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约瑟问题的研究经历看中西科技体制和学风的差距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755761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李约瑟问题的研究经历看中西科技体制和学风的差距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李约瑟问题的研究经历看中西科技体制和学风的差距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李约瑟问题的研究经历看中西科技体制和学风的差距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李约瑟问题的研究经历看中西科技体制和学风的差距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李约瑟问题的研究经历看中西科技体制和学风的差距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李约瑟问题的研究经历看中西科技体制和学风的差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李约瑟问题的研究经历看中西科技体制和学风的差距(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李从李约约瑟瑟问题问题的研究的研究经历经历 看中西科技体制和学看中西科技体制和学风风的差距的差距陈陈平平 No.C2002016 2002 年年 11 月月 12 日日摘要摘要:以自己走上科学道路的曲折经历和对李约瑟问题的研究为例,对比分析中西科技体制和学风的差距。认为在学术氛围上,西方科学界鼓励”Critical Thinking”,中国强调实用和模仿,所以原创性的工作在国内难以生长;在科技体制上,中国科技管理的官本位制,以及缺乏独立自主的科学评价体系,是制约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科学教育体制的改革提出系统建议。关键词关键词:李约瑟问题;复杂科学;科研经历;科技体制;学风;

2、比较 陈平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复杂科学虚拟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普里高津统计力学与复杂系统研究中心从李从李约约瑟瑟问题问题的研究的研究经历经历看中西科技体制和学看中西科技体制和学风风的差距的差距1走上科学的曲折道路走上科学的曲折道路我是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 1962 年入学的学生,是华罗庚先生到上 海格致中学选拔动员考科大的。1968 年科大毕业后分到成昆铁路当了 5 年铁路 工人,然后由恩师严济慈先生推荐,调到中国科学院合肥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作 了 5 年实习研究员。1981 年起师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物理 学家普里高津教授。

3、1987 年以非线性经济动力学的研究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 在普里高津统计力学和复杂系统研究中心继续经济至今。普里高津为了使我在 物理系研究经济问题合法化,在 1987 年将普里高津中心改名,从“普里高津统计 力学和热力学研究中心”改名为“普里高津统计力学和复杂系统研究中心”。在经 济混沌、经济复杂性和经济物理的研究上,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前沿和交叉科学的 研究。 1999 年起,我同时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授、主管研究的副主任和复 杂科学中心的双主任之一,每年春夏来北大工作半年至今。 我对中西科技教育体制比较研究的兴趣始于文革中期。原因是当工人期间虽 然想坚持业余的理论物理研究,却受到体制上

4、的层层障碍。调回科学院后的五年 间,也没有独立创新研究的主动权。我在中国是少数有幸获得名师指点的学生。 虽然有科学家的推荐,但我想在科学院稳定从事理论或实验物理研究的要求始 终不能如愿,而不时被调去从事资料,规划和评审等行政工作,理由是我的外文 阅读和中文写作比别人强。因而被迫去考研究生,长期出国研究。我在国外的研 究生阶段,即建立起跨学科的学术联系。我在国外研究的灵感,大多来自我对中 国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我的文集中三分之一的工作是在国内“业余”做的。而国内 “正业”的工作,几无发表的价值。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在德克萨斯大学进行。北 大期间可用于研究的精力,大约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教学负担太重

5、,更缺学术 交锋的环境。不少海外学人希望归国,又顾虑国内归国后失去国际竞争力。 在同代人中,我应当算是幸运者。即使有前辈和领导的支持,走过的道路仍然 曲折。我痛感中国的发展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现有体制下缺少人才成长的空间, 尤其缺乏科学人才的评价选拔系统,往往依靠“出口转内销”来判断人才,造成一 流人才的外流难归。我以为中国科学人才的成长,仅仅大幅提高经济待遇是不够 的,重在大力改善学术的体制环境。 中国近二十年经济改革的步伐很大,科研经费和条件也迅速改善。但学术环 境和国际先进水平比,还有很大差距。我想以从事跨学科研究的亲身经历为例, 把一些个人的观察和大家讨论。供领导和同志们参考。如有不当之

