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生活垃圾实现密封式集装化运输模式指日可待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3389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区生活垃圾实现密封式集装化运输模式指日可待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市区生活垃圾实现密封式集装化运输模式指日可待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市区生活垃圾实现密封式集装化运输模式指日可待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市区生活垃圾实现密封式集装化运输模式指日可待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市区生活垃圾实现密封式集装化运输模式指日可待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区生活垃圾实现密封式集装化运输模式指日可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区生活垃圾实现密封式集装化运输模式指日可待(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市区生活垃圾实现密封式集装化先进运输模式指日可待市区生活垃圾实现密封式集装化先进运输模式指日可待继 1 月 16 日、20 日老港码头和徐浦码头改建工程顺利通过验收后,2 月 6 日蕰藻浜码头打下第一根桩,这标志着蕰藻浜码头及中转站正式开工,至此,上海市区生活垃圾内河集装化转运系统各工程项目建设全面开展,市区生活垃圾实现密封式集装化先进运输模式指日可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生活的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处置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广大市民关心的民生问题。目前,上海每年垃圾产生量在 600 万吨以上,其中市区500 多万吨。垃圾处置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成为政府和市

2、民的迫切要求。上海市政府“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快构建和完善城市固体废弃物运输处理管理体系,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多样化处置系统。传统传统的市区生活垃圾运的市区生活垃圾运输输模式将模式将“改改头换头换面面”目前上海市区大部分生活垃圾由各区的环卫车辆从居民区运输至码头装船,采用散装,水、陆联运方式运到老港填埋场。但由于散装作业工艺的缺陷,致使转运过程中给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不能适应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同时随着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黄浦江两岸开发工程的逐步推进,市区原有苏州河,黄浦江沿岸分布的环卫生活垃圾转运码头将逐步拆除,原有散装水陆联运系统的布局面临调整,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生活垃圾运输方式,

3、建设上海市市区生活垃圾内河集装化转运系统(以下简称集运系统)迫在眉睫,该项目已被列入上海市环保三年行动计划。2上海市城市建设开发投资总公司响应国家努力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号召,围绕上海市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要求,由下属上海环境实业有限公司出资成立上海环境集运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市区生活垃圾内河集装化转运系统,目前该系统已开工建设。据了解,该系统投资近十亿人民币,设计规模为日均转运生活垃圾 6300吨,同时预留应急及其他垃圾 700 吨的转运能力,该系统以市区蕰藻浜码头、徐浦码头和老港码头为基地,建设环卫码头和中转站,将垃圾压缩装进专用密封式集装箱,利用蕰藻浜、黄浦江、大治河、清运河等

4、内河航道网络优势,经车、船运至老港垃圾填埋场。到 2010 年世博会召开前,上海的生活垃圾水运中转系统将实现密封式集装化运输模式。“减排减排”改善市民生活改善市民生活环环境,提高城市整体形象境,提高城市整体形象为了改善生活垃圾运输环境,保护水运河道水质,提升城市形象,实现绿色环保运输,上海环境集运有限公司在项目建设上,坚持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项目立项、建设均严格按照环评要求,优化设计,严把环保设施质量关,做到了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设计、同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系统采用符合国际通用20 英尺货运外形和起重运输要求规格的垃圾专用集装箱,便于转运系统各环节衔接,在各子系统之

5、间具有兼容性,能互为备用,增加了垃圾外运系统的可靠性,特制的集装箱具有很强密封性,运输过程中,垃圾处于被封闭状态,大大较少了垃圾异味的挥发,杜绝了飞散、滴漏现象,有效防止了“二次污染”现象;垃圾中转站建设采用预压式垃圾压缩及水平压缩工艺,接收、压缩散装垃圾进箱,将积压游离水有序排放,提高了集装箱净载率和装箱作业效率,减少垃圾回弹散落、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同时使垃圾及时外运得到有效保证;运输船舶3在航道改造完成后采用 1000 吨级标准集装箱运输船,可进一步减少了垃圾运输车数量,缓解了市区道路交通压力,改善了市容景观面貌;系统涉及的垃圾压缩机、集装箱、运输车、运输船、桥吊等工艺设备数量配置均满足

6、垃圾产生波动性大和垃圾“日产日清”的行业管理要求。系统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推进苏州河沿岸环境的综合整治和浦江两岸的开发,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达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将达到优化统一。采用先采用先进进信息化技信息化技术动态监术动态监控控进进一步提升一步提升应应急保障能力急保障能力不论从政府主管部门的信息需求,还是从集运系统运营保障服务要求,生产作业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将是集运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运系统将建成现代物流技术及计算机管理系统这样具应用性和实用价值的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先进示范工程。据了解,上海环境集运有限公司为推进集运信息化进程,将联合环境科学院和有关信息化专业单位自主开发设

