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海河流域的这种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757516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海河流域的这种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海河流域的这种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海河流域的这种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海河流域的这种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海河流域的这种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描述:地学信息图谱单元的提取需要有具有一定时间间隔的土地利用状况数据作为基础。本文以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海河流域 5 期)土地利用数 据为基 础,参照 2000 年矢量化底图,利用 GIS 和RS 软件进行地图.1.1.数据来源及处理数据来源及处理 地学信息图谱单元的提取需要有具有一定时间间隔的土地利用状况数据作为基础。本文以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海河流域 5 期)土地利用数 据为基 础,参照 2000年矢量化底图,利用 GIS 和 RS 软件进行地图矢量化。对不同期影像进行配准,保证误差不超过 3 个像元,参照不同期遥感影像,对照统 计数 据,采用人机交互的方法对遥感影像进

2、行分类,最终得到 5 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野外调研数据进行检验,并采用误差矩阵进行评价,精度都达到 90%以上。 在已有各期土地利用数据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重编码,以获取能最大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地物类别。为了便于进行空间数据之间的地图代数运算和编码的提取、综合以及图谱重构,以期能更好的在空间上反映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时序变化状况。 2.2.分析结果分析结果 2.1 19702008 年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图谱分析 40a 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图谱是由 40a 的 5 个采样时刻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共同合成,图谱共产生 4301 类具有 5 位编码的图谱单元。其 中,461 类图谱 单元占到变化面

3、积96%。40 年来,利用方式没有发生变化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河流域地势平坦的东部平原和地势较高的西部和南部平原。发生 变化的耕地主要 集中在西北地势较高的平原、沿海以及大型城市的周边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耕地次生盐碱化,耕地和水体湿地的频繁转换,以及城市建设,导致沿 海地区的土地 利用类型变化剧烈。海河流域呈从西部、北部耕牧交错区到中西部山区,经过草地过渡带到东部、南部的耕地、盐碱地、水域直到海域的土地利用格 局。在这种变 化格局中,耕地占据着优势,在北部山区的耕牧交错区,耕牧之间的转化最为频繁。应该说,农牧交错区、林草交错区及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频 繁,生态脆 弱。 2.2 19702008

4、 年土地利用变化“涨势”系列图谱分析 根据土地利用的转入状况,分析涨势系列图谱可知,19701980 年间,变化面积最大的图谱单元类型为新增林地、园地,主要分布在海河流域 中部太行 山山脉一线,在流域北部和南部山区也有零星分布。第二大变化图谱单元类型为新增草地,主要分布在流域西北部到西南部山脉沿线。草地增加大部分来源 于林地 逆向演替,也有一部分来源于耕地转化。此外,新增耕地成为面积位居第三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集中分布在流域中南部平原向山区过度地带,在北部山区及 沿海 也有增加,分布零散。19801990 年间,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最大的是新增草地,草地增加主要集中在流域北部张家口、赤诚和怀来一带

5、,另外,沿太行 山 山脉一线也有零星分布。与草地增长方式不同,林地增长多为成片增加,主要分布在流域北部山区,平原上也有零星增加。19902000 年,草地增加趋 势 明显,集中分布在流域西北部山区,科技核心呈块状分布。另外,林地也有明显增加,山区增加林地多成片状,平原上多为零星散布。20002008 年,林地增加 占据 主要地位,主要来源于北部山区退耕还林以及平原区果园增加。第二大变化图谱单元类型为新增草地,主要分布在流域西北部山区,多为退耕还草,另外其它 新增草 地多为块状分散分布,由林地采伐逆向演替为草地所致。 2.3 海河流域 40 年土地利用模式图谱特征分析 为了从宏观上了解海河流域土

6、地利用转变方式时空特征,根据图谱单元变化特点及其稳定性,归纳了 18 类土地利用时空演变模式特征。这样,同一图 谱单元记 录了相同空间位置上 4 个时序时段内土地利用的不同转化状态。海河流域 40a 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显着的时空分异特征,具体变现在:(1)40a 中,稳 定型土 地利用模式图谱面积在排序表中位居第一,占研究区面积 65%。其中耕地是最大的稳定性图谱单元,计 814.82104 hm2,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农业 耕地区,东部平原区由于地势平坦,农业集约化水平较高,为流域较为稳定的农业耕地区,另外在西北部山区高原也有少许分布。 (2)第二大土地利用模式图谱 类型为反复摆荡型,占研究区面

7、积的 13%。主要分布在山区到平原过度带以及易于受人为干扰的地区。其中最大的反复摆荡型图谱 单元面积为林草的反复转化区 域。(3)平稳转换型主要集中在城镇与耕地交错区域,为快速城镇化进程侵占大量耕地所致,占流域面积的 7.72%,位居排序表 第 3 位。其中变化最大的图 谱类型面积,为早期耕地向城镇的稳定转移区域。(4)第四大土地利用模式图谱类型为最近转换型,面积116.57104 hm2,占流域面积的 5%。其 中最大图谱单元面积为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区,是 2000 年以后快速的城市化的结果。(5)新稳态转化型面积占流域面积 4%,成为第五大土地利用模式图 谱类型。具有代表性的最大图谱单元

8、面积仍为耕地新增为城镇的区域,是第 3 时段内城镇的扩张所致。 3.3.结论和讨论结论和讨论 40a 海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在时段上表现为:19701980 年间,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以林草的转化以及垦殖和开发为主;到了 19801990 年间,耕地的转出 以及林草之间的转化成为主要的土地利用转移方式;在 19902000 年间,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加强,林草之间的转化以及耕地的转出,使得草地大幅度增 加;20002008 年间,进一步加快的城镇化进程使得耕地大幅度转出,退耕还林还草也使得耕地有进一步减少趋势,耕地的快速下降成为此期土地 利用变化方式的主旋律。在空间格局上表现为:在

9、滨海,耕地-水域-未利用地之间的转换趋于频繁,空间位置不固定;在平原,耕地和建设用地表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平原区果园的增多使得耕地进一步转出,在平原到山区的过度地带,耕地向草地的转出使得耕地进一步减少,但同时也有大量草地被开垦为耕地;在山区, 林草之间的转化较为频繁,特别是林草交界区以及山区的采矿和林地采伐区,使得林草的空间位置出现较大的波动状态;在北部高原,耕地和草地的转化频繁,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力度的加大,使得耕地和林草地的空间位置处于频繁变换当中。应该说,海河流域的这种时空动态变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地理学报,1996 2唐中实,李小乙.澳门城市遥感信息图谱J.地理学报,2001 3田永中,岳天祥.地学信息图谱的研究及其模型应用探讨J.地球信息科学,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