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河灌总局成立20周年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6927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庆祝河灌总局成立20周年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庆祝河灌总局成立20周年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庆祝河灌总局成立20周年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庆祝河灌总局成立20周年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庆祝河灌总局成立20周年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庆祝河灌总局成立20周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庆祝河灌总局成立20周年(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庆祝河灌总局成立庆祝河灌总局成立 20 周年周年”系列报道系列报道灌排管理篇:用水浇灌灌排管理篇:用水浇灌幸福景幸福景内蒙古新闻网 2007-09-13 11:23 众所周知,滔滔不绝的黄河水是河套大地的生命之源。多少年来,河套人民在享受引黄灌溉带来的福祉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增长治水、管水、用水的本领。特别是经过近 20 年的建设与发展,河套灌区灌排系统的配套程度和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灌区广大农民从中得到的巨大实惠,是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都无法比拟的。合理灌溉合理灌溉 夯农业之基夯农业之基 “今年的水情不错,9 月 2 日开始放口秋浇,一个星期已经浇了 4 万多亩。明年春播又没问题了。”中旗

2、德岭山镇红旗村用水协会会长李云对记者说。李云身旁是一条汩汩流淌着黄河水的斗渠。四通八达、操控灵活的灌溉工程体系给河套灌区引水灌溉提供了坚实保障。灌区现有总干渠一条,干渠 12 条,分干渠 48 条,支、斗、农、毛渠 85861 条,各级渠道全长近 5 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 1.25 圈,另有各类水工建筑物 13.25万座。这样庞大的灌溉系统为河套灌区农业水利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撑。在改善灌排“硬件”条件的基础上,河灌总局按照水利部“节水改造、水利体制改革、提高水的利用率”的总体要求,在采取渠道衬砌、大搞平地缩块、更换铸铁闸门等工程技术措施的同时,全面开展了组建以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主

3、要特点的“农民用水户协会”,探索出一条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新途径。初步建立起“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亩次计费”,“轮次收费”“一把锹”浇地,“包浇制度”等一系列灌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新机制。通过实行计划用水、水量包干、统一放水,采取控制运行水位,细化测流量水,严惩浪费水行为等措施,有效地化解了水事纠纷和用水矛盾,明确了公管、群管的界线,促进了全灌区的节约用水。率先在全国大型灌区中成功召开了第一届灌户代表大会,公开审议灌区重大事务,落实协会和灌户对整个灌区水费计、收、管、用和水量分配以及主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力地推进了依法治水、民主化管理进程。与 20 年前相比,灌区呈现

4、出灌溉面积、需水量增加而引黄总水量减少的喜人变化,农田灌溉方式逐步从大水深浇漫灌转变为浅浇快轮节水型灌溉,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收增效不增水的良好局面。保证排水保证排水 促农民增收促农民增收记者在前旗新安镇石兰计村采访时,见到了该村农民张大忙,他曾担任该村干部 30 多年,亲历了当地多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他说:“过去,我们这儿的土地盐碱化相当严重, 40%都是碱废荒滩,只有 60%可以耕种,而且三分之一的地又没多少收成。自从总排干沟和红圪卜排水站进行改扩建以后,不仅原来的耕地全部实现了稳产高产,而且以前的撂荒碱地也都开发成了耕地,种甚都长。”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前,由于排水能力差,地下水位高,河

5、套灌区近一半的耕地属于盐碱地,其中重盐碱地占所有耕地面积的 7.7%左右。在总排干两侧近 1 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形成一个特殊的贫困带,尤其是灌区下游地区,受总排干沟和乌梁素海水位顶托影响,土地盐碱化呈加重趋势。 1989 年1995 年,河套灌区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开展的灌排配套工程建设,也是以排水系统工程改扩建为重点,先后完成了总排干沟 169 公里沟道的挖深、拓宽和建筑物配套,对灌区的总出口红圪卜排水站进行了改扩建,使其排水能力由 30 立方米/秒提高到 120 立方米/秒,同时完成了排水系统 26 条分干沟、137 条支沟的新建、拓宽和 46 处小型扬水站等各类建筑物的新建和整修加固,使河套灌

