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宜之诗》学术恳谈记录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733330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1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牟宜之诗》学术恳谈记录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牟宜之诗》学术恳谈记录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牟宜之诗》学术恳谈记录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牟宜之诗》学术恳谈记录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牟宜之诗》学术恳谈记录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牟宜之诗》学术恳谈记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牟宜之诗》学术恳谈记录(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牟宜之诗学术恳谈记录2009 年 6 月 17 日 北京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主持人李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下面我们就开始今天的恳谈。牟宜之先生的诗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社会人文方面的一件大事。我们今天请来了在文化、诗词研究方面的知名学者来做一个研讨。我其实也是通过广丰才知道他的令尊大人牟宜之,才有机会读这个诗集。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牟宜之先生生平。牟宜之又名乃是,字去非,1909 年也就是百年以前,诞生于山东省日照市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所以今年也是牟宜之先生百年诞辰。为此,中国人民邮政还专门发邮票和纪念封,大家可能也拿到了这个邮票和纪念封。他早年参加革命,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

2、团,1932年参加日照暴动,后来到日本读书。1935 年回国,曾任山东日报社的社长兼总编辑。1938 年任乐陵县的县长,加入中国共产党。然后任八路军挺进纵队泰山支队司令员,同年奉调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协助周恩来同志一起做统战工作。可以说牟宜之先生是资格很老的老革命了。1939 年赴延安,曾与毛泽东长谈,也是主席很尊敬的人物了。后来与邓小平一起由延安赴八路军太行总部,并且将在任2乐陵县长时没收汉奸的私产,全部捐赠给了刘邓大军,对刘邓大军的建设也是有重要贡献的。1939 年回山东后分别担任了鲁北行政委员会主任、八路军挺进纵队秘书长、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委员、沂蒙区行政公署专员、八路军一一五师参议

3、室主任、山东军区独立一旅政委等职。解放以后也曾担任过很多重要职务,包括 1949 年,是北平和平解放后建国前的第一届人民政府建设局局长;1950 年任济南市建设局局长;1953 年任中央政府林业部经营司长;1956 年任中央政府建设部市政公用局长;他于 1957 年被错划为“右派“,很长一段时间在黑龙江劳改。广丰也是随他父亲劳改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也多次听广丰讲那段经历,就是在黑龙江一个很偏僻的,属于齐齐哈尔一个郊区的地方。广丰也是受到他父亲深厚的诗词造诣的熏陶。有一次郑也夫跟广丰两个人要比拼一下,看谁能背诗多,后来也夫是俯首称臣,说老牟真的是诗的“君主” ,一口气就背了好几百首,真的把郑也夫给

4、背服了。也夫也不是一个一般能屈服的人。所以可见牟宜之先生也是教子有方。我们也是通过广丰知道他父亲在诗词方面的巨大贡献。我不懂诗,但是我听老牟给我介绍,在新时代,特别是全国解放以后,古体诗趋于没落。但牟宜之先生却运用古体诗记述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时代生活,用古体诗咏志来表现他的思想意境的,这应该说是水平很高的。3我看了一下诗集,最早的一首诗是诗人 20 岁也就是 1929年写的一首,最后一首是 1975 年,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很高兴大家能聚在这里,一方面我们缅怀牟宜之先生一生所做的重要贡献,他历来是刚正不阿,很有自己的见地。另一方面他的诗是在新时代采用旧体诗的方式来咏志抒

5、怀,阐述他的想法的,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讲这几句就作为一个非常简短的开幕仪式吧。下面就请各位来发言。老牟你先讲两句吧。牟广丰(诗人牟宜之幼子):非常感谢李强院长给我们提供了这个机会和这个场地。我也很激动,因为今年是家父百年的冥寿。其实 5 月 26 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的北京厅,由官方中共山东日照市委、市人民政府和人民出版社举行了一个纪念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有一些老领导和一些共和国开国将帅的后代以及亲友和媒体界共 150 多人参加了那个会。当时有些学者也参加了,但是都认为在那种场合,学者发言的机会不多。有那么几个,当时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老主任严家炎先生,还有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刘石先生,国际关系学

6、院的郭晓聪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雷颐先生,就四个学者发言。那么其他的一些学者、一些专家都认为家父这个诗是用旧瓶、旧的形式装上新酒,反映了二十世纪的生活,包括抗日战争,包括五十年代,1957 年以后尤其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当时的一些重要的社会生活。4所以也希望再有一个机会,就是专家、学者对这个诗的内涵和艺术特征做一些恳谈。于是就有了今天下午咱们专家、学者的恳谈会。我想是这样,因为咱们今天不是官场官方的会,都得按部就班、有板有眼地开,事先列好单子请谁讲,讲几分钟。咱们今天人也不多,可以畅所欲言。人民大会堂 150 多个人,那样没法儿讲,所以只能请几个代表来讲。今天在座的很多都是老朋友,以前也都把这

