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末年湖北农业改良述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704906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晚清末年湖北农业改良述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晚清末年湖北农业改良述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晚清末年湖北农业改良述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晚清末年湖北农业改良述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晚清末年湖北农业改良述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晚清末年湖北农业改良述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晚清末年湖北农业改良述略(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晚清末年湖北农业改良述略晚清末年湖北农业改良述略 日期:2009-11-09 摘 要:晚清末年是湖北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阶段,侧重发展生物技术,大力发展农业教育,成为这一时期湖北农业改良方面的显著特点。在张之洞等人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随着西方农学思想逐步传播和商品性农业较快的发展,湖北农业无论在农作物的良种选育、推广,以及发展农业教育和传播农业知识等方面,都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且在许多方面开风气之先。同时也为近代湖北植棉业和棉纺织业确立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创造了条件。通过张之洞等人的多方努力,使处在人口不断增长和严重水患压力下的湖北农业,仍有缓慢的增长。关键词:晚清末年;湖北;农业改良19

2、 世纪末叶是中国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推广良种和其它生物技术是这一转变过程中的主要内容。由于张之洞等人的积极倡导,这一时期的湖北农业在引入西方农学和新的作物品种,发展农业教育和传播农业知识方面,都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并对湖北农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著述却很少,人们的视线更多的集中在清末湖北工商进步和张之洞学术思想研究方面。本文仅就张之洞督鄂期间的湖北农业改良进程及局限试作论述,以就正于方家。一、引进陆地棉种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又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产部门。由于近代中国工业的主要原料和市场均依赖于本国农业,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演进的速度,就成为近代中

3、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决定着整个社会近代化的步幅。与此同时,近代工业的兴起又必定反作用于农业,推动着农产商品化和近代农业技术革新的进程。机器棉纺织业是近代民族工业中产生较早,发展最快的部门,适应国内棉纺织工业的兴起,棉花成为近代中国农作物育种历史上最早被大量引种的农作物,首先大批引进美国陆地棉种的就是张之洞。1889 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后,将他在两广总督任内所定购的英国纺织机器移设武昌。“销湖北之土货,养湖北之贫民。”1 1892 年,湖北织布官局试车投产,张之洞又着手兴办官纱局。二厂年用棉量在 10 万担以上。机器纺织业的大举兴办,冲击着传统的纺织原料产销结构,鄂棉品极与机器棉纺织工

4、业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日渐暴露。到十九世纪末叶,湖北植棉虽有近七百年的历史,但由于棉纺织始终末能超出家庭手工业的范围,对于棉花品质的要求一直很低。“乡农栽种者,只供日常需要。”2 棉产多为土种粗绒,品种杂劣,花株矮小,纤维质硬短粗,衣分仅在 32左右,不能满足机器纺织,特别是纺织细纱的需要。官布局投产之初,由于配棉等技术问题未能解决,每年不得不从南通等地购棉数万担。为了解决布局所需原料,“多销本地土花”,张之洞对改良鄂棉品质一事十分关心。“武汉黄德荆州各属多产棉花,若能讲求种法,使产多棉美,未始非地方兴利一端。”3 早在来鄂之初,他就曾饬令云梦、安陆等州县,购运通州上海等地棉种,垦辟荒芜,讲求种

5、植,以供布局所需。1891 年,负责安装布局织机的英国工程师摩里斯在考察鄂棉后,认为鄂棉朵瓣细小,纤维短粗,不如美棉(陆地棉)纤维匀细柔轫,成布光滑耐看,建议引进美棉,张之洞即电出使美日秘大臣崔国因,请其代购与湖北气候、土壤相仿的优质美国棉种 2 吨,速寄汉口。次年 5 月,美国棉种 34 担运抵汉口。张之洞即行文产棉各州县试种美国棉子,要求江夏、兴国、大冶、黄陂、孝感等 15 个产棉州县,速将发去棉子下发种棉之户,剀切劝谕,分投试种。将来收成以后,即由布局派人前赴该处从优给价,尽数收买,断无虑其种成以后,难于销售。总令领种之户有利无亏。札文强调:“此项棉子由数万里外不惜劳费远道购来,各州县务

6、必谆嘱领种棉户,小心培植,不要轻易弃置。如本年播种不及,尚可留俟来年。凡领种者,饬令于收成之后各缴土种洋种棉树各一株,由该州县转送织布局。汇同考验,评定甲乙,择其培植最佳,花朵最旺者,由布局给予该棉户奖赏,以示奖励。”来年并“仍将棉子发回各属再种,如此展转传播,不数年间,楚棉之美当不逊于洋棉。”札文最后要求各地方官吏“务须切实劝种,不得以难办藉词搪塞。倘收棉之时,该州县并无此项试种之棉,堪供布局收买,即系该地方官奉行不力。”4 此次试种,由于棉种分发至各州县已近五月中旬,而美棉生长期较中棉为长,播种已嫌太迟,且美棉株高叶密,包桃较厚,不宜密植。各地棉农没有经验而不得要领,致使试种结果并不理想。