6、处,请批评指 正。 李李约约瑟瑟问题问题研究的研究的发发展展我对经济的兴趣产生于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和思索。“文化革命”中我调查过工 厂和农村。我发现当时中国农村、企业和科研机构效率低下的共同原因,从科学史的角度而言非常简单:因为缺乏劳动分工,所以没有规模效应。奇怪的是亚 当斯密、马克思、和列宁都十分重视劳动分工和科学技术,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政 策始终抑制劳动分工呢?我的问题就从这里开始。 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何现代科学 和资本主义产生在西欧而非中国、印度和其他文明?李约瑟问题把我的观察从 中国的现状拉开到世界文明史的高度。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引起我注意战争规律 和地理

7、环境之间的关系。当时我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中国历代帝王的保权之策 都要重农抑商,而西方王权的扩张之道却在航海重商?我尤其不明白,为何西方 的香料贸易会导致地理大发现和殖民主义? 这些问题的化解有两条线索:一是我在 1973 年读到普里高津 1972 年末在美 国今日物理杂志上的专题论文演化的热力学,方知系统开放是结构演化的 前提,所以研究中国社会停滞的症结在于寻找中国闭关自守的经济原因。二是我 读到汤普逊的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才明白西方贸易的香料是作腌肉而非化妆 之用,从而把注意力转向西欧和中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基本差别。西欧是牧农混合 经济,而中国是单一农耕经济。生态差别导致社会演化的不同路线。

8、1979 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当研究生的时候,我对中国社会的看法在学术界难 以讨论,却受到从事改革的领导部门的重视。中国农村改革的突破在包产到户政 策的试验。最初怀疑包产到户的主要考虑,不是生态环境,而是减少兵源。打破 “以粮为纲”的政策限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和劳动分工,涉及到调整中国的 战略思想。 当时我关于“小农经济结构”的文章,在党内领导的重视下,先在内部会议上 讨论,后破格在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上加编者按同时发表,在社会上反响很大, 在学术界却几无出路。不少科学院和科大的朋友都认为我是不务正业的“杂家”。 力劝我及早回头。虽然社会科学的年轻人民间反应强烈,社会科学界的正规刊物 却几无反应

9、。安徽省领导对我十分器重,立即聘我为省政协特邀委员。但我在省 政协提出的所有改革建议,都被行政部门以琐碎理由束之高阁。倒是美国汉学界 的权威和中年学者对我文章的反应十分迅速,立即来信甚至亲到合肥来和我讨 论,几家名校邀请我到国外继续研究。 我到美国作物理研究生的头二年,即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 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等几个主要的中国研究中心之邀去报告和讨论我的工 作,并引起热烈反响。他们介绍给我西方学者和我的工作有关的进展,包括法国 历史学的年鉴学派、美国人类学的文化唯物主义学派和社会学的世界系统学派, 都从 70 年代起,在生产力层次之下引入生态、技术的基础层面,在生产关系之上

10、引入多文明中心相互作用的世界系统的观点,来推广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 论,以解释更广泛的历史文化现象。他们的学术眼光帮助我超越局限于中国的眼 界,重新思索马克思那样着眼全球的理论框架。我希望从中国的制度演变和战争 类型的观察创新开始,进而对理解当代重大问题有所贡献。 虽然美国的人文学者欢迎我去加盟,我还是希望能把历史的直觉发展为科 学的理论。我去找普里高津作导师时,普问我想做什么?我说,你的理想是跨越 物理和生物的鸿沟,我的理想是跨越物理和经济的鸿沟。普说这个问题很难,但 让我放手一试。不料一试就试了十余年。我主要做了两个问题,一是用理论生态学的模型来研究劳动分工;二是用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研究

