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发展史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063764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PPT 页数:169 大小:16.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诗歌发展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69页
中国诗歌发展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69页
中国诗歌发展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69页
中国诗歌发展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69页
中国诗歌发展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诗歌发展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诗歌发展史(1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学概论文学是什么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 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 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 类。文学性的内涵1、文学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2、能够营造出一个审美形象世界,具有 想象、虚构和情感的性质。 3、能够传达完整的意义。 4、蕴含一种特殊而似乎无限的意味。1、诗是中国文学的主流 2、乐观的精神 3、尚善的态度 4、含蓄美中国文学的特色一、诗是文学的主流中国文学的长河,是以诗歌为主流的。中国 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有三千 多年的历史。唐诗和宋词,是中国诗歌史的两个 高峰。中国诗坛和词坛,美不胜收。诗化的倾向和诗歌的悠久传统相比,中国的小说、戏剧 是迟开的花朵。它们

2、很晚才汇入文学的长河之中 。小说到唐代出现传奇才算进入了成熟时期,那 已经是八世纪的事了。戏剧到宋金的期才渐趋成 熟,元代才达到兴盛阶段,那已经是十三世纪了 ,比古希腊的悲喜剧晚了十八个世纪,比中国的 诗经晚了二十四个世纪。 中国小说、戏剧的出现不仅远远地落后于诗 歌,而且它们都有一种向诗歌靠拢的倾向,或者 说有一种诗化的倾向。 诗与社会生活1、古代祭神的时候要唱诗2、朋友宴会成离别的时候要赠诗3、青年男女表示爱情常以诗歌相赠答4、出外旅行遇到名胜古迹还往往要题诗5、就连科举考试也要考做诗,诗作得好就可以考取功名,获 得做官的资格6、还有一种特殊现象,在春秋时代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外交仪 式上,常

3、常要唱诗。一些不便于直截了当地讲出来的话,可 以通过诗歌委婉地表达出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又说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 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中外诗歌对比在古代的希腊和印度,史诗很发达;中国却没有长篇的史诗 ,至少是没有长篇史诗流传下来。诗经中的生民、绵 等虽然具有民族史诗的意味,但是它们的篇幅短小,并不具备 史诗的宏大规模。中国不但缺少史诗,长篇的叙事诗也不多见。 汉末的孔雀东南飞,北朝的木兰诗,是民歌中著名的两 首叙事诗,然而篇幅不长,故事只是粗陈梗概,并没有充分展开 。唐代的杜甫、白居易,清代的吴伟业,虽然写过一些著名

4、的叙 事诗,如三吏、三别、长恨歌、琵琶行、圆 圆曲等,但是其中有浓厚的抒情意味,而且这类作品的数量很 少。中国诗歌大量的是言志抒情之作,“待言志”、“诗缘情” ,说出了中国诗歌的特点。中国诗歌最常见的题材是:咏怀咏史 、时事讽谕,山水田园、军旅边塞、游子思妇、爱情婚姻、友朋 赠答、节序咏物,这些题材大都偏重于感情的抒发和志意的寄托 ,没有多少叙事的余地。如果说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主流,那么, 抒情诗便是这主流中的主流。因而,抒情性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 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乐观的精神中国文学的乐观精神植根于中国古代的 哲学观念。易经说;“穷则变,变则 通。”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 祸所伏。

5、”在中国人看来,逆境的极点就是顺境 的开始,黑夜的尽头就有曙光的出现。在 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文学往往是以乐观 的精神看待人生。 这一点在戏剧里表现得最明显。不可否认象 古希腊那种令人畏惧和怜悯的、一惨到底的悲剧 ,在中国是极少见的。中国的戏剧,往往带有一 个喜剧的结尾,叫做大团圆。一桩冤案,最终总能得到昭雪,或由被害者 死后化为鬼魂复仇;才子佳人的离别,总能以重 逢和喜庆为结局;公子的落难总能以及第高中而 结束。有的故事本是以悲剧结尾的,在流传过程中 也渐渐改成了喜剧的结尾。如元稹的小说会真 记本是以女主人公莺莺被抛弃为结局的,王实 甫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戏剧西厢记就成了大 团圆的喜剧结尾,最

