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pang稿)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3455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pang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pang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pang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pang稿)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pang稿)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pang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pang稿)(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迈向人才强国的行动纲领迈向人才强国的行动纲领 做好人生规划的行动指南做好人生规划的行动指南关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解读2010 年 6 月 6 日,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 )正式发布。可以讲未来 10 年,是人才规划纲要实施的重要时间,也是当代大学生决定职业发展方向的关键时期,是大家人生扬帆起航的黄金时期。能否将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祖国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能否凭借人才规划纲要的实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对我们在座的各位来讲,至关重要。这也正是学校为什么要给大家解读人才规划纲要的根本出发点。下

2、面,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与大家一起交流这个问题。第一部分: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第一部分: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人才是强国之本。拥有怎样的人才资源,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 人才规划纲要是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第一个国家人才发展规划,是党中央、国务院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认识和我国人才发展现状的清醒估计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昂首迈进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行动纲领。为什么我们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呢?这主要是由以下三个背景决定的。一、国际背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一、国际背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谁掌握了人才竞争这个关键

3、,谁就能永续发展、长盛不衰。翻开世界历史,每个时代,国际竞争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2最早走上富国强兵之路的国家,无不源自于海上扩张,即哪个国家拥有了制海权,就能成为世界霸主,比如葡萄牙以及后来的荷兰。17 世纪是荷兰的世纪。荷兰有一个绰号叫“海上马车夫” ,非常贴切地表述了荷兰的特点。什么是马车夫?就是运输队。荷兰人 17 世纪在世界海洋上到处跑,跑来跑去运输商品,赚取了无数的商业利润。 20 世纪之后有了飞机,制空权就显得尤其重要。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谁有了战机,谁就能占有主动;谁的战机先进,谁就能抢占先机。今天,特别是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人才资源争夺空前激烈,人才资源正成为第

4、一资源。正如世界银行所预言的,超国界的移民以及发展中国家向工业国家的人才外流,将是影响 21 世纪世界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在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美国,与实物资本相比,人才资本的重要性要高出 3 倍多。可以说,争夺“制脑权” ,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未来战略之一。正是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前,全球约有 30 个国家制定了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入境的政策或计划,其中有 17 个是发达国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许多国家失业率上升,但美、欧、日等反而放宽了技术移民的条件,加紧高层次人才引进,而中国的优秀人才,历来是发达国家争夺的重点之一。因此可以这样讲,人才资源在确是第一资源,全球性的人才大战已经打

5、响。二、基本国情:中国是人才大国,但不是人才强国二、基本国情:中国是人才大国,但不是人才强国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培养和集聚了宏大人才队伍。但我们也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建国初期,当时全国 4.5 亿人口中,90%是文盲,科技工作者只有数3万人。可以说底子是十分薄弱的。1949 年 10 月,中央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12 月,中央印发了关于保护与争取技术人员的指示 ,当时的政务院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1955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要更加合理地、有效地使用和提高现有技术人才,我国人才工作开始步

6、入正规。但好景不长,由于对国内外形势错误的判断, “文化大革命”开始,人才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以知识分子为主的许多人才,遭到残酷打击与迫害。从 1966 年起,全国高等学校连续 6 年停止招生,研究生停招12 年,派遣留学生停止 6 年,接受外国留学生停止 7 年。错误的人才政策,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这一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步伐严重滞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才工作翻开了新篇章。经过 30 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人才资源大国,各类人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显身手。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

7、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大而不强” ,是我国经济、科技、人才发展的一根“软肋”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人才资源雄厚,但结构性短缺、分布不合理。在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力人才结构基本上是一个鼓形的结构,初级工只占 l 5左右,中级工占 50,高级工占 35,有些国家高级工可以达到 40以上。而我们的劳动力人才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形,最大、最底层的部分是非技术人才,在技术人才中,初级工大约占 45,再之后是中级工,也有 40多,最后才是那很少部分的高级工。二是科技人才资源雄厚,但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且总体水平不高。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是把握时代发展前沿、引导

8、科技创新、推4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变量。当前,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多方面表现出人才资源规模庞大与水平不高的矛盾现象,突出表现在: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国际一流人才严重匮乏;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比重高,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少,高层次人才创业的少;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但整体培养水平不高。比如,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 1997 年到 2006 年收录的论文统计分析,各学科排前 250 名的高频率被引作者,全世界共约 6097 人。其中,占第 1 位的是美国,有 4061 人,占总数的 65.9%;中国只有 19 人,仅占 0.31%,其中15 人来自香港地区,大陆地