7、本诗集给过你们了。咱们就随便谈,就是所谓恳谈。这本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想先请刘方炜先生来讲一讲这个诗集是怎么经人民出版社之手出版的。刘方炜(著名学者、诗集编注者):我是这本书的编注者。我来说一下和这本书的缘份吧。去年 2 月份的一天,我和朋友卢跃刚去老牟那儿说一件别的事儿。他要出去开会,就顺手把桌上一个编成的诗稿递给我们,说你们先看着,我去开会。等他回来,那个话题就没再进行。因为我们完全被这个诗笼罩了。怎么可能呢?中国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事儿呢?就是说一本这么好的诗稿,就在这个地方就这么呆着,而且诗人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了。居然就在国家环保部的一间办公室就这么呆着,我们觉得是很不可思议的。谈了

8、一会儿,我们走的时候,就一人要了一本诗稿拿回家去看。看完之后,我和卢跃刚就交流,开始还觉得可能是不是有几首好诗会让我们很兴奋,整体感不会这么强。后来我们回5去之后,真是连夜在读这个诗稿,读完之后我们在电话里交流,交流了很长时间,大概一个多小时。后来见面又聊这个事儿,我们觉得我们可能发现了一个奇迹,发现了一个旷世诗人。后来我们下次见到老牟的时候,就给他提了一个建议。原诗稿是用宣纸印刷的,用毛笔写的一个纪念性的,印了不到两百册,叫锥心集 。我们觉得这不是一种现在大家都能看到的形式。我们建议他以现在的出版方式出版发行,能够让更多的读者看到。因为我们认为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达成共识后,我们就把

9、这个诗集重新进行编辑,包括它的体例。我们打破了五言、七言排序,完全按照编年的体例,另外简单地做了一些注释,当然现在看这个注释太简了,好多朋友也提出了意见。一个是背景的问题,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根本看不懂了,什么叫“五谷丰登人尤饿”单从字面是讲不通的。但就是这个诗,我们今天在座的人,可能大部分都能够非常地会心。因为我们经历过那个浮夸说谎的时代。可是年轻人已经读不懂了。再就是那个年代的那种荒诞的现实和那种荒诞的舆论,它们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所以我想下一步再做一些详注,再出一版。这样我们就把它编辑成今天这个样子交给了人民出版社。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阻力。比方说发行和市场问题,是不是有人读

10、古体诗?但是经过我们一些解释,出版社6和我们也达成了共识,于是就有了今天这样一部牟宜之诗 。而且得到了社会那么大的反响。有很多的评论文章完全是不知道的或不认识的一些朋友,在和我们编者及出版社,包括和诗人的家人完全没有联系的情况下,自己写出来,自己发表的。我在网上也看到了一篇批评的文章,就是说宜之先生有的诗不合律诗格律,怎么不黏、不连。我觉得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一种缺乏常识的表现,因为格律诗在传统诗歌形式中,不叫古体诗,叫近体诗。古诗反而指唐以前的那种古风,那个时候是没有什么格律的。而且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杜甫,包括白居易他们本身也是不守格律的。后来鲁迅说“好诗到唐已做完” 。因为一旦形成了格律之后,

11、大家把注意都放到格律上面去了。对诗所反映的内容反而注意力就没有那么集中了。所以后来到了宋、元、明,它就被别的形式所代替。这说明严谨的格律的束缚,对诗反而不是一件好事情。我看了那篇文章之后,觉得这恐怕也是对传统诗体的一种常识的缺乏,所以才有这种批评。这部诗集,现在也是我的枕边书,我经常要看一看。我觉得我这一生能够和这么一位大诗人神交,能够一个字一个字地对它进行校对编辑,能够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真是我生命中的一种荣幸!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自己确实是受益匪浅。比方说高贵这个词,什么叫高贵?高贵显然不是一种地位,也不是一种财富,甚至不是一种荣誉。它是一种真实,它是一种精神。我7看宜之先生的诗,我最

