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与近代欧洲之比较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668380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战国与近代欧洲之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春秋战国与近代欧洲之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春秋战国与近代欧洲之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春秋战国与近代欧洲之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春秋战国与近代欧洲之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春秋战国与近代欧洲之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战国与近代欧洲之比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秋战国与近代欧洲之比较? 作者:淮汴草堂 在西方比较历史方法的阴影下 评许田波古代中国和近现代欧洲的战争及国家形成 赵鼎新原文载于社会学研究2006 年第 5 期 许田波的古代中国和近现代欧洲的战争及国家形成一书运用比较历史学、以 国际关系理论和行为主体性(agency)为核心的理论方法,提出了如下核心问题:春秋战国时代 的中国和近现代欧洲的历史发展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性。比如,它们都起源于一个由许多国 家组成的封建社会,都有着频繁的战争,都经历了封建体制的垮台和官僚体制的形成,都有着 一个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但是,欧洲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多国平衡的局面,而中国却走向了 统一。 这是为什么呢?对

2、这一问题许田波的解释是:为了在国际争斗中取得优势,竞争各国就 必须采取对策。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国家采取了自强性改革和聪明的军事外交策略 (cleaver strategies,指的是法家改革和在战国策中所描绘的纵横家的外交手段),而欧洲国 家却都采取了自衰性的对应和相对“笨拙”的外交策略。中国的国家力量在自强性改革和 聪明的军事外交策略中越来越强大,于是就迎来了秦帝国的统一,而欧洲国家却因为采取了自 我弱化的对应和“笨拙”的外交策略而在近现代的发展中失去了武力统一的机会。 作者书中的推理十分清晰,许多具体论点也不无道理。作为把中国先秦史和近现代欧洲 史进行充分比较的第一本专著,该书在西方学

3、术界定会占有相应的地位。但她所运用的比较 历史学方法和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虽然均盛行于西方世界,却都在方法论意义上有较大误 区。这些方法论上的误区导致该书在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叙事形式和历史材料的运用上 都有很大的偏颇。为了理解本书问题的根源,我们首先从比较历史学方法和现实主义国际关 系理论的弱点谈起。 一、在比较历史学方法的阴影下许田波在书中所采用的是西方社会科学中常用的比较历史学方法。这一方法的标 准做法是把两个(或数个)不同案例放在对称的位置上加以比较并从中找出一个作者认为是 关键性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在现代化过程中俄国和中国走上了共产主义革命道路,日本和德 国走了法西斯道路,而英国、法

4、国、美国却走了民主道路Moore,1966),作者的任务则是找出 导致这些案例之间的不同(或相似)理论或是关键机制。但是,这种比较历史学方法有着以下 致命弱点:第一,为了使比较有意义,这些案例就需要有很大的相似性。如果案例之间有许多 不同点的话,就很难确证到底是哪一个不同点导致了我们所想解释的历史发展轨迹。春秋战 国时期的中国和近现代欧洲处在不同时空及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它们之间的差 异多如牛毛,我们因此很难在这两者之间做出有意义的对称性比较。就这点来说,韦伯的问题 (即为什么资本主义兴起在 19 世纪欧洲而不是同时期的中国和其他文明)就要比许田波书中 的问题显得有意义,因为韦伯把不

5、同案例放在同一时间背景下,或者说至少在时间这一点上对 不同案例进行了控制。 第二,在对称性比较历史学方法下,研究者提出的问题基本上都具有单一性。比如,许田 波所想要解释的是“为什么近现代欧洲形成了一个多国平衡局面,而中国先秦却走向了统一? ”而另一个由凯瑟和蔡泳(Kiser&Cai,2003)所作的研究则是要解释“为什么科层制形成于春秋 战国时代的中国而不是同时代的其他文明?”这里面有许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如果我 们就一个案例提出多个要解答的问题时,我们将会很难为之找出一个合适的对称性案例来。比如,把以上许田波、凯瑟和蔡泳的问题糅合成如下问题“为什么先秦中国不但走向了统一 还产生了科层制”