7、计以垃圾压缩装箱、集装化水陆联运、环保装卸作业流程为对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目前,集运公司已前后 5 轮广泛征求垃圾中转站、环境物流公司、老港废弃物处置公司等单位对集运系统生产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需求的意见,并征询了环卫主管部门、各区环卫局意见,形成了集运系统生产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需求分析报告书初稿。该报告书对集运系统作业过程中的动态监视、监控,系统运行实施实时数据产生、报表产生的统计信息输出,设备故障预警,交通指引、调度管理等功能进行了详细描述。集运系统实现先进信息化管理模式,将是环卫固废转4运方式管理质的飞跃,它使信息流管理贯穿生活垃圾物流的始终,不但提升管理水平,而且更快捷、有效地满

8、足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运营单位及相关协作单位和客户单位对集运系统的信息需求,形成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的信息集成和应用系统,实现远程监控自动化,可实时了解、掌控市区生活垃圾转运作业过程的各个环节,有效提高集运系统运营工作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 集运系统是国内首例也是亚洲最大的生活垃圾内河集装化中转转运系统。集运系统投入运营,不仅实现市区生活垃圾密封式、集装化的转运处置模式,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改善市民居住环境,而且对于保障城市运营安全,实现城市节能减排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化进程,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重要举措。(市城投总公司、环境实业公司)5新新闻链闻链接

9、接上海市市区生活垃圾内河集装化转运系统上海市市区生活垃圾内河集装化转运系统简介简介上海市市区生活垃圾内河集装化转运系统是由上海环境实业有限公司出资成立上海环境集运有限公司负责建设的重大项目,系统投资近十个亿人民币,设计规模为日均转运生活垃圾 6300 吨,同时预留应急及其他垃圾 700 吨的转运能力。该系统以市区蕰藻浜码头、徐浦码头和老港码头为基地,利用蕰藻浜、黄浦江、大治河,老港环卫专用航道,建设环卫码头和中转站,选用符合国际通用 20 英尺货运外形和起重运输要求规格的垃圾专用集装箱,在市区码头和中转站将垃圾压缩装箱后经船、车联运至老港垃圾填埋场。系统建设可概括为“一个系统、两个中转站、三个

10、码头”的建设。一个系统即利用现成内河航道,建设一个固体废弃物内河集装箱转运系统;两个中转站即新建蕰藻浜中转站、新建徐浦中转站;三个码头即改建蕰藻浜码头、老港码头、徐浦码头。系统设计用地面积 82113 平方米,设计岸线建设长度为 940m。本系统率先在老港码头开工,计划于 2009 年底将完成项目建设,逐步实现垃圾装运由散装化到集装化的过渡营运模式,2010 年“世博会”召开前将实现全系统的集装化营运模式。目前上海市区大部分生活垃圾采用散装,水、陆联运方式运到老港填埋场。根据上海市固体废弃物处置发展规划及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布局,生活垃圾水陆联运系统长时间内仍将存在。但由于散装作业工艺的缺陷,致使

11、转运过程中给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不能适应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同时随着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黄浦江两岸开发工程的逐步推进,市区原有苏州河,黄浦江沿岸分布的环卫生活6垃圾转运码头将逐步拆除,原有散装水陆联运系统的布局面临调整,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生活垃圾运输方式。因此,为了改善运输环境,保护水运河道水质,提升城市形象,实现绿色环保运输,建设上海市市区生活垃圾内河集装化转运系统迫在眉睫,该项目已列入上海市三年环保行动计划。该系统建成后,垃圾中转站采用预压式垃圾压缩及水平压缩工艺,可提高集装箱净载率和装箱作业效率,可将积压游离水有序排放,减少垃圾回弹散落、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码头装卸作业工艺采用“挖井”式装卸程序游离于船舶装载平衡和安全生产;运输船舶在航道改造完成前采用现有的环卫专用 360 吨船改造后过渡,航道改造完成后采用 1000 吨级标准集装箱运输船;系统涉及的垃圾压缩机、集装箱、运输车、运输船、桥吊等工艺设备数量配置均满足垃圾产生波动性大和垃圾“日产日清”的行业管理要求。系统投入运营,不仅实现了市区生活垃圾密封式、集装化的转运处置模式,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改善市民居住环境,而且对于保障城市运营安全,实现城市节能减排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化进程,有效提升城市整体形象,达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优化统一的具体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