7、同时,许多地方官吏因为对试种洋棉不甚理解,故而热情不高。殆至 10 月初,15 个试种州县,只有汉川、孝感 2 县会同布局下乡收买洋花,其余各州县均未见行动。面对此种局面,张之洞并未气馁,他一面致电崔国因,请再为代购燥种美国棉子 10 吨。“务求迅速起运为感。”并请参考外国种法,代为收集各式种棉洋书,先行寄来;一面饬令布局迅速派员前往兴国、黄陂、黄冈等州县收购洋花,查明原发棉种若干,要求“不经吏胥之手,随到随收,按照向来最高之棉花价值,每斤连子收买,从优给价。”“倘有胥役藉端需索,及有意压搁,克扣棉价等情弊,致民间以缴售领种为难,裹足不前者,查出该州县定干未便。”5 1893 年春,第二批美国

8、棉种 100 余担运抵汉口,随同译印“畅种美棉说”及“美棉种法”十条,从深耕、施肥、播种时节及间距、防治虫害直到收花,详细说明种植美棉的各种技术要领,免费分发给江夏、汉阳、黄冈、武昌、应城 5 县棉农,广为晓谕。在“札各营县续发美国棉子暨章程种法”中,张之洞详列了美棉比较土棉所具有的优势,明确指出:“上年歉收之故,实人事有未尽,非土性之不宜。”“所收新棉数千斤,绒长色美,确有明征可知。”6 要求种棉各户,按照章程种法“分投试种,小心培植。”7 并责成督标、抚标二人主持此事。由于第二次试种范围较小,准备比较充分,棉农对于洋棉种法开始有所了解,故所收洋花较第一次试种明显增加。1894 年 2 月,

9、张之洞饬令各营县再次试种美国棉子一年,“以资参考互证”。不久因甲午战争爆发,张之洞暂调两江总督,试种之事不得不有所停顿。张之洞改良鄂棉的努力,对于近代湖北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尽管受到时代和技术条件方面的限制,他三次引种美棉的直接效果都不尽理想,其中还包含着许多不懂科学,急于求成的成份,主要表现为引种之前未经试验驯化,散发给农户后又没有采取措施,防止混杂退化。但他“不惮烦费”,屡挫屡进的尝试态度开风气之先,不仅使湖北在清末各省中最早的大批引进陆地棉种,推动了近代鄂棉改良的历史进程,为湖北植棉业和棉纺织业在国内领先地位的确立创造了条件。同时,对于整个湖北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过渡也产生了积极的

10、影响,在湖北农业改良史上留下了可贵的一笔。 二、举办蚕桑事宜,改良茶叶采制各法倡言各尽土宜,主张发展多种经营,这是张之洞改良湖北传统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与一般封疆大吏督课农桑,重本抑末的传统作法有所不同,张之洞认为“中国生齿繁而遗利少,若仅持农业一端,断难养赡,以后日困日促,何所底止。”8 为此,他一方面提倡农工商贯通讲求,即“工为体,商为用,农为本”,从发展近代工商业的角度,正确估价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在农业经营活动中则力主各尽土宜,讲求种植。以提高丝茶种植、加工技术为主要内容,构成近代湖北农业改良的重要方面。湖北向称泽国,农民终岁勤于田畴,所入为利甚微,一遇偏灾,立形匮乏

11、,“欲为代谋生业,广辟利源,酌地土之宜,筹经久之策,计惟有兴办蚕桑,籍以阜物生财,补农工之不逮。”蚕丝一向是中国传统的出口产品。湖北土产除茶叶远销外洋,岁获巨款外,殊少畅行之货,土性素亦产丝,而制造不精,销流不旺,除荆襄等地外,全省大半州县风气未开,蚕织未能盛行。“特以树艺饲养之法不逮浙人,多自诿于丝劣利薄。”“非极力振兴,无以广风气而浚利源。” 1890 年,张之洞会同巡抚谭继洵,筹款开办蚕桑局于省城,多次派员赴浙江采购桑株,分发各属栽种,并采购浙省桑种,交江夏、汉阳二县辟地播种成苗,饬令各州县来省请领。为传播蚕桑知识,又特意刊印农桑简编,详列栽桑养蚕,摘茧缫丝诸成法,一并散发于农户,如法领