6、的话,我们将会很难为这一复合问题找出一个对称性的案例来。近现代欧 洲肯定是不行了,因为近现代欧洲虽然没能统一却形成了韦伯意义上的科层制。古罗马帝国 也不行,虽然古罗马帝国造就了当时欧洲的统一,却没有能形成先秦中国式的科层制。 对称性比较历史学方法在提出问题时就违反了科学方法中的一个最为基本的原则,即一 个有效的理论应当是一个能解释更大变异的理论(如果 x 能解释 a 不能解释 b,但是 y 不仅能 解释 a 而且能解释 b,那么 y 就是一个更好的理论)。这就是说,所要解释的现象越多,提出 不同的能同时解释这些现象的理论的难度就会越大,而对于单一的问题,我们往往能建立许多 不同的解答,甚至是与

7、经验事实毫不相干的解答(试想,对于两个路人吵架后打了起来这一事 实的原因,你能提出多少在逻辑上合理的解答)。具体到许田波书中所提出的问题,她所想解 释的说到底就是为什么秦始皇能统一中国而拿破仑却不能统一欧洲。对于这样单一的问题, 提出不同的解答是非常容易的(我在本文的后半部分还会举例说明),并且,只要一个学者有着 说得过去的完形能力,他所提供的解答在外行看来也总会有一定道理。一般来说,平衡性比较 历史学方法理论所揭示的往往不是某一经验事物发展的真正内在机制,而仅仅是该理论的逻 辑结果与该经验事物的结局具有同构性。它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是一个形式理论。 第三,历史叙事的关键在于时空,即一个历史事件

8、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和什么场合,以 及以什么方式在时空中发展。只有在这样的叙事手法下,我们才能开始真正理解甚至解释历 史动态中一些有意义的规律。但是,受到对称性比较历史学方法一些固有局限的限制,采取这 一方法的学者一般重比较而轻历史,或者说他们的历史叙述往往缺乏很强的时间/空间感。在 书中,许田波基本上是在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框架下来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的。但 是我们知道春秋战国的霸主期、转型期和全民战争期都有着各自十分不同的政治和国际关 系形态。被她所标记为“聪明”的那种尔虞我诈的国际政治谋略直到全民战争中期才逐渐占 据上风。比如,作者在书中强调了早期欧洲一些大国,如法国的瓦卢瓦王朝

9、(公元 1328-1589) 在与哈普斯堡王朝争霸时,采取的都是自衰性策略(Hui,2005:36)。其实,在中国的春秋时期,各 诸侯国在取得领土后普遍把新占领土分封给贵族和军功贵族(史称二级封建化)。这一过程 加强了贵族的势力,削弱了国家的力量,导致了晋国和其他一些中原大国相继垮台。显然,在 春秋战国的早期,诸侯国在争霸中所采取的也是典型的自衰性策略。总之,在对称性比较历史 学方法的限制下,田波书中的叙史手法缺乏时间感,例子缺乏说服力,因此可能难以得到对时 间十分敏感的历史学家的认可。 二、运用国际关系理论的误区作为一个注重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许田波还犯了个几乎是所有国际关系政治学家都常 犯

10、的错误,即轻视社会结构的作用而过分强调行为主体的策略选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田波 的中心论点之一就是战国时中国的政治家采取商鞅式的改革策略而近现代欧洲却没有这么 做,因此中国走向了统一而欧洲没有。不同政治策略当然有可能造成不同的历史后果,但是从 长时间段来看,历史发展往往是行为主体的非企及后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此外,行为 主体的策略选择及其有效性是受其他条件约束的。比如说,如果路易十四在建立中央集权国 家时碰巧读了商鞅的书并决定采取商鞅的主张来进行改革,这样的改革在法国能成功吗?我 想多少了解一些欧洲历史的读者都会给出一个否定的答案。原因是,先秦法家改革所面临的

11、 反对力量仅仅是已经在走向没落的贵族势力,而在法国,路易十四所面对的不仅仅是贵族势力,而 且还有强大的教会势力和中产阶级力量。先秦中国和欧洲在封建战争趋于激烈初始,国家力 量均很微弱且都没有常规军。但在欧洲,独立或半独立的经济城市在欧洲封建战争趋于激烈 之前,即在中世纪早期就已经逐渐形成,而先秦中国却不具有此类城市。因此,当中世纪的骑 士战争在欧洲趋于式微之时,许多国家由于没有能力像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一样在国内采取强制方法建立常规军而不得不依靠雇佣军来打仗。这就使得欧洲战争越来越依靠国家财政 甚至是举债来进行。但是,由于欧洲当时的城市经济和金融系统都已十分发达,依赖金钱打仗 在一段时间内对许多

