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称廉价出口品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63522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名称廉价出口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案例名称廉价出口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案例名称廉价出口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案例名称廉价出口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案例名称廉价出口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案例名称廉价出口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名称廉价出口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hapter12 Output and the Exchange Rate in the Short Run案例案例 12121 1案例名称:廉价出口品?没有那么快案例名称:廉价出口品?没有那么快案例适用:汇率调整与国际收支案例适用:汇率调整与国际收支案例来源:罗伯特案例来源:罗伯特JJ凯伯(凯伯(RobertRobert J.J. CarbaughCarbaugh)著)著 原毅军原毅军 陈艳莹等陈艳莹等 译译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2005 年年 9 9 月第月第 1 1 版版 第第 409409 页。在编辑过页。在编辑过 程中做了适当修改。程中做了适当

2、修改。 案例内容:案例内容:1997 年,东亚爆发金融危机时,许多分析家预测将有大批廉价的东亚出口 品涌入美国。然而,事实证明,东亚的出口繁荣遇到了阻碍。 东亚金融危机为维格国际公司总裁王玉冷提供了一个机会。与向美国大型 零售商出口手工艺品和服装的很多亚洲中间商一样,维格公司的总部设在台北, 生产活动却都集中在中国的低成本工厂。当中国人民币保持稳定,而泰铢、马 来西亚林吉特、印尼盾和菲律宾比索相对于美元的价值却在一夜间缩水了一半 时,王预感到,应当将生产转移到东亚地区。1998 年,王在东亚转了一圈,结 果却是空手而归。 对于萧条的东亚经济来说,这种情况很令人失望。他们原本希望便宜的货 币能够

3、大幅度提高所有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从计算机芯片到玩具,让他们的国 家从经济萧条快速走向复苏。然而,很多出口商的这一期望化成了泡影。东亚 出口商虽然能够以折扣价格出售商品,但却不能从美国竞争对手那里抢占到更 多的市场份额。 当胆小的地区性供应商害怕本币进一步贬值,要求以美元支付时,东亚出 口商遇到了更大的阻力。其他主要的供应商破产。而且,东亚地区的金融系统 崩溃,以至于许多生产商得不到资金生产出口产品。对于许多普通生产商来说, 想要从遭受巨大打击的亚洲银行那里取得出口融资几乎是不可能的。金融危机 过后,东亚融资成本仍在上升。尽管恐慌的中央银行竭力稳定货币,但一些国 家的利率仍然上升了 3 倍,达到

4、 30。融资成本的上升增加了出口商品的成本。在美国,零售商最初期望,因为贬值,他们从东南亚国家购买商品的价格 会下降 3575。然而,东亚生产商却发现,没有能力让价格削减超过 10。这阻止了廉价出口品大批涌入美国。而且,亚洲经济危机加强了美国生 产者的努力,他们下了更大力气,降低成本和价格,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案例评析:案例评析:货币贬值通过改变商品和劳务的国际相对价格来影响一国的贸易平衡。贸易赤字的国家可以降低相对价格,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扭转贸易逆差的失衡。 降低相对价格的方法即可以是在自由市场上允许汇率贬值。货币贬值的最终效 果要取决于一国进口和出口的需求价格弹性。 汇率贬值能否改善一国

5、的国际收支失衡依赖于是否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 即贬值国家进口的需求弹性与国外对该国出口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 1。只有满 足这一条件,汇率的贬值才能改善收支失衡的状况。 1997 年的东亚金融危机,东亚许多国家期望通过汇率的贬值,能够大量增 加出口,从而使得国家尽快从经济萧条中走出来。而外国进口商们也期望从东 亚国家货币的贬值中获得大量廉价的商品。然而,各方所期望的结果最终并未 出现,汇率的贬值并未迅速地促进各贬值国的出口及使经济从萧条中复苏过来, 廉价出口品也未充斥于国际市场。这是为什么呢?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认为马歇尔勒纳条件条件在这些国家并未 得到满足,从而汇率的贬值不能有效的促进国