11、经济混沌存在的经验 和理论证据。在两个方面都取得一系列的进展,并在最近取得两者结合的突破。 为了形象起见,我先请大家看一个图(图 1):图 1图 1 是美国海军实验室,用相控阵雷达的时间序列处理后,获得的目标机型 图。右上方机头模糊的图像是用传统的傅里叶变换(稳态时间序列分析)对整个 数据作平均计算得到的。左图即可看出是苏军的米格-25 战机。左方图像是用 1994 年奥斯汀一家中型科学软件公司的两位中国工程师上海机械学院毕业 的钱世锷和合肥中国科大毕业的陈大庞发明的时间频率分布(非稳态时间序 列)分析法计算的。作应用计算的也是一位中国人,即北大毕业在海军实验室研 究的陈杰。 钱世锷和陈大庞的

12、新算法,综合了两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的工作:量子光 学的 Wigner 变换和信息论的 Gabor 时频展开,是傅里叶变换发明以来信息论、 信号处理和图像识别的最重要的突破。Los Alamos 和海军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立 即找上门来合作,将之用于核爆探测、地震分析,潜艇和飞机的模式识别。我首 先用于股市分析,否定正统金融理论的有效市场(白噪声)理论,发展出经济波动 的定量诊断方法。并进一步证明量子光学的相干态,可作为生态演化和技术增长 的小波分析的基础。 我曾问过我的朋友钱世锷,你在中国有可能作出这样重大的发明吗?他回 答可能很小。我也计算过自己的例子。在美国几乎吃饭睡觉以外的所有时间都在想科

13、学的基本问题,问题解决的灵感都得之于和竞争学派的交锋或同边缘领域 专家的讨论。在中国,只有业余的少量时间可以想点真正有意义的问题,但很少 有领先世界的学者可以作交叉领域的对话。原因在于科学文化气氛的不同。西方 科学界鼓励”critical Thinking”,中国强调实用和模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 程科学互相分割,互不合作,所以原创性边缘性的开创工作在国内难以生长。下面,我先列表(表 1、2、3)说明我研究李约瑟问题时,涉及到的跨科学研究 的进展,然后,讨论改革国内科教体制的必要和建议。表表 1 李李约约瑟瑟问题问题研究研究进进展表展表 年代问题(起源地)领域 1930-1950非稳态的波

14、动表象量子光学,信息论 1930-1970中国封建社会分期(中)历史,政治经济学 1950-1970李约瑟问题科学技术史,理论历史学 1951亚当-斯密困境 微观经济学,演化经济学, 1969生物演化与热力学非平衡态热力学,耗散结构 1970非均衡结构的起源和演化自组织,突变,分叉,混沌 1970中国为何重农抑商(中)农业经济结构(牧业与农业的地位) 1970中国为何以粮为纲(中)生态,技术,战争的相互作用 1970文化差别的起源文化人类学,文化唯物主义 1970资本主义的起源微观历史学(生态,技术),世界系统 1970复杂性佯谬控制论,理论生态学,演化生物学 1982-1987文化行为物种竞

15、争劳动分工的演化动力学 1982-1987稳定性和复杂性的消长关系复杂系统科学 1984-1994经济混沌的经验和理论证据非线性经济动力学 1994-2000时间频率分析的 WGQ 表象信号处理,非稳态时间序列分析 1999-2002否定经济波动的均衡理论微观,宏观,计量,金融经济学 1999-2002广义斯密定理微观,演化经济学,复杂科学 2002经济波动的小波本质营销学,管理学,微观,宏观经 济学, 演化生态学,信息论,经济物理学注:注明“(中)”的系在国内的研究,其余均为在美欧的研究。表表 2 相关相关边缘边缘交叉学科出交叉学科出现现表(大表(大约时间约时间) ) 年代学科创始人 1948控制论 Weinner 1960微观历史学法国年鉴学派,Braudel 1960经济成长阶段论(非线性经济史) Rostow 19691974非均衡热力学和统计物理Prigogine, 1970交通流科学Herman 19631980非线性动力学 Lorenz, May, Rulle, Takens 19632000物理,金融中的分形现象Mandelbrot 1974演化生态学Ashby, May 1970文化人类学Harris 1970认知心理学Piaget 1974世界系统Wallerstein 1980复杂科学Prigogine, Ha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