9、区仅有 4 人。我国高端科技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 年,在世界 158 个国际引进科学组织及其所包含的 1566 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科学家参与其领导层的仅占2.26%。其中,在一级学科中担任主席职务的,只有 1 人。在二级学科中担任主席职务的仅占 1%。三是出国留学人员多,但回国的却比较少。目前出国的有 160 万人,但是回国的只有 30%左右,虽然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大幅度上升,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回国的较少,留美博士滞留率甚至超过了 90%。流出海外的青年才俊,相当于 60 所北大的所有本科生,中国已经成为美国雇佣的外国出生的科学家、工程师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故有人戏

10、称中国的北大、清华为“哈佛的预备学校”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2006 年,根据有关计算办法,计算出世界国家的创新划分有创新领先、创新先进、创新追赶、创新落后四个等级,我国属于创新落后型国家。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能取得如此辉煌的发展成就,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正处在“人口红利”阶段。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然而“人口红利”并不是永久性的增5长因素,相反由于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就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投资型拉动”经济走上“人才型”拉动经济之路,让“人口红利”提升

11、为“人才红利”。即从依靠人口数量、依靠低成本劳动力的“红利”,转向依靠人口质量、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红利”。这是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走得是以“四高三低”为主的“中国制造”模式。什么是“四高三低”呢?“四高”即:高能耗、高污染、高出口、高投资基建;“三低”即:低附加值、低价劳动力、低端产业增长。正是因为这“四高三低”,使得我们中国虽然是驱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火车头之一,但却没有成为全球化产业链中主要利润的获得者。要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因此,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尽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

12、中国创造”的跨越,尽快让我国的“人口红利”提升为“人才红利”,都迫切需要建设人才强国。 三、历史机遇:实现转型跨越发展,迫切呼唤建设人才强国三、历史机遇:实现转型跨越发展,迫切呼唤建设人才强国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确实存在着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从国际形势而言,世界局势总体已趋于缓和,冷战对世界的直接冲击已基本过去,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新旧秩序相互交替,而新格局、新秩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转折阶段。这一阶段将涵盖 21 世纪头 20 年或更长时间。这就是世界重大转折所蕴含的重大机遇。从世界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当前我们面临的历史机遇也是千载难逢的。自 1978 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已为世界

13、公认,并且这个势头正在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这一良好的发展局面,是中国6自康乾盛世 500 年来,长期滑坡到达谷底之后的回升。这种回升是强劲的、是势不可挡的,但同时也是稍纵即逝的。从国内形势而言,到 20 世纪末,我国已经实现了分三步走现代化战略目标中的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1 世纪头 20 年,我国将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中外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形势的重大转折往往会带来重大机遇,特别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国际、国内和历史的重大转折同时出现,这三个转折所蕴含的重大机遇性质相近,

14、而且可以相互促进,存在明显的放大效应。参与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共同促使我国现代化进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就是讲,这是我国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而要实现这样的跨越,人才则是最重要、最活跃、最核心的因素,是第一资源,或者说将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瓶颈问题。正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清醒认识,2002 年中央批准印发2002-2005 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 ,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3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6 年, “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章列入了“十一五”规划纲要。2007 年

15、,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人才强国”战略写入了党代会报告和并载入党章,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2008 年,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以建设人才强国为目标,编制人才规划纲要”的战略决策。可以这样讲,从 2002 年中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五年来,党和国家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西部志愿者计划、大学生村干部计划;比如先后成立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共同组成了国家级干部7教育培训基地,大规模培训党政管理人才;再比如,我省正在实施的“百人计划” ,我国正在实施的“”等,主要是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拔尖人才。象

16、“”已分 3 批引进 662 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其中包括了非常高端、国内比较稀缺高层次人才,在出入境签证、子女就学、生活安置等方面都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对吸引海外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国家人才规划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人才工作更加规范、更加系统、更加科学,我国人才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启启 示:示:之所以为同学们介绍人才规划纲要出台的国际国内大背景,就是希望我们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就是希望我们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强烈的国家意识,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进一步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信心和决心;就是希望我们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将实现人生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学习生涯。第二部分:一个鼓舞人心的宏伟蓝图第二部分:一个鼓舞人心的宏伟蓝图人才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绘制的是中国从世界人力资源大国进入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