6、外对本国商品的需求。 从实际层面看,一方面,大多数东亚制造商渴望得到外国订单,但他们极 度缺乏资金,根本没有办法购买开工所需的进口原材料,出口的生产变得更加 困难;同时,为生产而进行的融资成本的上升也增加了制造商产品的成本;另 一面,其他国家竞争对手为保持自身市场份额,也降低了成本和价格。最终的 结果使得东亚国家利用汇率贬值以获得竞争优势的效果大打折扣,从而增加出 口的期望未能真正实现。 客观说来,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确实使东亚制造商的劳动力成本更有竞 争力。但是,由于大多数东亚制造商从国外购买原材料和零部件,所以货币贬 值引起的高进口成本抵消了这一优势。案例案例 12122 2案例名称:日本

7、生产商对日元升值的反应案例名称:日本生产商对日元升值的反应案例适用:汇率波动与企业竞争力案例适用:汇率波动与企业竞争力案例来源:罗伯特案例来源:罗伯特JJ凯伯(凯伯(RobertRobert J.J. CarbaughCarbaugh)著)著 原毅军原毅军 陈艳莹等陈艳莹等 译译 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2005 年年 9 9 月第月第 1 1 版版 第第 405405409409 页。在页。在 编辑过程中做了适当修改。编辑过程中做了适当修改。 案例内容:案例内容:从 19901996 年,日元相对于美元的价值上升了近 40。日元的大幅升 值会给日本制造商的

8、国际竞争力带来毁灭性的后果。那么,日本制造商又是如 何应付这一变化的呢? 日本企业利用日元坚挺的优势,以低廉的成本在美国和其他与美元挂钩的 亚洲国家建立起一体化的制造基地,维持了竞争力。通过这种做法,日本企业 双向利用了日元/美元的汇率波动,用美元标价的廉价零部件和原材料抵消了与 日元挂钩的高价成本。在维持美国市场的同时,许多日本企业还用坚挺的日元 以较低的价格从全世界购买零部件,然后运回本国组装,为企业创造了竞争优势。 为了限制日元升值的冲击,日本出口商还改变了产品的类型,由低价值产 品转向高价值产品。对于需求对价格敏感的商品,如金属和纺织品,如果日元 升值,日本出口品的美元价格上升,消费者

9、很容易转向非日本产品。相反,交 通工具和电子仪器等复杂的高价值产品对价格的变动不太敏感。对这类产品来 说,当日元升值导致价格上涨时,产品的先进技术和高质量标准等因素会中和 价格对需求的部分影响。从 19901996 年,生产由商品型产品转向高价值产品, 增强了日本企业的竞争力。 为了抵消日元升值的影响,日本汽车生产商降低了汽车的日元价格,减少 了每辆汽车的利润。他们还通过各种方式降低成本,包括提高工人生产率,进 口那些以相对日元贬值的货币记价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在货币相对日元贬值的 国家建立工厂,把大部分汽车生产转移到国外。 日元升值后,日本企业发现在美国生产轿车和卡车,要比在日本生产成本 更低

10、。针对这种情况,1995 年,日本企业的生产进行了几项变动: 丰田公司停止向美国出口面包车,扩大了与通用汽车公司在美国合资的 NUMMI 装配厂的面包车产量。 本田公司的 Acura 豪华轿车部引进了一款完全由美国子公司设计和制造 的轿车。本田公司还宣布了计划要将美国和加拿大工厂的产量提高 2 位数,期 望到 1999 年,这两个国家的汽车出口量能从 1994 年的 75000 台上升到 150000 台。案例评析:案例评析:与国外生产者竞争或依赖进口的企业受汇率波动的影响非常明显。通过影 响相对成本,汇率变动会改变一个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汇率变动对相对成本的 影响的大小,则依赖于企业的成本由本

11、国货币或外国货币计价的程度。 汇率变动对相对成本的影响,有如下的结论:与所有投入成本均以本币计 价时的成本变化相比,以外国货币标价的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的份额越大,本 币升值(贬值)使企业的以外币计价成本增加(减少)得越少,本币成本减少 (增加)得越多。当以外币计价得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变小时,结论则相反。 对于货币波动对竞争力的影响,企业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呢?在本案 例中,面对日元的大幅升值,日本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日本企业 通过各种措施以削减成本,维持竞争力,包括:第一,转移生产,在货币相对 于日元贬值的国家设立子公司,或扩大在外国原有子公司的生产规模,如扩大 在美国和加拿大工

