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渝东南经济中心之我见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704248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着力打造渝东南经济中心之我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着力打造渝东南经济中心之我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着力打造渝东南经济中心之我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着力打造渝东南经济中心之我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着力打造渝东南经济中心之我见(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着力打造渝东南经济中心之我见黔江区太极职业中学校 龚卓扬打开重庆市经济地图,不难发现,在相对低洼的渝东南地区,正日益隆起一片经济高 地。那,就是黔江。且看这样一组数据:2001 年,黔江 GDP 总额约占渝东南区域的 27%,财政收入所占 比例更是超过 50%;去年,黔江 GDP 同比增长 12.8%,增幅位居渝东南地区前茅。财政收 入更是创记录地突破 5 亿元大关。无论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和质量,黔江,已初露渝东南区域经济领跑者之相。 在自我超越中寻求新定位2000 年 6 月,国务院对黔江行政体制作出重大调整:撤消黔江开发区和黔江土家族苗 族自治县,设立黔江区,不再管理其他 4 个少数民

2、族自治县。1988 年成为地级行政单元的 黔江,角色从此发生历史性的转变-从渝东南地区的“家长“,一下变成渝东南区域的普通一 员。短暂的失落与困惑后,黔江人开始冷静地思考这样一个命题:黔江发展的新坐标在哪 里?经过反复研究和专家论证,黔江人为自己描绘了一幅壮丽蓝图把黔江建成渝东南经济中心、30 万人口的中等城市。然而,黔江具有这样的优势和实力吗?从区情看,尽管有 12 年行政管理中心的积淀,经济总量、城市规模、教育卫生等方面 在渝东南区域具有相对优势,但无论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还是经济实力、综合竞争力, 黔江离“经济中心“的要求都还相去甚远。统计显示,2000 年,黔江人均 GDP 不到 40

3、00 元,仅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 70%。经 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硬件落后与软件落后并存,是黔江面临的客观现实。惟其差距,潜力才显巨大;惟其艰难,奋斗才显可贵。自我超越,知难而上,卧薪尝胆,埋头苦干,不达目的不罢休。思想观念的嬗变,造 就黔江人建设“经济中心“的信心和勇气。黔江人一边调整体制,一边构筑“经济中心“的根基。2001 年 2 月,市委、市政府在黔江召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场办公会,这次会上, 市委书记贺国强、市长包叙定对黔江建设“经济中心“的目标给予了明确肯定。随后,市委、 市政府在规划全市三大经济区时,再次把黔江定位为三峡经济区二号发展轴线上的经济中 心和区域增长极。2002

4、 年 5 月,市第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把黔江建成地区性中心城市,对黔江在渝东南 的“经济中心“地位再次予以明确和强化。从全市发展大局来看,这是促进重庆市整体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发挥长江上游经济中 心辐射及带动作用的内在要求,是符合梯次发展经济规律的正确决策。对黔江而言,是行 政体制调整后变劣势为优势的决定性举措,是巩固已有成果、争取更大发展的根本出路, 是促使黔江跨越式发展的最好机遇和最大动力。至此,黔江人重新找准了自己的发展坐标。 实实在在建设“经济中心“,成为全区土家苗汉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一致行动。在加快发 展中探索新载体党的十六大指出,新世纪前 20 年,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

5、了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建设“经济中心“的宏伟目标,黔江人制定了“ 三步走“的发展路子:第一步,到 2005 年,GDP 年均增长 13%,基本完成 30 平方公里城市道路主骨架、实现两个新组团的启动,城区面积达到 15 平方公里,城区居住人口达到 15 万人左右,奠定渝东南经济中心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的一步。第二步, 到 2010 年, GDP 在 2000 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城区面积达到 20 平方公里,城区居住人 口达到 20 万人左右,建成渝东南经济中心的框架,大多数人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第三步, 到 2020 年,GDP 在 2010 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城区面积

6、达到 30 平方公里,城区居住人口 达到 30 万人左右,建成渝东南经济中心,全面实现小康。然而,“经济中心“不是上级封起来的,也不是靠“舆论“吹出来的,而是一个突破行政 区划、超越行政权力的经济概念。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经济,乃黔江的当务之急。两年来,黔江人一直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索加快发展的载体。从对整个区域和周 边经济产生决定性影响的需要出发,最终锁定在构建“一枢纽六中心“。即渝东南立体交通 枢纽,商贸中心,加工工业中心,金融中心,旅游服务中心,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中心及 信息服务中心。黔江位居中西部结合部,无论东部经济西进,还是西部经济,都有利于黔江发展。为 了尽快把这种潜在的有利因素转