12、欧洲国家(特别是那些城市国家)可以说是十分有效的办法,这就更增强 了欧洲战争对金钱的依赖。欧洲这种形式的战争给了以中产阶级为代表的城市利益向国家 进行讨价还价的砝码。总之,在强大的贵族势力、教会势力和城市经济势力的限制下,欧洲任 何一个国家的中央集权改革都不可能像秦国的商鞅改革那样进行得那么彻底。 三、从方法局限到经验偏差 理论和方法上的偏颇给许田波的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 在平衡性比较历史学方法下,我们对于“为什么近现代欧洲不能达成统一,而古代中国却达成 了统一”这样一个问题能提出许多不同的、听上去可能更为切合实际的解释。在以上的论述 中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已举了一些例子。我

13、们还能继续列举出不同的例子,限于篇幅,这里仅举 三例。1先秦中国和近现代欧洲处在完全不同的地理(空间)环境下。近现代欧洲的地理环境 要比中国复杂得多。田波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可是为了维护她的理论,田波马上就强调中 国也有着山脉河川等复杂的地理条件,但这些却不妨碍秦国的统一历程(Hui,2005:90、160)。 必须指出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明的核心地带是在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 从秦国的角度看,出函谷关后黄河与伏牛山之间的地形逐渐开阔,至洛阳以东更是一马平川。 在秦国占领了四川后,更能顺长江而下从背后对楚国的腹地发起攻击。以山西地域为核心的 三晋境内虽然有着太行、吕梁和中条山脉,但

14、是它们对秦国的进攻来说构不成关键天堑,因为 三晋的中心地带是在由汾河相联接的运城、临汾和太原三个盆地之间。秦军跨过黄河马上 就进入了开阔的运城和临汾平原。更重要的是,许田波还忘记了地形仅仅是战争地理的要素 之一。除了地形外,影响战争的地理要素还包括距离、气候和病害等其他因素。田波自己曾 经指出从巴黎到莫斯科的距离几乎是从咸阳到临淄的 3 倍(Hui,2005:160) ,但是她显然没有 充分认识到这距离背后的军事意义:它意味着除去殖民地不算,近现代欧洲的战争舞台比春秋 战国时期的中国要大出许多倍。在机械化运输产生之前的拿破仑时代,这距离本身就会给战 争带来无穷困难,何况战争舞台的扩大还带来了温

15、差、降水和疾病的多样性。近现代欧洲的 战争舞台从北非和西班牙的热带一直跨越到北欧和俄国的极地气候。惨败在俄国的拿破仑 军队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冻死而不是战死的。 2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和近现代欧洲还处在完全不同的历史(时间)阶段下。具体地说, 在现代民族主义产生之前,一个地方的百姓并不在乎谁是他们的统治者(即“谁给我吃饭,我就 喊谁万岁”)。即使对于精英阶层而言,它们与外来民族统治者的矛盾往往也仅是文化上而非 民族认同上的矛盾。因此在满人入关接受了汉人文化后,汉人也就逐渐接受了满人的统治。 这种现代民族主义产生之前的国际政治条件有着两个直接的后果。首先,只要一个地区的统 治集团被异族征服或者与异族统

16、治者达成了妥协之后,百姓阶层几乎不可能发起持续的、有 组织的抵抗活动。其次,各国的统治精英和百姓对本国利益并没有一种出于民族主义情 感的忠诚,对他们来说在战争时期或者在平时去投靠敌对一方并为对方效力并不会构成重大 的心理负担。这就是为什么战国时各国的知识精英会奔走各国待价而沽,为什么秦国能够在 各国招募人才为其服务,为什么在抵抗秦国时各国百姓不会自发发起游击战式的抵抗运动。 总之,先秦时的战争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今天所讲的内战(civil war),而不是完全的国际战争 (从这个意义上说,许田波的整个比较研究的合理性就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相反,在拿破仑试 图 征服整个欧洲时,欧洲已进入了民族主义时代。现代民族主义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臣民 转变成了具有独立意识的公民,公民热爱自己的祖国并有了强烈的认同感,即祖国成了一个“想象共同体”了(Anderson,1991)。这给欧洲的统一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正如许田波自己在 书中写道的,拿破仑的垮台始于他在西班牙的战争。而拿破仑之所以垮在西班牙战场上就是 因为西班牙人在新兴的民族主义的激励下发起了拿破仑军队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