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理论基础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40755583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理论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理论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理论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理论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理论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理论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理论基础(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理论基础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理论基础一、母子公司管理理论基础公司治理结构狭义上讲,就是指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上讲,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所有权的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个制度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每种状态下的实施方案、控制程序、风险规避以及收益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是说,公司治理结构就是一系列契约制度的规定,它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是两个不同的管理体系。公司治理是企业治理制度的安排,是给企业提供一种运行的基础和责任体系框架,而公司管理只要涉及具体的运营过程,因而这两者在考察企业的角度、研

2、究企业的核心内容、在企业管理中地位和发挥的作用都不相同(如表 1-1 所示) 。一、产权理论产权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通过界定、变更和安排产权的结构,降低或消除市场机制运行的社会费用,提高运行效率,改善资源配置,增加社会福利。产权是一个很重要而且复杂的概念,各学科对它的定义不完全相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产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即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基础上反映、体现这种所有制关系生产资产所有权关系;三是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权能分割及其产权结构组合。产权理论认为所有权规定了公司边际,是控制公司的权利的基础,这些权利包括提名和选举为股东利益管理企业的权利;要求董

3、事就企业资源的配置做出决策并给予解释的权利;任命独立审计师审计公司财务及对董事的报告和账目提出质疑的权利;等等。而对于公司资产运作和日常经营的控制权,则分别授予董事会和经理层掌握。依照这个理论,公司治理被看作产权或控制关系。二、委托代理理论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信息完全性和无私性产生了根本性的突破。一方面,人本来就是有理性的,人不可能是无私的;另一方面,人不可能拥有完全的信息,信息的分布在各个人之间是不对称得。尤其随着现代企业的大规模生产、复杂的技术创新和内部层级制管理为基础的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已成为公司发展的基本特征,于是产生了从股东到董事会、经理层、部门经理、员工的多层委托

4、代理链。如图 1-1 所示。企业内部的委托代理实际上就是在信息不对称或契约不完备的情况下,通过设计一整套必要的控制程序、组织结构及激励机制,对不同层次的委托人进行权利、责任和利益的配置,使剩余所有权和剩余控制权效用最大化。三、契约理论契约理论认为,企业在本质上是一组契约的组合,可视做个人间契约关系的联结,并且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交易成本存在,契约不可能完备。债权人、股东与管理者,本质上是委托与代理关系。从契约理论的角度,公司治理的本质是一种契约关系。公司就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或多个人的行动和力量的系统”所组成的契约网络, “认为组织代表了诸多生产要素之间的一组协议,它们都被私利的考虑所推动” ,

5、“企业是运用标准的规则和融合多方的、冲突的利益的联合体” 。各利益相关者通过参与到契约网络中,一方面,向组织网络贡献资源资本、技能和信息;另一方面,从组织网络中获取相应的薪酬或资源。但由于世界是不稳定、掌握的信息是不充分或不完备的,因而各利益相关者付出和得到资源的形式、数量和动机、行为模式,在相互交易中存在博弈。企业所有者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严格按照公司法、公司章程、经济法、经济合同、劳动合同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等来规范利益相关者的经济行为,从而在追求利益相关者行为外部效应最小化时,实现剩余所有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均衡,如表 1-2 所示。二、国外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理论的发展1、基于形态研究的管理控制

6、Ouchi&Maguire 延续了 March&Simon(1958)的“行为评价和产出评价”的观点,将组织的控制方式(形态)分为“行为控制”与“产出控制”两种。行为控制是指监督与介入部门工作过程,在绩效评估与奖励时,以下属对组织活动的贡献程度为根据,例如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技能、知识及努力程度等。产出控制是管理者较少监督或介入指导员工工作执行的过程,绩效评估与奖励则以有形及可衡量的产出结果为依据。Ouchi 将“因果方面的观念”及“对可能结果的偏好”分成两个层面,以及 Ouchi 再以结果可衡量程度与任务工作程序化的两个维度把组织控制分为行为控制、产出控制与派出控制三种形态。Child 认为

7、组织以个人或官僚控制的方式来监督其投入及产出,但是对于一个跨国公司而言,过多的条例规则往往限制了子公司管理者本身的角色与自主性。因此,Edstrom&Galbraith 提出了第三种控制方式社会化控制(socializationcontrol),也就是一种总部与子公司间频繁的资讯交换,而且相对不强调正式化控制。Birnbirg(1998)也认为就总体看,组织间的关系控制有三种形态:(1)市场模式(market model),指组织间的关系比较依赖于市场的运作来控制彼此的关系;(2)阶层控制(hierarchy model),依赖公司规则与正式职权来管理;(3)混合模式(hybirdmodel)

8、,利用双方的协调与正式职权来控制双方的关系。2、基于跨国企业集团视角研究的管理控制跨国企业集团是一种特殊形态的企业集团。跨国企业集团管理控制机制既可以反映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共性又可以反映跨国企业集团的个性。因此,跨国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研究对研究我国企业集团管理控制问题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Martinez&Jarillo 通过对 1953-1988 年有关跨国企业控制机制研究文献的回顾, 系统地总结了有关跨国企业控制机制研究的演进过程。其研究将控制机制分为两类:正式的和结构化的机制,非正式的和非结构化的机制。如表 1-2 所示。其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角度来看,有关控制机制研究的重点从正式的控制形

