一年之前;另有康熙东莞县志:“东莞四郊拢乱四十余年而后定”,从顺治四年(1647 年)东莞张家玉起兵抗清至康熙二十年(1681 年)十月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胜利结束

5、,大小战争一直不断,前后差不多有 40 年的时间,而这也大致与达士公的生卒相吻合。据此笔者推断,莫达士应当活跃在康熙中后期至雍正时期。因此,笔者认为莫家拳的形成时间不会超出乾隆年间,更决不会出现在更迟的嘉庆十五年。(二)至善、慧真禅师传拳说广东大部分南派拳种的起源均与福建少林寺以及少林寺僧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广东如此,中国南方省份的大部分南拳派别几乎均与福建少林有关。在众多关于广东历史起源的记载中有:洪家拳是洪(熙官)得自少林至善禅师;蔡家拳是蔡展光拜至善禅师为师后学来;新会李家拳一种说法是李友山在广东光孝寺拜至善禅师为师而自成一家;永春拳是至善禅师晚年所创;龙形拳、白眉拳是一祖籍海丰县人称海

6、丰和尚的福建少林寺避难和尚传给后人的;莫家拳是福建少林寺慧真至善禅师真传至善禅师是福建少林寺中声名显赫的人物,他的各种带有神秘色彩的传奇故事被广泛流传,许多南派拳种都把他视为开派始祖。历史上至善有无其人、有无其事?他与广东南拳究竟存在什么关系?笔者根据相关资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其进行考析,以证其人其事。福建少林拳一书中记有:“泉州少林寺与嵩山少林寺之间,始终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泉州少林寺的方丈,多由嵩山少林寺选派高僧充任。在南少林的发展史中起了重要作用的至善禅师,就是嵩山少林方丈朝元禅师的高徒。”汕尾文史记载:“清乾隆七年(1742 年至 1755 年),海丰可塘罗山村庄厝乡郭姓第七代郭转

7、(后迁郭厝寨)、海丰可塘夏达村王铁手、市城区东冲镇石洲村王绍良、市区莫遮蛟、陆丰西山曾埔胄等 8 位先后到福建南少林寺拜至善禅师为师,被至善禅师收为少林俗家弟子,少林寺至善禅师是南少林主持,是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朝元禅师高徒,1766 年八弟子奉师傅命下山收复被外界侵占的少林寺庵并回乡开拳馆广收弟子。”火烧福建少林寺中说,康熙时,少林寺成为反清复明的大本营和洪门弟子的聚义厅,康熙帝命陈文耀前去围剿时,少林寺住持至善和尚已经圆寂了,主持的是五经和尚。“关于至善,还有说他是清廷焚少林时壮烈牺牲的(体育报1983 年 1 月 29 日);也有说康熙时他已圆寂(武林创刊号 10 页)”。按道理,在清初如

8、此有名的武林英雄人物应当会被众人推捧,留名青史,但只有说他是本领高强的少林和尚却不见他的事迹的详细描述,有的也只是只言片语,神乎其技。梳理相关资料后得之,至善禅师是晚清时期的一部武侠小说乾隆皇帝游江南中的人物。书中说泉州少林寺方丈至善禅师,功夫过人,收徒传艺,其僧徒中有洪熙官、方世玉、胡惠乾等 10 人武功高强。由于至善袒护徒弟作恶,残害地方百姓,被乾隆闻知,峨眉山白眉道人上体天子除害之意,奉旨破了少林,并用内功致死至善,这便是至善的最早出处。而在其他地方出现的有关至善禅师记载的著作大都是在乾隆皇帝游江南以后的民国期间所写,因此有关至善的传说很可能是后来的作者们根据这部武侠小说中的内容并结合当

9、时的社会背景而重新编纂的情节。至善、白眉等僧人均是出现在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至善、洪熙官、方世玉等均被白眉、五枚等人杀死,但是至善等人的死却不是因为反清,更谈不上复明。既是武侠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描述自然属于虚构。比如小说中有:白眉道人等见众恶俱已除灭殆尽,其余那些小徒也就不与他为难,便一同往寺内各处搜寻,看有无别人在此。搜寻一遍,并无窝藏旁人。当下高进忠便与督辕中军说道:“现在这少林寺也已破去,众恶徒亦复诛除殆尽,就烦大老爷上院先行禀知,这寺院房屋是否焚毁,抑或留在此间,另招高僧主持?所有尸身,即请制台饬派首县前来验尸,好给棺收敛。”那中军见说,即刻骑马回转辕门,禀知一切。当时奉制军

10、面谕:少林寺不必焚毁,另招高僧主持。已死尸身,即饬该县从丰收敛。从中可以看出这么几点:1、白眉道人等人与官府关系密切,也可以说就是官府的人;2、白眉道人等只消灭了至善为首的几个功夫好的,其他小徒不与为难,如果至善禅师等人是反清复明的匪贼,官府又怎能不会斩草除根,以绝后患?3、已死之尸从丰收敛,反清在清政府罪大恶极之类,要凌迟处死的,尸首都要挫骨扬灰,怎可能会从丰收敛?从小说的描写可以看出,至善禅师等人根本没有反清的意图,整部小说描写的大部分都是武林的恩恩怨怨。这种武侠小说虽属虚构,但也非空穴来风,相信小说家也应当结合了一定的历史史实,以古讽今,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小说家在乾隆皇帝游江南一书中,对