12、厂的生产产量;第二,改变了产品的类型,由商品型产品转 向高价值产品,增强对产品价格的控制能力;第三,降低产品价格,减少自身 利润水平,以抵消日元升值的价格上涨效应。案例案例 12123 3案例名称:韩国的贸易收支与韩元的汇率案例名称:韩国的贸易收支与韩元的汇率案例适用:案例适用:J-J-曲线曲线案例来源:保罗案例来源: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PaulPaul KrugmanKrugman)著)著 海闻海闻 蔡荣等译蔡荣等译国际经国际经 济学济学 20022002 年年 4 4 月第月第 1 1 版版 第第 447447 页页448448 页。在编辑过程中做了适当修改。页。在编辑过程中做了适当修

13、改。 案例内容:案例内容: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以来,韩国经济增长迅速,摆脱了世界最穷国家的行 列。并且最终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实现工业国家的收入水平。为了实现这一 目标韩国积极地通过补贴、廉价贷款、货币贬值和其他方式促进其出口工业的 发展。 韩国的增长在 1997 年底嘎然而止。此时这个国家发现自己被国外债权人所 抛弃,濒临全国性破产的边缘。作为危机的一个结果,该国的货币韩圆在外汇 市场上狂跌。截止 1998 年夏季,韩圆对美元的汇率已经跌到了 1400 韩圆/美元 左右,而在上一年的夏季这个数字是 900 左右。 上图显示了韩元/美元的汇率和韩国对美国的商品贸易盈余的月度数据

14、。从 1997 年秋季开始的韩元的迅速贬值立即导致了起对美国进出口的巨大增长。同 时这个国家的总经常帐户盈余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 16%,并未出现 J 曲线现 象。 案例评析:案例评析:货币贬值后经常项目最初出现恶化,但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步改善,其路径 曲线的最初部分会类似英文字母“J” ,因此称其为“J”曲线。原因是货币贬值 后,在初期,多数进出口合同是在前几个月签定的,进口额反映的仍然是以前 依据老的汇率而作出的购买决定。贬值的主要影响是提高了用国内产品衡量的 预定进口产品的价值。由于以国内产品衡量的出口价并未变动,而以国内产品 衡量的进口值上升了,所以经常项目会在最初阶段出现恶化情况。当旧

15、的合同 执行完毕后,经常项目逐渐改善。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经常项目会超过贬值 前的水平。 由于在分析“J”曲线时,没有考虑名义产品的价格变动,认为短期内实际 汇率 q=EP*/P 完全随名义汇率 E 的波动而波动。但在现实中,名义汇率和实际 汇率的波动是不会一致的。 案例中韩元贬值没有出现 J 曲线现象,主要原因就是,韩元的贬值有力而 且迅速,金融危机使人们相信贬值是长期的,进出口商们迅速作了调整,新进 出口合同很快就签订了,贸易很快调整到按新的汇率进行。同时韩国财政危机 又导致了国内需求和产出的急剧收缩,国内商品的价格下降,实际汇率比名义 汇率下降的更厉害,进一步刺激了出口。另一方面,国内需

16、求的下降减少了商 品的进口。所以韩元贬值后,韩国经常项目迅速好转,并没有出现先恶化在好 转的情况。案例案例 12-412-4案例名称:美元案例名称:美元: : 人见人欺的大个子病号人见人欺的大个子病号案例适用:经常项目赤字案例适用:经常项目赤字案例来源:菲利普案例来源:菲利普 科根科根(Philip(Philip Coggan)Coggan) 金融时报中文网金融时报中文网 http:/ 美元似乎每天都在对外国货币创下新低。根据情报资本顾问(Intelligence Capital Advisors)董事长阿维纳什佩萨德(Avinash Persaud)的说法,甚至 美元兑津巴布韦元也在下跌。美元开始有点像个人见人欺的大个子病号了。 为何美元必须下跌?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