6、区基本形成了引水有保证、排水有出路的灌排骨干工程体系,其中包括总排干沟一条,干沟 12 条,分干沟 59 条,支、斗、农、毛沟 17619 条。随着工程项目的建成及逐步生效,灌区盐碱化不断发展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并开始向良性转化。红圪卜排水二站 1991 年建成以来,排入乌梁素海水量达 73 亿立方米,排盐 1379 万吨,总排干两侧地下水位由原来的不足 1 米逐步下降到现在的 22.5 米,仅从 1990 年1996 年,灌区耕地面积就增加了 6.73万亩,非盐化、轻盐化土地面积比例由原来的 79.98 增加到 81%,排水系统对河套土地排盐治碱、农民增产增收功不可没。灌排相辅相成灌排相辅相

7、成 全面支撑农业发展全面支撑农业发展张大忙还告诉我们,20 年前他们这里种小麦亩产最多 200300 斤,如今能达到 700800 斤,亩均收入从 200 多元提高到现在的 1000 元左右,老张说,增产增收最主要的原因是水利条件的改善。配套完备的灌排系统让河套灌区的农民种地得心应手。20 年来,河灌总局坚持“合理灌溉,保证排水”的方针,不断巩固和完善农业灌溉基础。全市的粮食总产量由 1987 年的 6.5 亿公斤增加到 2006 年的 19.2亿公斤,增加了 1.9 倍。粮食单产由 1987 年的 232 公斤增加到 2006 年的 943公斤,增长了 711 公斤。农牧民纯收入由 1987

8、 年的 751 元增加到 2006 年的4719 元,增长 5.25 倍。20 年来,在黄河水资源日趋紧缺的情况下,全灌区亩均毛灌溉定额由上世纪 80 年代的 830 立方米减少到 2006 年的近 600 立方米,引黄水量由 56 亿立方米下降到近年来的 50 亿立方米左右,减少了 5 亿立方米,在总引水量呈整体下降趋势的情况下,灌溉面积由 1987 年 810 万亩增加到近900 万亩。特别是“十五”以来,灌区上下通过加快节水工程建设和强化用水管理,累计节水近 30 亿立方米,不仅使广大农民群众在节水的实践中得到了实惠,也为黄河不断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相信,随着节水改造步伐的加快,河套灌

9、区水利条件和灌排管理水平必将全面提高,为全市农牧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发挥更强有力地支撑和保障作用。空前发展看水利空前发展看水利 发布者发布者:bmnyj平均亩用黄河水量由 1987 年的 751 立米降为 574 立米。取得了良好的节水效果。但是,由于灌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水利工程自身更新改造能力比较弱,再加上经过几十年运行,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水费成本不到位,争取国家资金投入少等原因,很难维护特大灌区的正常运行。加之灌溉面积大,致使灌区现在的灌溉水利用效率仅为 0.36。要实现灌区可持续发展,唯一的选择就是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力求在节水中求发展。其措施:一是针对当前现实,在全社会广泛宣传节约用

10、水的好处;二是加强灌区水资源统一管理,创新管理体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三是遵循“集中水权、加强调控,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统筹安排、优化配置”的原则,根据年度水资源总量,合理安排作物生长期用水,有计划地控制秋浇用水量;四是广泛推行应用科技最新成果、新技术,全面提高水利科技含量;五是建立合理的供水价格运行机制,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作用,促进节约用水;六是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纳入法律范畴,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水。同时借助国家把国民经济战略向中西部转移的极好机遇,积极多方争取筹集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等水利建设资金,加快节水工程投资建设步伐,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科技兴

11、水在灌区科技兴水在灌区 发布者发布者:bmnyj&machao 发布时间发布时间:2007 年 9 月 20 日 作者作者: 周文廷 刘俊珍 来源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点击次数:点击次数: 3近日,记者到沙壕渠试验站采访,在静谧的乡村小路旁,漂亮整洁的办公楼、规划有序的小院,让人眼睛一亮。随后所见的现代化的科研设备、成果丰硕的科研展厅,不由令人肃然起敬。这里是河套灌区最早建立的水利科研基地,通过对水流、土壤、盐分、作物需水、气象等情况的研究,为灌区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服务。张义强站长介绍,该站今年又与西北农大、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和日本岗山大学开展了三个大型课题研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

