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新闻表现及走势 李瑞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新闻表现及走势 李瑞农(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新闻的走势及报道路径环境新闻的走势及报道路径 李瑞农 来源:中国记者环境新闻是对环境变化及其成因的报道。环境之所以成为新闻并不断趋热就是因为环 境的变化,特别是人类社会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 环境新闻不断趋热的背后环境新闻不断趋热的背后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 1972 年,100 多个国家的代表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探讨环境 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发表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 ;1992 年,102 个国家的领导人出席 在巴西首都里约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即地球首脑会议,形成了21 世纪议程 , 发表了“地球誓言”,倡导
2、人类理想的可持续的生存发展方式;2002 年,包括 104 个国家元 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 192 个国家的 17000 名代表 出席了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 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约翰内斯堡承诺 ,确立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是可 持续发展三大支柱。 纵观这国际环境保护史上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不难看出,人类社会由对环境问题的初 步认识和觉醒逐步发展到对环境与发展的科学认识和共同的国际行动,以应对一系列环境 危机和挑战。从我国国内情况看,上世纪 70 年代大多数国人对环境保护尚比较陌生,并认 为环境污染和公害是资本主义固有产物,社会主义不存在环境污染。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 口的膨胀,特
3、别是进入 80 年代以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的矛盾开始突现,人 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趋于科学。 1983 年我国把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1989 年,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环保大会,宣 布“向环境污染宣战”;1992 年,巴西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我国及时制订了环境与发展 “十大对策”,明确提出了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随后制订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的21 世纪议程 ;1996 年,提出并实施了绿色工程规划和总量控制计划,逐步展开了淮河、 太湖、滇池等大规模的环境治理工程;从 1997 年开始,中央连续召开了 7 次环境保护基本 国策座谈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是将环境保
4、护作为树立和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 摆在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同时,人民群众随着生活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意识的 逐步增强,对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质量的改善的关心和要求也日益迫切。 因此,环境新闻逐渐成为新闻宣传的重要内容。 怎样把握新闻热点及特色怎样把握新闻热点及特色 回顾近几年特别是近一时期环境新闻报道的热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家重大环境政策、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实施的报道。这类报道不仅适应了新闻和 环境管理部门的要求,更关系到企业、单位和个人的环境权利和义务,关系到人们的切身 利益,为受众所关心。比如污水费缴纳政策要求老
5、百姓在付钱买水的同时必须缴纳污水处 理费,那么,污水收费依据、标准、用途、使用监督等问题就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又如 对环境影响评价法,企业关心什么项目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如何通过评价,而公众关心 如何限制、减少企业和项目建设对环境质量及自身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如何参与环境影响 评价等。 二是国家和有关部门重大环境执法行动的报道。这类报道反映的执法主体和执法对象 极为重要,而且,由于牵涉到环境保护能否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牵涉到一些规模和社会 影响大的企业和单位,不仅会影响一些单位和地区的利益,也为广大读者所关心。如国家 环保总局叫停 30 个违法电力建设项目,中国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等大企业大项目名
6、在其列, 为各界广泛关注,被称为“环评风暴”。又如国家林业局组织实施反盗猎行动,由于金丝猴、 藏羚羊等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野生动物受到盗猎和捕杀,反映这样的保护行动自然为公众所关心。 三是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的报道。这类报道则是由于事件本身的巨大、深刻 的社会影响而具有环境新闻热点报道的价值,为读者关注。如松花江重大污染事件不仅导 致哈尔滨市停水 4 天,严重影响到下游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造成了不 利于中国形象和利益的国际影响,当然被国内外所瞩目。 四是区域流域和局部严重环境问题的调查报道。这类报道反映的问题虽然具有局部性, 但由于问题的严重性,以及问题成因的复杂性、解决的
