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技成果转化中两种技术形态的再认识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63763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72.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科技成果转化中两种技术形态的再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科技成果转化中两种技术形态的再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科技成果转化中两种技术形态的再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科技成果转化中两种技术形态的再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科技成果转化中两种技术形态的再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科技成果转化中两种技术形态的再认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科技成果转化中两种技术形态的再认识杨丽娟摘要: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两种技术形态:生产技术和产业技术比较后,认为只有当生产技术进入产业技术系统,与其他多项生产技术形成共时性结构关系,转化为产业技术,才会创造巨大的生产力。通过对产业技术的本质及功能的揭示,指出对产业技术持续创新的促进与保障应当在国家立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文章最后对界定两种技术形态的实践意义做了详实的阐释。一、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两种技术转化类型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许多学者、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曾给予界定,但目前较权威的当属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法第二条所给予的阐释:本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

2、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对科技成果转化概念做如是阐释,被人们归纳为后续发展说1 ,即在科学、技术发明成果完成之后,视其应用价值所进行的生产技术和产业技术的转化。但本文只涉及技术成果的转化问题。技术成果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中具有两种形态,即生产技术和产业技术形态,他们都是在技术发明或者技术创新成果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工业技术设计和产品试制后转化而成的。技术发明只是提供了实现技术目的的可能性,尽管它已经是客观化了的技术,但就其社会作用而言,还是潜在的。要把技术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或者把潜在技术转化为现实技术,就必须满

3、足社会经济性的要求。只有当一项发明是在经济、社会条件允许下,才能继续转化为生产技术与产业技术。也就是说,技术发明能否成为现实的生产技术或产业技术,是社会综合因素整合的结果。技术发明向生产技术转化、生产技术向产业技术转化实质就是技术创新过程。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技术创新概念并将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做出区分,其理论一经传入我国,就有了技术创新是发明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的认识共识。正是看到技术创新具有直接的生产力功能,我国才适时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法。但在一般情况下,技术发明大多是通过生产技术创新的累积,逐步达到产业技术创新的结果。因为产业技术是由多项生产技术结合而成的复杂技术网络系统,如白炽

4、灯的产业化,只制作灯泡是不够的,也要有发电机、输电网络、电表、开关和变电器等。可见产业技术是“着力解决工业大规模生产的产品自身的技术问题和怎么生产的技术问题”。在技术成果向生产技术的转化这一技术发展的常规路径中,企业是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生产技术的实施主体,这一点是由生产技术本身的特点决定。首先,生产技术是实体性技术由原型转变为产品的技术。作为技术发明物,技术原型可能是草图、图纸,也可能是模型,“本文是本作者在2 0 0 8 年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二十周年纪念大会论坛文集被收录的题为:论产业技 术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法律地位一戈基础上写作而成的,故命名为对科技成果转化中两种技 术形态的再认识 杨

5、剌g ( 1 9 6 2 ) ,女,辽宁沈阳市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法律系副教授、宪法,行政法硕士导师,科技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行政法、科技法电子邮箱:y l j u a n 2 0 1 0 y a h o o e o m c n。参见刘德刚,牛芳:“科技成果”一词的起源、演变及重新界定【J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 0 0 4 ( 6 ) :4 3 - - 4 4 2 参见夏保华,关士续:技术创新的中间试验研究 J 。自然辩证法研究,1 9 9 5 1 1 ( 7 )1 2 l它们必须通过企业的生产作业才能成为实物性产品。其次,生产技术是技术规范、工艺流程逐步走向成熟、完善和体系化的

6、技术。在技术发明形态上,技术的规定性是变动不拘的,即技术还没有定型化,还没有成熟化。到了生产技术形态,通过产品化、目标市场、特殊客户需求等一系列设计,生产技术本身成熟了,不仅能用来解决特定的问题或批量生产出特定的 产品,还要满足社会建构的种种需求,如来自于权威组织硬性规定的标准:零件配合不能超过公差范围;或者来自国家的法律制度:废弃物排放不能超过国家标准等。在生产技术向产业技术的转化过程中,产业集群是产业技术的实施主体。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企业和机构的集合,包括一批共处一个竞争环境中,相互关联的产业组织和其他实体。在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以产业成本一效

7、益最大化为目的,通过知识和能力的重构、资源重组,生产技术的系统整合,最终形成满 足社会建构并释放出巨大生产力功能的技术完善形态一产业技术。二、产业技术的本质、功能及其法律地位一项技术发明通过系列工业设计并选择经济、社会条件允许的可行性方案进行试验,进入生产劳动化过程,从而转化为某一企业生产特定产品的生产技术。产业技术与生产技术的本质区别在于,生产技术仅仅提供了生产的技术可能性,比如高技术、新技术尽管在技术上是成熟的,但往往因为缺少经济上的可行性,甚至可能因为缺少适当的制度空间和文化涵纳条件而不能进入生产过程;相反,产业技术不仅具有生产的技术可行性,而且还具有经济上、制度上、社会上乃至文化上的可

8、行性。换句话说,“作为技术演化的中间形态的生产技术仅仅体现了技术本身的功能,而作为终极形态的产业技术既体现了技术本身的功能,又体现了技术的社会功能”。1生产技术尽管也是现实的社会技术,具有直接生产力职能,但与产业技术的直接生产力功能相比,是微弱的。只有当生产技术( 特别是核心生产技术) 进入产业技术系统,与其他多项生产技术形成共时性结构关系,转化为产业技术,就会创造巨大的生产力。由此可以认为,产业技术才是技术的完善化形态,是技术体系化的标志,同时也是企业和国家着力促进、不断提升并从中获益的目标。产业技术除了与生产技术相比较所展现的上述一般特点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自身特征:首先,产业技术是持续创新