11、少林寺与清廷的关系有所描述,涉及不深,仅仅停留在除奸惩恶的层面上。这应当是小说家的有意隐瞒,其写作的真实背景应该和天地会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唐豪先生在他的少林拳术秘诀考证中就推测:“上海书局在石印本四十四回之末,题有四十九个少林僧征西藏、火烧少林寺等节目,全在五六七集中诸语,但万年青五至八集,即四十五回至七十六回,竟找不出此等回目,或许这位小说家在写作四十四回的时候,存着满腔勇气,要把天地会的史事,插入其中,后来因为怕触清廷忌讳,所以改变方针的。”天地会作为清代存在的一个最大的会党组织,势力范围遍及南方诸省。但是初期会党的成立并不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仅仅是一个下层穷苦平民互济互助的民间团体。随

12、着天地会在各地的发展壮大,小规模的聚众反抗逐渐演变成新的武装起义,并且随着社会矛盾加剧,以天地会为名的起义接连爆发,但是最后均被清廷镇压下去。秦宝琦先生在洪门真史中对天地会的描述说“天地会作为一个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组织,崇尚小团体主义,主要是依靠会内的江湖义气来维系其内部团结。他们强调遇事互相帮助,这在反抗强暴欺侮方面自然有积极的一面。可是如果同会外之人发生矛盾冲突,同会之人便不问是非曲折,一味袒护本组织人,甚至恃强凌弱。这样往往为了一些细小之事,便打架斗殴甚至挑起械斗。”不问是非曲折、恃强凌弱、打架斗殴这明明就是小说中常出现的故事情节,在小说中处处可见其踪影。笔者认为这部乾隆皇帝游江南正是

13、小说家对天地会的一种变相描写,小说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法直接写天地会、写反清复明,只有以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因此泉州少林寺应该是指天地会,而至善禅师等人应当就是天地会诸头领的代表。有人根据雪庭福裕所立的七十字法裔辈分为据证明至善禅师非少林正宗和尚,还有记载说莫家拳是由慧真禅师传来广东的,笔者认为更不可能。根据少林寺的七十字诗法裔辈分“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慧字辈紧挨雪庭福裕之后,而福裕生卒为 12011275 年,是元初高僧,慧字辈的高僧再怎么长寿也不可能活到几百年后的清朝。我认为,所谓的“至善禅师”、“慧真禅师”可能只是流落民间的武僧,也可能仅仅是一位精通武艺的民间拳师,说他们是

14、福建南少林的高僧证据不足,有以讹传讹的成分在里面。至于说至善禅师是嵩山少林方丈朝元禅师的高徒,更是荒诞离奇,因为本就没有朝元禅师这么一位高僧,更何谈做过方丈,不过是这个所谓的“南少林”为了扩大自己的名声,找一个中间人扯关系而已,无非是拉大旗作虎皮抬高自己罢了。很多广东拳种说自己的功夫源于少林,笔者认为有可能,但不是这个莫须有的“至善禅师”、“慧真禅师”的功劳,这应当归功于明代的戚继光,是由于抗倭僧兵流散各地而传播开来的,我们通常说的“南少林”应当就与这些抗倭僧兵有关。二、对莫家拳形成的考证(一)广东南拳与“南少林”“天地会”长期以来,南少林及南少林武术对中国武术尤其是中国南方的武术产生了广泛而

15、深远的影响,在习武群体中享有部分极高盛誉,其中广东南拳对福建南少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推崇备至。南少林与广东南拳到底有什么瓜葛?根据现有资料,笔者做了如下分析。明代少林僧兵的抗倭征战活动是少林武术出现和显扬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契机。参加东南沿海抗倭的少林僧兵是以河南嵩山少林寺为主,但也包括部分五台、伏牛等寺院的僧兵,还可能有在闽粤沿海地区募集的一些寺院的僧人。自嘉靖三十四年开始,明王朝调集正规军或建立新军对倭寇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围剿。程大力教授在其书少林武术通考中推断这支人数并不多且属于临时征调的僧兵,很有可能从这时起退出了抗倭的主战场。笔者认为,虽然在以后的抗倭战场上,在戚家军、俞家军的军中没有见到

16、这支僧兵的身影,但是僧兵并不可能会完全退出这场战争。明王朝的正规部队是抗倭战场的主力军毋庸置疑,但是少林僧兵的战斗力也不容小觑,僧兵在正规军开赴战场之前参加的战役大多都取得了胜利,相信戚继光、俞大猷等一代名将不会视而不见,部分僧兵有可能就此加入戚、俞的部队,并随部队辗转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各省。然而在清初,却不见了僧兵的踪迹,研究清史的专家们在汗牛充栋的清代史料中,至今仍没有发现一条有关少林寺僧被官府征为军用的记载。程大力教授认为少林僧兵在清初已被勒令解散。在战事不断的清初,统治者忽略少林僧兵的作用明显不合常理,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僧兵对抗过清军,不然决不会被清统治者解散。僧兵队伍被解散必然会流落各地,他们的武艺也随之带到了各地。这就是广东南拳与少林寺之间存在的联系,清初也正是广东拳种大量抛头露面于社会的起始,然而广东南拳的快速传播与清代的最大秘密组织天地会也是紧密相连。从来南少林与天地会就是一体的。有人认为南少林是天地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少林因天地会而显名,天地会借助南少林而发展。的确,天地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