6、后一本的题目是“张君瑞庆 团圆”。醒世恒言里有一篇小说白娘子永 镇雷蜂塔,结局是白娘子被法海压在雷峰塔下 ,永世不得翻身。可是在后来的戏曲里,又加了 一个大团因的结尾,让白娘子的儿子中了状元救 出母亲。 拜月亭 蒋世隆、蒋瑞莲,王瑞兰、王镇 望江亭谭记儿、白士中 、杨衙内 救风尘宋引章 、周舍、赵盼儿 牡丹亭与罗米欧与朱丽叶 在古代小说里,大团圆型的故事也不少见。唐代白行简的李娃传荥阳公子、李娃宋代话本冯玉梅团圆明代的拟话本玉堂春落难逢夫苏三、王景隆清代蒲松龄王桂庵王桂庵 、芸娘写的都是大团圆的故事。这些故事在群众中广 泛流传,深受他们的喜爱。乐观精神在中国古代诗歌里也表现得十分突出,主要是对

7、 人生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中国有入世的诗歌,也有出世的 诗歌即山林隐逸一派,但少有厌弃人生的诗歌。出世并不是厌 弃人生,只是厌弃世俗社会、厌弃官场仕途,要到大自然里建 立一种理想的生活。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唐代著名 的山水诗人王维,后期受佛教影响,有些诗歌的情调比较冷寂 。但即使在这些诗里仍然有一种生活的情趣。看他的终南别 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三、尚善的态度 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一样,要求真、善、美的统一。所不同的是西方 文学把“真”放在第一位,而中国文学把“善”放在第一位。在西方,以古希腊的柏拉图

8、、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占主导地位的是摹 仿说。文学既然是摹仿,那么当然强调真实,以真为美。在中国,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观点,首先要求的是善。子曰,“诗 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孔子说韶:“尽美矣, 尽善也。”说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在他看来,仅仅做到 尽美还是不够的,应当尽美、尽善才算达到完满的地步。 这种尚善的态度不仅为儒家所有,也为道家所有,不过他们所谓“善 ”的社会、政治内容不同儒家以仁义为善,道家以自然为善。文学 只有符合了自然这个准则才称得上善,称得上美。 尚善的态度体现 在文学创作中,就成为一种理想主义和人格力量。追求进步理想,坚 守高尚人格,是中国文学最可贵的一个特点。

9、屈原的全部作品都贯穿着理想主义的精神和 人格的美。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进步的理想,为了 实现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不怕孤立,不 怕迫害,遗世独立,横而不流,又表现出伟大的 人格力量。屈原在离骚里说:“民生各有所乐兮,余 独好修以为常”。好修就是尚善,一方面是坚持 美好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是培养自己美好的人 格。这两方面统一在他的身上,使他成为中国古 代文学家的光辉代表。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对理想的歌唱,在文学史上留下了 光辉的一页。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 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 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上 李邕)他常以鲁仲连、范

10、蠡、乐毅、朱亥、谢安等人自 许,希望自己也能象他们那样,凭着个人的才智和勇气济 世安民,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抚剑夜吟啸,雄心日 千里。”(赠张相镐其二)“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侠客行)这是何等的壮怀激烈!李白的人格也是 最傲岸的,追求美好的理想和保持独立的人格,在李白的 身上统一着。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古风 十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陆游以“气吞残虏”的英服气概不断地抒发着 他的理想:“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 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 僵卧弧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戊轮台。夜阑 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 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三更

