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一 ) 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背景 (770BC-221BC)诸侯混战 , 春秋五霸 、 战国七雄 , 各国 长城 相继建立经济: 农业发展 , 土地私有制产生 , 井田制 (奴隶制经济基础 )瓦解 , 封建生产关系变为农民和新兴的地主阶级 手工业大发展 , 商业兴盛 , 金属货币大量使用 政治: 中央集权制政体初步形成 , 郡县制度产生 , 国君直接掌握郡县权力 , 加强了中央集权 , 官僚制度建立 文化 : 空前繁荣 , 百家争鸣 二)城市的发展变化形成了周代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 TO出现了新的城市规划思想和理论:《 管子 》 “凡立国都 , 非于大山之下 , 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阜而水用足 , 低毋近水而沟防省 ”, “ 因天材 , 就地利, 故城廓不必中规矩 , 道路不必中准绳 ” , “ 凡仕者近宫 ,不仕者与耕者近门 , 工贾近市 ” 1.城市体制的发展变革① 城市性质变为封建社会政治中心 、 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 陶 、 邯郸 、 安邑② 城市建设体系发生转变 打破营国制及三级建制 ,出现郡县制 ③ 城市产生 、 发展更多取决于经济因素2.城市布局特点① 城市形制多不规整 , 城市规模较大 。
临淄② 对传统格局的继承 ( 以宫为中 , 中轴线 , 前朝后市 ) ③ 城廓相配 , 分区明确④ 大规模宫室和高台建筑兴建 ⑤ 积极采取措施 , 提高城防能力 3.疆域内城市的开发七国都城齐:临淄 赵:邯郸 秦:咸阳魏:大梁 燕:下都 韩:宜阳楚:郢都(三)战国名城规划举例1.燕下都(公元前 4世纪-前 3世纪)① 规模和形制规模较大 , 形制较规整 ② 城廓并列的规划结构建设基本集中于东城 ( 内城 ) :宫室 、 官署 、 手工作坊、 居住 ( 墓葬区独立设置 ) , 作为城市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西城为城防区 , 按军事要求以外廓作为城防区 燕 下 都燕 下 都③ 宫城为中 , 利用高台建筑强化中轴线④ 利用河道 , 强调城防城市位于两河间 , 为天然屏障 , 提供城市水源 , 便利城市运输 城防:城南北有天然水屏障 , 并加筑城墙加强巩固;城西筑外廓 , 屯兵以护全城;城东南有护城河及城墙 , 并于要害处构筑高台作为城防制高点 2.齐临淄(公元前 4世纪)齐临淄城址在今山东临淄城北,东濒淄水,西临系水规模和形制:齐临淄规模庞大,城廓总面积达 17平方公里,人口达 7万户城由大、小两城组成,形制不规整,因淄水及系水河道影响,使城墙曲折多变。
齐临淄城市规划特点:①城廓配置: 城为政治活动中心,廓为经济活动中心②功能分区: 学士区、商业区、手工业区、居住区、墓葬区、宫殿区、园囿区③经纬涂道路系统④前朝后市和闾里分布“国市”按职业阶级组织聚居⑤ 利用河道组织排水、城防齐临淄故城遗址示意图3.赵邯郸(公元前 4-前 3世纪)赵邯郸为战国名城之一,城址西接太行山,东连华北大平原,沁河、渚河及釜阳河分布其中赵 邯 郸① 城廓相离的规划结构城市由赵王城和大北城组成赵王城:为宫室宗庙 —— 政治中心(城)大北城:手工业作坊及市里聚集 —— 经济中心(廓)赵 邯 郸②两宫一苑赵王城由东、西、北三个小城聚合而成:东西均为宫城,按前朝后寝之制规划布局,强调中轴线北城是宫廷苑囿赵 邯 郸③手工业区、市、里规划大北城是赵都的工商业区和居住区主要手工业区分布在中南部及东南部一带,按生产专业分别设置居住区布置大体上按传统闾里组织,布置在手工业区和市的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