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断与处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3454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胰腺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断与处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胰腺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断与处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胰腺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断与处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胰腺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断与处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胰腺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断与处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胰腺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断与处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胰腺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断与处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 4 种类型。 一、超急性排斥反应 超急性排斥反应多发生于移植胰腺恢复血流24h 内。 诊断 1临床表现:多发生在术中,可见移植胰腺恢复血供后,最初移植胰腺充盈饱满,呈浅红色,有节律地搏动,数分钟后,移植胰腺变为花斑状,色渐变为紫褐色并失去光泽,胰腺表面渗出增多;移植胰腺由饱胀感变为柔软,胰液分泌减少或停止。发生在术后时,可表现为血糖急剧升高,血淀粉酶升高,如血淀粉酶急剧下降,提示移植胰腺广泛微血栓形成导致外分泌功能丧失,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 2超声检查提示移植胰腺体积肿大,胰周积液,内部结构欠清晰,胰组织内血流明显减少或消失。 3创

2、伤性检查易因移植胰出血,术后早期不宜行穿刺活检,必要时,可考虑剖腹探查,明确诊断。 处理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移植胰超急性排斥反应病变发展迅速,极易引起移植胰腺广泛微血栓形成,一旦怀疑移植胰超急性排斥反应,或移植胰腺区局部症状、体征明显,超声检查提示胰组织内血流明显减少或消失,应及早剖腹探查,切除移植胰,以免导致腹腔出血、严重感染等并发症危及受者生命。 预防 关键是术前排除受者存在预存抗供者抗体的危险性。 1ABO 血型相同或相容。 2淋巴细胞毒试验阴性。3对于反复输血、多次妊娠、长期血液透析或再次移植等有预先致敏抗体等因素的患者,应在不同时期反复多次做交叉配合试验。4再次移植时尽可能避免

3、供者 HLA 位点与致敏抗体的靶抗原相同。 5对于免疫反应高度敏感的患者,如 2 次以上的移植受者,在移植前可试行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清除特异的抗 HLA 抗体,降低抗体水平。 即使采取以上预防措施,目前医疗技术仍不能完全避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二、急性排斥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临床上最为常见,常发生在术后 1 周至 3 个月,也可发生在术后各个时期。 诊断 1临床表现:单纯胰腺移植时常常没有自觉症状,在胰肾同期联合移植者,可出现尿量减少,体重增加,发热,血压升高,移植肾大、质硬、压痛,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乏力、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 因使用强效免疫抑制药,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表现

4、越来越不典型,症状表现比较平缓、隐蔽,可能只表现为肾功能的减退,需结合各项辅助检查综合判断,综合分析。 2实验室检查:可有血糖或血淀粉酶升高,糖耐量试验提示餐后血糖曲线抬高,胰岛素和 C-肽曲线下降,移植胰组织内放射性核素 11C 蛋氨酸硒明显减少。膀胱引流式胰腺移植者,检测尿淀粉酶和尿 pH 的变化有助于诊断,发生排斥反应时,尿淀粉酶下降早于血糖值的升高,如尿淀粉酶较基础水平下降 25%以上、尿 pH70,应怀疑有可能发生了排斥反应。 胰肾同期联合移植者,血清肌酐、尿素氮升高,出现蛋白尿、尿比重下降等。免疫抑制药药物浓度如低于治疗窗水平,亦有助于临床诊断。 3超声检查诊断移植胰排斥反应的价值

5、不大,严重排斥反应时显示移植胰体积增大,胰腺血流阻力指数增加(07)。胰肾同期联合移植者,超声检查显示移植肾体积增大、肾皮质增厚,回声不均并增强,肾实质内可出现局限性无回声区血流减少、移植肾各级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增加。 4移植物穿刺活检:是目前确诊急性排斥反应可靠的手段,经腹壁穿刺易致移植胰出血,常需做小剖腹直视取材,胰液膀胱引流式胰腺移植可用膀胱镜取十二指肠黏膜活检。典型病变表现为移植胰中、小动脉为主的血管内膜炎,血管内膜下小单核细胞浸润,合并管壁纤维素样坏死;间质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 处理 1大剂量甲泼尼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 35d。 2对耐激素型或强烈的急性排

6、斥反应,可使用抗淋巴细胞抗体,根据排斥反应程度,疗程可用至 714d。 3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如转换其他免疫抑制药或加大剂量。 4其他:如血浆置换、免疫吸附、局部放疗等根据病情而定。 预防 1HLA 组织配型应尽可能减少错配。 2合理应用免疫抑制药。 3密切监测免疫抑制药血药浓度。 4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5加强术后随访。 三、慢性排斥反应 慢性排斥反应是指由免疫因素所介导的慢性进行性移植胰腺功能减退,多发生在术后 3 个月以后。 诊断 1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症状,可有发热、腹痛及移植物触痛,随着生化指标的改变,如血清淀粉酶和肌酐升高(胰肾联合移植受者),机体对血糖的调控能力逐渐丧失,胰岛素分泌功

7、能逐渐减退,出现 C-肽水平下降、血糖缓慢升高,最后移植胰功能丧失,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治疗。 2CT 可表现为移植物变小,组织萎缩,血流灌注差。超声图像上可表现为移植物回声增强、体积变小或不能探及;多普勒显示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增高,灌注减少。磁共振图像上可表现为移植胰腺体积缩小 T 加权像(T1W1)和 T 加权像(T1W1)信号减低强化程度小。 3病理学诊断移植胰穿刺活检的方法有开放手术、膀胱镜经十二指肠穿刺活检(适用于膀胱引流患者)、腹腔镜取材活检、经皮细针抽吸活检,超声或CT 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 主要病理学特点为移植物血管病、纤维化和腺泡萎缩。移植物血管病表现为纤维增生性动脉内膜炎内膜和中

8、膜弹力层纤维性或纤维细胞性增厚、向心性动脉管腔狭窄或闭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 处理 1慢性排斥反应的病变不可逆,对治疗的反应差,关键是减少危险因素,预防其发生。 2调整免疫抑制方案。 3移植胰腺失功时,可能需要继续应用胰岛素;移植肾失功时,恢复透析,等待再次移植。 预防 慢性排斥反应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急性排斥反应、组织相容性差、预先致敏、免疫抑制不足、药物依从性差和移植后的体液免疫损伤等。应积极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 1减少 HLA 位点错配。 2足量应用免疫抑制药,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发生。 3加强移植胰腺功能的监测,早期诊断和治疗急性排斥反应。 4程序性活检可及时发现亚临床排斥反应,并及时治疗。数据来源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器官移植分册大头医生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