11、抚忱忽大叫 ,梦中夺得松亭关。”(楼上醉书)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以极大的热情塑造了一批理想人 物。他们敢于反抗恶势力,主动帮助别人去战胜困难,不 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自由地恋爱结婚。蒲松龄在他们身上寄 托了自己的进步理想,表现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希 望。蒲松龄常常让他的理想人物以花妖孤魅的身份出现, 他笔下的狐狸精有不少是善良、勇敢、富有斗争精神的典 型。 红玉 封三娘 辛十四娘十四娘 、冯相如、楚仲卿 娇娜 小翠四、含蓄美一个国家的文学的特色,总是同这个国家 的人的性格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人的性格比较含蓄,中国文学也有一种 含蓄美。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唐朝末年的司空图是一位著名的诗歌理论家,他

12、在与李 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在与 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都是要 求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者无穷的想象。清代的文学理论家叶燮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 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 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被,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 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原诗 内篇下)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中国文 学乃至中国艺术的一个共同特点。 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由于篇幅短小,所以特 别注重含蓄,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见大, 言近意远,含蓄不尽。 中国的小说和戏剧同样具有这种含蓄的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部著名的讽刺

13、小说,它的讽刺 手法就十分婉转而含蓄。作者的褒贬和爱憎不是直接表露 出来,而是寄寓在具体的描写之中。鲁迅先生说儒林外史“婉而多讽”,这个“婉”字就 是指它的含蓄性。中国最伟大的小说红楼梦也具有含蓄的美。作者对腐 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批判,含蓄在一系列日常生活的描写 之中,很能引入深思。我们读这部作品的时候,常常感到 作者是把中国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象征手法运用到小说 创作中来了。它有诗的委婉,诗的含蓄,它最接近中国的 诗,最能代表中国文学的特色。 中国文学的地域性某些文学体裁是从某个地区产生的; 不同地区的文学各具不同的风格特点; 诗经根植于北方,楚辞根植于南方; 汉乐府“相和曲”其歌辞多为楚地

14、的民歌,“鼓吹曲” 其歌辞多为北方的民歌; 词与南方的关系; 杂剧是根植于以大都为中心的山西、河北、山东 三省的文学体裁; 明代传奇四大腔:海盐、余姚、弋阳、昆山;中国文学的类别宫廷文学1、初唐是一个以宫廷文学为主流的文学时代,帝王与文人和文学的 关系相当密切。唐太宗、武则天、唐中宗等帝王不仅对文学相当 爱好和重视,而且他们自身也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创作能力。2、闻一多先生说:“太宗毕竟是一个重实际的事业中人:诗的真谛, 他并没有,恐怕也不能参透。他对于诗的了解,毕竟是个实际的人 的了解。他所追求的只是文藻,是浮华,是一种文辞的浮肿,也就 是文学的一种皮肤病。” 3、上官体:绮错婉媚在声律对仗方

15、面的尝试和探索,使初唐诗歌开始向格律化的 方向迈进,为近体诗的发展和定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是上官 体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饱受后来诗人的批评 春日上官仪 花轻蝶乱仙人杏, 叶密莺啼帝女桑。 飞云阁上春应至, 明月楼中夜未央。 中国文学的类别士林文学1)忧国忧民、伤时讽喻 2)感遇咏怀 3)山水田园 4)边塞行旅 5)寄赠酬答、留别送别 6)爱情婚姻、游子思归中国文学的类别市井文学(1)爱情婚姻 痴情女子负心汉有情人终成眷属人鬼情未了 (2)政治历史 (3)武侠公案 (4)神魔妖异 (5)世情劝谕所谓世态人情,范围很广泛,诸凡世态炎凉、名缰 利锁、发迹变态,忘恩负义、纵欲享乐、形形色色的 社会相。中国文学的类型乡村文学1、集体性; 2、口头性; 3、传承性; 4、变异性; 5、表演性。 中国文学的趣味儒释道三家思想对文学的浸润1、孔门诗教与中国文学温柔敦厚影响:作家可对政治、对现实表示自己的态度;作家必须婉言微词采取比兴寄托的手法;2、禅与中国文学以禅入诗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胡应麟诗薮:“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对诗歌创作论与鉴赏论的启发: 严羽沧浪诗话“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 悟。”3、老庄自然主义与中国文学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庄子:“礼者, 世俗之所为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