12、这里仅仅是河套灌区众多科研基地中的一个。坚持科技兴水,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河套灌区的发展情结。创新人才促进科学发展随着采访的深入,灌区科研基地一个个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总局下属的水科所,沙壕渠实验站、义长灌排试验站、永济试验站、一干沙区试验站等仅试验站就有 6 个,分布在灌区各地。作为水利科研的龙头单位,水科所的一个水土环境检测中心,检测研究的项目即多达 6 类 180多项。各科研单位主要承担灌区农作物灌溉制度,水工建筑物防冻,节水改造,地下水盐运动,渠系水利用系数,智能化量水技术,泥沙,渠道防渗、防冲、防冻,土壤改良,生物治沙护渠等,项目齐全、种类繁多。常规的研究、观测项目需要细致入微、持

13、之以恒开展;适应生产发展需要的新课题、新项目在不断创新和深入。各科研单位充分利用自身的场地、设备、仪器、人才等资源优势,积极与国内外有关知名大学、专家教授联合,引进高新的理论、知识、人才、和科研资金,建立产、学、研基地,不断为灌区的水利科研注入新活力,走向代表先进水平的发展前沿。在不同的阶段为土壤改良、农田改造、灌溉用水、灌区水盐控制、发展节水农业等多个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效促进了灌区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数字河灌迈向现代管理走进河套灌区管理总局会商中心,大型屏幕显示着总干渠枢纽的水情控制画面,水位、闸门高度等情况一览无遗,远程管理让我们看到了水利现代化管理的一角。从 200

14、3 年开始,河灌总局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总计投资近 7000 万元,遵循“统一标准、应用先导、急用先建、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基础信息数字、应用服务系统、综合决策三大平台,分二期进入了信息化实施阶段,2005 年完成了一期工程,从 2006 年到 2010 年的二期工程也在实施之中。已完成的灌区上游部分干渠、分干渠水资源自动采集系统,自动观测、记录、统计水情,管理所、管理局、总局水调适时显示、查询,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建成的 5.8G 宽带无线通讯网络系统、IP 语音系统和计算机网络覆盖灌区各地,实现了数据、视频、图象、语音、3S 数据等信息在灌区内部的传输。此外,还有数据库系统、3S 系统、

15、总干渠枢纽视频监视、电子政务及水费管理系统,共 9 大项,也投入运行。实现了信息反映及时、准确、迅速,灌区内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把大量的人工操作改为计算机自动处理,并积累了丰富的信息化建设经验,打造了一支技术过硬的队伍。引进现代管理技术手段,使灌区的管理水平实现了新的跨越,走在了全国大型灌区的前列。丰硕成果彰显灌区英姿灌区科研基地建立运行以来,先后完成科研项目 200 多项,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继获得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 26 项,自治区水利科技进步奖等 22 项,获得巴彦淖尔市科技进步奖 40项,“河套灌区长胜试区盐碱地综合防治、合理利用、科学管理试验研究”等两个项目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

16、奖,此外还获得了水利部、松辽委科技成果奖各一项。特别是在成果的转化上,水科所的“饮用水除砷降氟净水机”获国家专利,对保护群众饮水安全效果明显;“竖井排水改良盐碱内地”和“盐碱地综合治理”成果在灌区推广 55 万亩;“盐碱地中低产田改造与重盐碱地开发利用”成果先后推广了 44.3 万亩;灌区三期农业开发推广 98 万亩,累计增值上亿元;“盐碱地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与示范”成果推广 120 万亩;沙壕渠试验站的“文丘利自动化量水系统”不但在河套灌区,而且在宁夏等地也广泛应用;“河套灌区冻胀规律及其冻胀分类研究”、“智能流速仪显示仪”、“IC 卡地下水位自动采集及整编系统”等科研成果,也都在灌区广泛推广应用。让水利科研成果溶入灌区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让现代科技手段溶入灌区管理,不但是灌区水利人创新、进取、奉献的写照,更展现了河套灌区坚持科学发展的英姿,提高了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 一项项凝聚着水利人心血汗水的科研成果,牵引着 河套灌区一步步走向更加辉煌、美好的明天! 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安全保障国家粮食 2020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