7、化为现实的优势,黔江区近两年着力实施大通道战略,经 过艰苦努力,抢占了一系列制高点:渝怀铁路在黔江设有渝东南唯一的地级站,渝东南地 区唯一的机场项目落户黔江,加之渝湘高速公路经过黔江方案前景明朗,“8 小时重庆“工 程黔江段整体推进,渝东南立体交通枢纽的打造可谓初具雏形。去年 5 月,总投资 6000 万 元、建筑面积达 7 万平方米的武陵山商业城在黔江官坝奠基,这是黔江实施市场带动战略、 完善市场体系建设的力作,也是黔江构建渝东南商贸中心打出的一张王牌。目前,全区已 建成投入使用的商贸市场 15 个,总面积达 6.5 万平方米,基本形成了初具规模、科学合理的 有形市场网络。在工业领域,黔江人

8、一面巩固强化已有一定基础的卷烟产业,一面加紧培植后续支柱。 两年来,实施了黔江卷烟厂三期技改,提高了中高档烟的生产能力,建成 7000 万彩印生产 能力并完善组建了黔龙集团公司;新建成了改性 ABS 塑胶管件生产线、日处理 150 吨铅锌 矿冼选生产线、年产 3000 吨锌粉生产线和年产 5 万立方米的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即将建 成年产 10 万吨铝矾土及配套的年产 15 万吨铝土矿生产线。下一步,黔江区将引入工业园 区建设模式,大力发展以铝土矿为主的特色电矿业,以新型材料为主的特色建材业,以绿 色食品为主的特色食品业及特色医药产业,使之逐渐支撑起黔江工业的脊梁。在前两年高起点规划的基础上,黔

9、江旅游产业的开发也明显提速。去年 6 月 30 日,总 投资 2400 万元的小南海国家级地震遗址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破土动工。7 月 23 日, 渝东南佛门胜地武陵仙山香山寺修缮竣工并举行开光大典,八方游人蜂涌而来。拥有 4 个 国家级品牌的黔江旅游业正蓄势待发。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也是好戏连台。国家民委、国家文化部批准的重庆黔江首 届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将于今年金秋在黔江启幕。以此为中心的软硬件建设正紧锣密 鼓展开。经过全面整合的教育资源也日益发挥出优势。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渝东南地区唯一 的三甲中心医院和正在建设的中心血站,使黔江初具渝东南医疗卫生中心的条件。与此同时,金融和信息服务早

10、已越过行政区划的界限,在渝东南地区有效地延伸。在不断创新中实现新突破去年 8 月 7 日,黔江金冠酒店。上海市社科院构建渝东南经济中心课题组一行 4 位专 家与黔江区党政领导一起,共同探讨构建渝东南经济中心的宏观策略。如今,专家决策在黔江已非新闻。为了构建“经济中心” ,黔江人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 加富有开放胸襟和创新精神。黔江人首先注重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两年来,他们先后邀请过 10 多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来黔讲学,为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开启新思维,注入新观念,使全区各级干部群众逐 渐认同了非均衡、跨越式发展理论,以及“城镇带农村,工业带农业,城乡一体共繁荣“的 指导思想,使全区工作重心逐渐从传统

11、农业经济转移到城镇经济上来。无论第一条市级园 林市街西沙路步行街的建成,还是重点企业黔龙印务的投产,莫不是观念创新的产物。黔江人还尤其注重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他们抓住行政体制调整的契机,对区直部门 和乡镇进行了大刀阔斧地归并、整合,使之更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了一站式 办公服务制度,全面推行了以目标管理为核心、以政务管理为重点、以财经管理为关键、 以公务员队伍管理为动力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环境创新是黔江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为了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他们响亮地提出,要用 3 年时间,创建全市及周边地区最优的发展 环境。为此,一场深入持久、声势浩大的发展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已于去年底在全区铺开。

12、 整治行动涉及政策、政务、法制、人文、市场、信用六大环境。最终目标是实现政务环境 的“优质“和“高效“,政策和法制环境的“透明“和“公正“,市场和信用环境的“诚实“和“守信 “,人文环境的“高雅“和“文明“。区委还组织专门力量,对曾经享誉全国、受到中央领导肯 定的“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进行专题研究,为之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创新出奇迹。来自黔江区计委的最新信息表明,过去两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 33 亿元,比 1949 年到 1996 年 47 年间的总和还多 2 亿元。全区两个文明建设正呈现出前 所未有的新气象,一些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新突破。在城镇,扩容工程与绿化、亮化、美 化工程协调发展,相得益彰;在农村,专业合作社、致富共同体、股份合作制农业、定单 农业等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黔江,一个地位凸显的渝东南经济中心,正在武陵山中崛起。二六年六月二十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