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半月谈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63514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半月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0年半月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0年半月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0年半月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0年半月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半月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半月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体面劳动体面劳动让劳动价值得到应有回报,让劳动者权益得到应有保障,这不仅仅关乎一个人的生活温饱或小康,更关系到劳动者的体面和尊严,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只有让劳动者真正实现体面的劳动、尊严的生活,“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真理才不会只是一句口号,才能激励全体人民尊重劳动、保护劳动、热爱劳动、勤奋劳动,才能使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实现体面劳动让劳动者更有尊严实现体面劳动让劳动者更有尊严,20102010 年年 4 4 月月 3030 日日手记:“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之所以今天凸显为公众热议的话题,说明这一点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具有强烈的现

2、实诉求。从长远意义上看,体面劳动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而这也是本版曾多次深入剖析的问题。七日谈6 月 11 日刊发的评论调整二次分配政府应有更大作为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空前提高,但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收入增长比较滞后,社会成员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趋势明显,这种情况急需改变。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人们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明显增强,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也日趋复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更为紧迫。正如 12 月 10 日发表的莫让弱势心理动摇对社会的信心一文指出的那

3、样,只有减少收入差距拉大导致的被剥夺感、不公平竞争导致的被侵害感、权力寻租导致的无助感、社会保障有限导致的不安全感,全社会的弱势心理才可能得到缓解,人们才会对公平正义有信心。楼市新政楼市新政由于地方与国家、地方与地方在相关利益诉求上不尽一致,目前地方版楼市调控政策进度不一、力度不一,宏观调控再次遭遇地方政府“利益自保”的阻力。一旦调控政策不能全面落实,持续发力,“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将成为泡影。在各方利益进入深层博弈的关键时期,就更需要国家下决心,解决调控措施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消除政策洼地,确保政策的执行力不被架空、不被侵蚀、不被歪曲。落实落实“新国十条新国十条”须防止地方利益自保须防止地方

4、利益自保, 20102010 年年 5 5 月月 1414 日日手记:2010 年的中国楼市,在调控新政的大背景下异常纠结,在“总理说了算还是总经理说了算”的争锋中艰难拉锯。年初,人们对新一轮楼市宏观调控寄予厚望,很大程度上因为中央第一次表态将对稳定房价不力的官员进行问责。然而,自 4 月中旬楼市新政正式出台以来,无论是“新国十条”满月时即已现地方调控疲软现象,还是后来新政效果衰减,都让我们看到,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更多还是在房地产市场之外。12 月 24 日刊发的楼市越调越涨要多从根儿上找原因一文中明确指出,在中国,房子的事儿很大程度上与单纯的“住”无关,而与人们怎么看“发展”、怎么看“政府”、

5、怎么看“分配”、怎么看“保障”有关,房地产市场成了各种社会矛盾、各种不合理现象错综交织的节点。我们不能只看到市场的抗药性,更要从“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靠市场”的居住模式和“人人要有自己的房”的社会心态上寻找越调越涨的根源。目前,楼市调控的难度空前,但“居住问题不可能靠纯商品化方式解决”、“发展保障房让人人有房住”已成为社会共识。七日谈文章数度指出,政府如何更积极作为,在更透明公正的前提下提供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保障房特别是公租房房源,让“人人有房住”、“租房也是好的选择 ”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缓解住房问题的关键所在。物价调控物价调控逐利是资本的天性,社会资金转向炒作农产品而非投入制造业等实体

6、经济,一定程度上正反映出当下投资办实体利润之微薄。超量货币刺激了经济回升和通胀预期,房价飙升、资本市场暴炒各类振兴规划极大助长了全社会的投机风气,短期内想引导全社会形成一个健康的财富积累模式,逐渐改变“快进快出、挣快钱挣大钱”的投资心理,让社会资金踏踏实实做回实业,可谓殊为不易。抑制炒作风更需为游资找出路抑制炒作风更需为游资找出路,20102010 年年 6 6 月月 4 4 日日手记:如果说,2010 年上半年的农产品价格猛涨还只是引发了不大不小的忧虑,那么下半年稳定物价、抑制通胀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主题,为应对流动性过剩局面,年内央行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于年末两次加息。“通胀预期比通胀

7、更可怕”。我们不应渲染通胀,也不能将过多的流动性完全归咎于国内政策,但在保持经济增长、容忍温和通胀的同时将其对中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无疑十分紧要。11 月,国务院出台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综合措施,引发民意热烈反响。对此,11 月 19 日发表的控物价保民生各级政府要积极作为中指出: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绩。稳定物价是民众心声,是国家之责,更是检验各级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试金石。于短期内缓解民众生活压力需要平衡供需关系,长远地稳定价格预期则需要停止超发货币,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包括收入分配改革在内的一系列制度改革,让民众分享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才能真正对抗通