9、的成本一效益型技术。产业技术作为社会化了的竞争性技术,其竞争主要是通过市场实现的,而市场选择的首要原则在于一项技术是否经济、适用。正是因为产业技术包含着成本效益判别,所以技术创新的持续性贯穿在产业技术发展的始终,如果产业技术创新不再维继,产业就会衰落,最后被市场所淘汰。其次,;产业技术是资源依赖型技术。产业技术具有资源特征,主要是因为产业技术是产业中的技术、产业的技术,产业的特性在产业技术形成过程中附加给技术。当代产业的发展导致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原因是集群内部拥有充足的共享资源,是资源优势促使企业寻求交易成本低的环境。当然,这里所说的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制度、知识和文化等社会资源。最后

10、,产业技术是环境责任型技术。就某一项技术而言,很难体认它与环境的关系。我们说不清楚钢铁产业中的冶炼、浇注、轧制等哪项生产技术对环境究竟有多火的影响,然而,钢铁产业对环境的污染确是有目共睹。可见是系统化的产业技术或产业技术系统对环境起着决定性影响。因此,承担环境责任的是产业技术,而不是其他。从产业技术的本质及功能中我们发现,产业技术的创新对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竞争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主要指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产参见远德玉,丁云龙,马强:产业技术论 M 东北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3 91 2 2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是由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决定

11、的,这一点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由此,对产业技术持续创新的促进与保障应当在国家立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科技进步法促进与保障的重点技术,应当是产业技术,也就是说产业技术进步是科技 进步的重心,应当成为立法关注的重点对象。同时科技成果转化法也应当将技术成果产业化作为最终目标,只有这样才与产业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相匹配。 但在现实社会中,技术的产业化一直是国家政策调整的对象,即使有些立法涉及到技术产业化的问题,也是单条寡款。可见,技术产业化尚未处于立法的核心地位。2 0 0 8 年8 月刚刚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虽然将企业确立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成为本次立法修订的一个亮点。但

12、遗憾的是,从立法的本意看,将企业确立为技术创新主体,只是出于对单一企业的生产功能的考虑,尚未将企业纳入某一产业链条、成为产业技术节点、并从其具有推动整体产业技术发展这一功能上来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从科技成果产业化法第二条( 上文已有表述) 可以看出,该法将企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处于核心地位,而产业技术创新只是涉及发展新产业,对已有产业如何通过技术发明的嵌入实现创新根本没有任何法律规定予以保障,导致在现实产业中只有通过政策保护、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众多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由于难以得到政策的倾斜,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极为缓慢。其实,产业技术的发展同样遵循“木桶原理”即在产业技术系

13、统中,最落后的生产技术决定了产品的水平、性能、质量和成本。1 产业系统内核心生产技术再先进,只要有一项生产技术是落后的,就不能使先进的核心技术发挥作用,整个产业系统的技术水平就很难升级换代。这种受制于某项落后生产技术的产业发展现状,不仅影响了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技术能力的整体性提升,也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实施产生消极后果。三、界定两种技术形态的实践意义进行学术概念分析并非是理论家们闲暇时玩弄的文字游戏。8 0 年代初期,陈昌曙教授在学术界就是以基本概念分析的方式,论证了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他的学术主张对于我国未来的科技政策制定乃至宏观决策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由于从理论上确立了技术的

14、相对独立地位,导致了加强应用研究,重视技术开发局面的形成。技术哲学与技术社会学从此开始兴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也是一种概念分析学,只有概念清晰才会使思维清晰,才有明确的理论来指导行动。目前对生产技术与产业技术加以界说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 、有利于确立产业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科技成果必须通过转化变为产业技术才能成为直接的生产力,才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同样,对于已经到来的知识经济社会而言,发展知识经济不仅要知识创新,更要技术创新,并使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技术。上世纪末,正是看到技术创新的直接生产力功能,我国实施了技术创新工程。但经过一个阶段的运行,技术创新工程由于知识的创新及储备不足而

15、难见成效,因此,我国又开始推行知识创新工程,以求增加技术创新的知识动力。但笔者认为,不能孤立地推行知识创新工程或技术创新工程,而是推行以产业技术创新为中心环节的知识创新工程和技术创新工程。2 、有利于确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核心目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及资源的有效整合,导致技术飞跃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创新所需要的技术资源、知识储备、经验积累、技术标准和市场培育等,超越两个企业或大学力参见王文行、郭晓辉:对产业技术理论的再认识 J 甘肃科技纵横,2 0 0 3 6所能及的范围,必须通过多个企业、大学、科研机构资源的有效整合、集成和提示。在这种发展情势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应运而生。这种创新模式由于整

16、合了知识链、技术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创新发展的有效资源,而成为国际强势集团的战略选择。1 目前,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正处于理论建构、实践探索时期,但是确立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创新为核心目标的战略联盟,将是我国产学研制度建构的宗旨。3 、正确选择产业技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定了科技成果社会应用的新方向,即科技成果社会应用不仅是为了实现经济功利主义的目的,而且要获得生态效益。人们常说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实际上只有产业化了的科学技术,即产业技术才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在转化为产业技术之前,很难说它是一把什么剑,它们只具有社会文化价值,一旦将其应用于社会转化为产业技术才有巨大的社会后果和自然后果。科学技术的负面效果不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造 成的,而是进入制造过程的产业技术造成的。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要规定产业技术的发展方向,正确选择产业技术。 4 、全面理解产业技术有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忽视生产技术与产业技术的区别,看不到生产技术的普适性与产业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