12、喜欢的反而是他一些非常平易的小诗,比方说自炊之三 “少年轻视黄金印,老傍炉前作伙夫。 ” ,比方说之四“何当一大嚼,梦自屠门归。 ”还有他写吃, “邻家烹饪传佳气,流出馋涎万丈长。 ”你会发现这里边他流淌着那种高贵的气息,反而不是那种非得把话说得很张扬,把这个事情说得很伟大。那不是高贵。当然更与现在很多人所标榜的那种家世、那种出身毫无关系。我觉得在宜之先生诗中,体现出充沛的中国大传统中的“士大夫”精神。现在我注这个诗里边还有很多的缺憾,就是说没有把这种充沛的君子精神都注出来。因为宜之先生用典,用在化境。他用的好多典,你看不出来。我们这个年纪能读懂,但实际上他是典,他不像有的人用典,你不明白那个

13、典,你就看不懂诗,他不是的。我曾经专门到宜之先生当“右派”时被流放的地方,齐齐哈尔的远郊昂昂溪,我去看了一下。瞻仰了一下老人当年住的地方,当年他劳改的地方。而且我见到了当年在他身边的一些人,一些孩子现在都已经长大了。我就请他们谈了一下,他们对这个老人当年的印象,你会发觉这是很亲切的事情。他们都觉得这是一个病病怏怏的老头儿,他整天拿着书,待在家里边。但是老师又不让他们和这个老人接近,因为他是“坏人” 。你会发觉一个文化的奇迹就这么平易地在我们的土地上发生了,而且最后他结晶出这么一本诗集来。所以我觉得我能够和这个伟8大的诗人,在他去世之后的三十多年结缘,我感到此生特别荣幸!谢谢!主持人:谢谢刘教授

14、生动、精彩的介绍。下面我们请戴晴女士来介绍一下有关背景,戴晴特别熟悉牟宜之先生和黄万里先生的一些交往。戴晴(著名学者、作家):刚才刘先生谈到这么一个旷世奇才,如果不是一个偶然,就会永世不传。其实你们还应该知道,怎么说呢,有很多事情听我娓娓道来。上个世纪末有一个老人,大家记不记得,叫做丁惟汾。丁惟汾是黄万里的岳父,同时是牟宜之先生的姨父。我还要讲到另外一个人,他和牟宜之先生是内表兄弟,就是黄万里。大家知道,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因为黄写了花丛小语 ,发表在清华大学的报上,毛泽东看到后批示“这是什么话”!于是这就成了反右斗争的焦点。所有最反动的右派言论都放在“这是什么话”下面。黄万里自己跟我说过,19

15、59 年在庐山会议上毛泽东曾说:“有这么一些中国人,说美国一切都好,月亮也是外国的好,象黄万里的,总还想读的。 ” 【李锐第 73页,1989 年 4 月第一版,内部控制发行】第二次,毛谈到我的事实在 1964 年 2 月 13 日(农历春节) ,毛泽东邀请中央负责同志和教育界、民主人士座谈教育问题的春节谈话上。毛泽东对黄炎培说:听说你有个儿子在清华大学做教授,他对我们9的水利工作提了很多意见。他填的词(注:指调贺新郎-百花齐放颂)我很爱读。黄万里的诗词集叫做治水吟草和牟广丰令尊的诗有共同之处,就是没有人给他们出。我之所以今天能够坐在这儿,能够面对你们这么多大学者,给你们讲讲故事,就是因为在黄

16、万里活着的时候,我曾经答应他给他出书。可是我现在还没有做完,广丰你要帮我,要把他的诗出一本黄万里诗集,叫做诗本事 、 诗词是正 。并把那里边哪句话讲的什么故事,哪句话用了什么典,都替他注出来。我也就是在黄万里家认识牟广丰的。于是,在我研究黄万里诗的时候,我发现黄万里写了那么多诗,里面他都牵扯到什么人呢?其中有一个是他的内兄牟宜之,应该算是妻表兄。黄万里的太太和牟宜之是表兄妹,是这样的关系。于是我才找到了黄万里赠答牟宜之的那三首诗,才有了这些故事。要先说牟宜之,李强刚才说的都是我觉得最可怕的正史,哪年哪年当了什么职务。那我就说点儿野史,也许谈不上什么史,只能是个花边儿吧。因为我没有研究牟宜之,我研究的是黄万里。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知道了一点儿什么什么的,今天贡献给大家。一会儿你们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在讲故事的基础再谈。牟宜之先生是山东日照人,山东是儒学基础比较厚的地方。10每个人如果不念儒学书,那你还是人吗!山东人都这德行,都是这样的人。就是在他自己的诗里他也有“无诗安能言吾志、有功岂必书之碑。 ”所以他的一生就是要说话,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