12、植,不许取民一钱,“舆情均甚乐趣”。到 1893 年,计已发放桑苗一百余万株,“据报成活分数有十之六七者,有十之八九者,亦有全数成活者。”其后数年,复招募江浙工匠,制备应用器具,来鄂训授本省学徒剪接桑枝、饲蚕摘茧、缫丝织绸诸法,以开风气。每逢冬令时节,仍派员采运浙桑分发各属,广为种艺,并考察各州县劝课勤惰,随时分别奖罚。到 1896 年,全省统计发放桑苗已达一千数百万株。“先栽者业已成林,后植者亦皆灌溉,剪接得法,滋生畅茂,小民见利纷趋。不惟向所产茧之区推行益广,即历无蚕丝之处,风气亦已渐开。”各省丝商驻汉收购者,“岁计丝价不下百余万金,实已利源大开,成效共睹。”9 张之洞等人的锐意倡导,推动

13、了湖北桑蚕业的发展。经过近十年的引种和改良,全省 60 余州县,“殆无县不有养蚕之家,而长江沿岸及汉水下游一带,交通便利,斯业尤盛。”10 全省每年产茧总额达 15 万担左右,成为国内主要的蚕茧丝产地之一。沔阳、天门、汉川、当阳、江陵、枝江、黄冈等州县养蚕户已占农户总数七成以上,养蚕业成为农户重要的家庭副业。随着省内桑蚕事业的发展,为避免丝茧遽难销售,张之洞除饬令各州县及时推广蚕织外,又令创办之偏僻地方,“暂令州县垫价收买解省织绸,俾蚕户见利勇为,其垫发价值由省局拨还。至丝茧畅销之外,即勿庸由外县收买,如以因势利导,免致观望迟疑,以期推行益广。”11 为了增强湖北蚕丝制品的竞争力,1894 年

14、 11 月,张之洞奏准创办缫丝局于武昌。随着厂丝输出的不断增长,丝茧贸易日益活跃。“汉镇蚕市现已告竣,各乡运来丝头茧衣甚多,西人收买亦甚踊跃,业此者以有利可图,复派人赴河溶沔阳一带收买。”12 各地农户种桑养蚕风气愈见大盛。为了进一步提高养蚕植桑技术,改良蚕种,湖北农务学堂特增设蚕科,以培养本省蚕桑技艺人员。1904 年,张之洞又创办模范蚕桑试验场于武昌南湖,占地 427 亩,栽植湖桑,专事蚕桑良种的试验和推广。茶叶向为中国出口货物之大宗。作为华中各省茶叶市场之枢纽,“汉口商务之盈绌,尤专视茶叶为盛衰。”13 1890 年以前,汉口每年输出茶叶均在 80 万担左右,最高年份曾达到 120 万担

15、之多,盛极一时。1890 年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传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价格跌落,销况疲滞,茶利日趋枯竭。影响所及,湖北许多茶商茶农求售不得,亏累甚多,弊窦丛生。为了扭转华茶颓势,改良茶叶种植加工技术,提高茶叶质量品级,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张之洞经过博访周谘,深感“茶务不讲求种植制造,已非探源之策,其余俱属末节。”14 “但患茶叶之不佳,不患销路之不畅。”15 为此,他以精茶色,恤园户为根本,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劝民广为种茶,务求讲究植法。1890 年,张之洞行文产茶各州县,劝谕茶农讲求采制各法。“至茶叶之佳,尤以采摘趁早为第一要务,早则嫩,嫩则小,然叶愈小而价愈贵。红茶以叶小而嫩

16、,上有白毛者为佳-不必贪多,货真则销自畅,不必尤人。”16 次年七月,又札照湖北湖南两省藩司,督饬各属讲求制茶,并将湖北候补道曹南英所拟“制茶条议”,刊发各属体察实情办理。“如各州县有能实力讲求以致价高销畅者,及有漠视民生奉行不力毫无成效者,必应分别劝惩。”17 嗣又札饬湖北襄郧荆宜各属,查明土性,试种茶树,要求地方各官“察视地利土脉物性所宜,教民垦治种植,以补杂粮之不足,自可转贫为富,起敝为隆。”不准“率以土性不宜,民情窳败等语一禀了事。”同时,颁行谷城知县瞿元灿所陈“种茶灸焙法”,通令地方多山各县仿照试行。经过张之洞等人的着意补救,湖北茶务渐有起色。全省植茶面积达到 110 余万亩,分布于 50 余个州县。因运销俄国茶叶数量增长,直到 1900 年,茶叶出口值均占汉口各年出口总值的 65%以上。其后 10 年中,汉口茶叶外销始终保持在 80-90 万担之间,成为国内最大的茶叶市场。由于改良采制各法,鄂茶品级也有所提高。在 1910 年南洋博览会和 1915 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二等奖以上的 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