9、式逐渐过渡到非正式的控制时,其研究结果也发现了有关研究与企业实践之间的相关性,即研究重点的演进反映了企业实践的变化。Martinez&Jarillo 认为,国际环境的变化影响行业的竞争形势,迫使企业改变其战略以适应新的竞争形势并获得生存和发展,而战略的变动推动了组织结构配置及相应的控制机制的演进。如表 1-2 所示。资料来源:参见张正堂,吴志刚,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管理控制理论的发展,财经问题研究,2004 年 6 月第 6 期,PP893、基于合资企业视角研究的管理控制合资企业中,母公司对合资企业的控制属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管理控制的一种特殊情形。关于母公司控制合资企业的研究最早是由 West 提出

10、的。他认为,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公司在管理合资企业时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其后的 Stopford&Wells 和Geringer&Hebert 的研究认为:跨国公司是通过拥有合资企业的多数股权或投票权获得对合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控制的。这些关于合资企业控制的研究都是基于一个假设,即股权比例代表了控制权。这一通过合资企业多数股权实施对合资企业控制的观点显然不适合那些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合资者建立的对合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只拥有少数股份的合资企业。Blodgett 从概念上对股权和管理控制进行了区分,但把控制看作所有权(的表现)。Mjoen&Tallman 以挪威的跨国公司为例研究了跨国公司合资子公司

11、中的控制问题。他们提出了一个概念性模型,这一模型不仅提供了传统的重视股权的内部化观点,还提供了将控制的交易费用理论解释和基于资源投入的谈判能力模型联结在一起的一个一体化方法。研究还认为,股权地位和控制是两个概念上不同的因素,获得股权份额只不过是试图获得合资企业运作控制权的一种途径。对合资企业的控制是一个与所有权份额分开的、但又相关的一个问题。Schaan 的研究发现,一些合资企业的母子公司选择特定领域的控制(specific control)而不是总体控制(over-all control)来控制合资企业。Geringer 认为,母公司可以选择对合资企业特定范围的经营活动进行控制而不是总体控制

12、。母公司可以通过谈判对它投入了关键战略资源的领域进行特定控制,母公司能够实现它的资产和技能的有效利用,并且控制它所拥有的关键能力。Schaan(1983)研究了美国、墨西哥和欧洲的 23 家合资企业中少数股权一方如何控制合资企业的机制。他认为,合资企业是某些场合下惟一可能的选择。合资企业具有全资子公司所拥有的所有控制问题加上因为分享所有权所带来的控制问题。当合资双方从合资中看到了共同的利益,并且不合资就不能取得这些利益时,合资企业就产生了。因此,即使只占少数股权的一方也能够对合资企业的运作和控制施加有效影响,行使与其股权比例相当不对称的控制权。Schaan(1983)还对合资企业中有效控制的机

13、制进行了概括,包括董事会议(board meetings)、母公司服务条款、关键人事任命、组织结构和非正式控制机制。4、基于战略管理视角研究的管理控制近年来,从战略的角度对管理控制系统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有的研究从不同的线索进行,其中之一是战略管理会计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为 Bromwich、Port(1985)和 Simmons(1981)。该学派的一个独特的特点就是强调管理控制系统应提供有关公司竞争对手的成本、产品市场和战略等资讯信息;另一条线索主要集中在对战略、组织结构和管理控制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其中的重要议题包括为了实施某一特定的战略方向而对控制系统进行详细说明,以及在新战略

14、出现过程中管理控制系统所起的作用。Fredrik N.&Briger R.详尽分析了工具制造商 Sandvik Bahco 如何设计和运用管理控制系统来实施公司的差异化战略。与该领域其他研究不同的是,他们选择从管理和操作层来说明和分析其控制系统。三、国内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理论的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文魁把以母子公司制为基础、同时存在事业部或直线职能管理单元的大型企业集团作为研究对象,简要地研究了大型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设计、组织结构与管理控制的关系。浙江大学葛晨提出了四种母子公司管理与控制模式,并对其组织设计原则、特点、权力分配体系与授权要求绩效阐述,并论述各种模式选择原则以及优劣性。同时,对母

15、子公司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以及母子公司管理与控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一方面通过构建母子公司管理与控制过程的三阶段模型,描述母子公司管理与控制的全过程与各个子过程的内容、特定与相应的控制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对母子公司控制体系的整体描述和在母子公司管理实践中最有效的若干种管理与控制手段的分别研究和总结,描述母子公司管理与控制的方法论体系。李武、席酉民提出由于利用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管理控制的局限性,认为从和谐理论的角度来看,从企业的目标出发通过正式手段对员工进行控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实现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的和谐一致。从而提出了和谐控制,即通过工作伦理教育、企业文化建设、培训和其他管理手段对企业目标和员

16、工目标进行调整,从而使二者趋于和谐一致的控制方式。和谐控制追求企业目标和控制准则在员工中的内化,以实现员工的自我控制。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控制更多地是指对员工的管理控制,而没有体现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此外,葛京、杨莉、李武等人对跨国企业集团内部控制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跨国公司内部控制的权变模式,这个思路对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思路。杨忠研究了母子公司(包括合资企业)之间的信息和权力作用关系及其治理结构的特殊性,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和合资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论述了跨国公司在合资企业中建立合资企业的动因和跨国公司控制合资企业的必要性,在对现代企业经营中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国公司可以采用的控制机制的基本原理依据跨国公司的三种控制方式股权控制、组织控制和知识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