7、艰难性,通过深度调查分析从而也 具有典型价值和普遍意义。例如,淮河是我国一条重要的河流,又是污染严重的河流,更 是我国第一条实施大规模流域污染治理的河流,因此,淮河流域污染治理不仅是淮河两岸 地区和群众关心的问题,也对全国流域污染治理具有借鉴和示范意义。 五是环保民间组织和环保人物的典型报道。这类报道由于反映的机构或人物的思想、 行为往往具有反常规性、奇特性,以及其背后蕴涵的对自然和家园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 的追求,而具有非凡的感染力、号召力。如可可西里反盗猎的“野牦牛队”的报道,自然之 友等环保组织反滥建水坝的报道等,都典型显示了这类报道的特点。又如长期不懈、扎根 荒漠植树种草的农妇牛玉珍,
8、保护大熊猫痴心不改的专家潘文石,等等环境人物报道也都 成了环境新闻报道的生动事例、人物报道的奇葩。 总结环境新闻的发展历程,分析近期环境新闻热点,就可清晰发现环境新闻尤其是环 境热点新闻所具有的鲜明的特色,即报道内容的系统性、复杂性,报道形式的调查性、现 场性,报道风格的战斗性、鲜明性。环境问题的产生是长期的,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而 解决问题的任务又是长期的、艰巨的,因此,环境新闻报道内容上必然反映这种特色;而 无论是环境问题的深入暗查,环境事件的细致调查,还是环保民间机构和人物事迹的真切 感受,没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赶赴现场,是难以写出感人的、深刻的报道 的,也是难以保证报道的及
9、时性、准确性、客观性的;环境新闻首先是由于环境问题的出 现而兴起和发展的,所以,其天然地带有鲜明的战斗风格,具有对现实强烈的干预性,即 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揭露和鞭挞,对珍惜自然、保护环境的讴歌和颂扬。 理性报道的基本原则理性报道的基本原则 环境新闻要有战略眼光。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非常严峻,环境污染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七大水系 196 条河流一半以上断面水质低于四类水,有 3 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113 个 重点城市中,58%的城市空气质量劣于三级,群众的环境投诉和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 事件以年均 30%的速度上升。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国际贸易和形象 的战略性问题,因此
10、,中央把环境保护摆在十分突出战略位置,列入战略发展目标,强调 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加快实现“三个转变”,环境保护要与经济建设同步、并 重。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把经济增长建立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抓手。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就要 求我们从事环境新闻报道,必须从战略上加以要重视,对具体的环境新闻报道不能就事论 事,而要从全局和长远的高度,以点看面,从面看点,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提出 切实可行的对策。比如对广东电子垃圾拆解村污染的问题,就不能简单地看作急于致富、 监管不力,其背后还有污染国际转移、国际产业分工、国内资源短
11、缺和市场需求等因素, 应严格标准,依法监管、规范,加强治理等。 环境新闻报道要有系统思维。生态环境本来就是复杂的生态系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 因也是复杂多样的,而环境问题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系统的方法去 解决。环境新闻报道也是一样。 环境新闻报道要有国际视野。地球是目前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有毒有害废物跨境转移等已是影响和破坏全球生态环境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协作;同时,目前的环境问题又主要是发达国家工业 化和城市化造成的,发达国家不仅有责任也有能力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贡献更大的力量, 在解决自身环境问题的同时上,为发展
12、中国家保护环境提供必要的经济技术支持,而不能 因环境问题剥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也就是要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环境新闻 报道也不能偏离这一立场。 另外,环境保护也是相互邻近国家和地区共同关注的双边问题,如跨界河流的污染和 生态问题、浮尘漂移问题、酸雨跨境影响、沙尘暴加剧等,都是相关双边关心而又敏感的 问题,在报道上,既要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又要坚持原则和立场。当然,发达国家和国 际上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度和管理,以及清洁技术、清洁生产和能源也是我们可资借 鉴的他山之石。 环境新闻报道要有科学精神。环境保护是在科学认识和总结环境问题产生发展规律基 础上形成的,也是一门科学。这就要求环境新闻报道不仅技术、数据、专业名词准确,报 道内容符合环境科学,而且,要求新闻采访、调查、报道的方法讲究科学。对同一环境问 题要多方求证,多听不同意见,对存在分歧的问题要深入调查,注重科学探讨,不能断章 取义,不能妄下结论,更不能为了追求独家新闻或轰动而猎奇、哗众取宠。例如目前对沙 尘暴的问题上,科学界就存在不同意见,报道上就要注意全面、客观。又如对野人、湖怪 等问题的报道,也要注重科学,注重实据。 (作者是中国环境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