8、胀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冲击。舆论新格局舆论新格局在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日益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的同时,反对、阻挠和破坏舆论监督的各种行为却也在现实中频繁上演,舆论监督依然面临着不容乐观的社会环境。有针对性地破解和扭转当前存在的舆论监督困境,进一步完善、细化和加强制度性保障,真正让媒体的舆论监督有力量,已显得十分必要而急迫。舆论监督缺的不是支持而是切实保护舆论监督缺的不是支持而是切实保护,20102010 年年 8 8 月月 6 6 日日手记:在舆论监督日益活跃的今天,我们依然非常遗憾地发现,新闻媒体和记者被殴打、被围堵、被通缉、被封杀的消息接连不断。对新闻媒体来说,当下缺少的不是社会各界对舆论监督的空

9、泛支持,而是对舆论监督真正切实有效的保护。当然,在呼吁各级党委政府正确认识新闻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新时代对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版 11 月 12 日在新的舆论格局下媒体当更有作为一文提出:进入新世纪,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形成了各种信息资讯、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新的集散地,同时也成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较量的新战场。各类媒体必须加速适应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充分发挥各自的定位功能和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世界第二世界第二”标志性的跨越见证了中国的崛起,正是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

10、力这些总量指标的整体上升,才提升了中国的世界地位,中国的声音才有人愿意认真倾听。中国目前最需要做的不是争论要不要拒绝别人的“高帽”,而是要继续干好自己的事,脚踏实地地提升“世界第二”这个角色的含金量。从长远意义上说,“国强”才能“民富”,而“民富”则是国家更趋强大、实现更多超越的必由之路。对对“世界第二世界第二”多些清醒少些菲薄多些清醒少些菲薄,20102010 年年 8 8 月月 2020 日日手记:以美元计,中国第二季度 GDP 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这个西方媒体谓之“里程碑式的超越”,在我国国内却没有引发太多欣喜。“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人均 GDP 仅为日本 1/

11、10”、“还有 4000多万人仍未脱贫”等声音显示出国人一贯的务实与理性。第二大经济体不等于第二强国,光鲜名头背后的忧患颇多,如财富分配失衡日益严重,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经济增长付出的环境、资源代价过于沉重等等,对此,本版进行了长期关注和解读。在 4 月 2 日让经济社会“两条腿”走得更协调中指出,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必须深刻认识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让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更协调、更均衡。在 4 月 9 日功利主义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大害中指出,矿难频发、防灾减灾存在诸多短板的背后,更暴露出这些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另一面积累的欠账,其中尤为

12、突出的就是在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功利主义、“GDP 主义”倾向。在 7 月 2 日8 万亿“国富”当如何造福于民中指出,国家财政收入单方面高奏凯歌并不值得欣喜,只有发展全面反哺民生、“国富”真正造福于民,公众感知才能和宏观数据达到平衡,动辄数万亿的财政收入才能被注入更多公平正义。“十二五十二五”规划规划发挥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用好市场机制的“无形之手”和宏观调控的“有形之手”,让“两个优势”、“两只手”更好地结合、整合、融合起来,这是我们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们走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所必须破解的历史性课题。“十二五十二五”开好局尤须加深开好局

13、尤须加深“两个认识两个认识” ,20102010 年年 1212 月月 1717 日日手记:围绕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内外舆论展开了一轮热络的讨论。以五年为一个阶段,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战略性思考、规划和部署,已经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一项国家制度。正如本版 10 月 22 日文章科学战略规划凸显中国发展之特色所言:“在充分尊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主动谋划未来发展的战略框架,不仅是中国发展具有战略性眼光和思维的具体体现,也是这些年中国经济社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突出优势所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期,我们将穿越战略机遇期的后半段,趟过必须破解日益凸显的矛盾才能实现黄金发展的改革深水区,攻坚克难的巨大挑战前所未有。这种挑战来自于世界经济大调整大变革的外部激烈竞争,也来自于中国经济“转方式”刻不容缓的内部现实压力,兼有再度突破体制机制障碍、顺利实现社会全面转型的历史发展要求。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意味着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将面临更多两难境地,意味着对处于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方式提出了更为复杂的要求。(撰文/毛颖颖 本网选登时有删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