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 犯罪构成主观方面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3306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刑法总论 犯罪构成主观方面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刑法总论 犯罪构成主观方面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刑法总论 犯罪构成主观方面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刑法总论 犯罪构成主观方面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刑法总论 犯罪构成主观方面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刑法总论 犯罪构成主观方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刑法总论 犯罪构成主观方面(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八章第八章 犯罪构成主观方面犯罪构成主观方面一、概述一、概述 (一)概念(一)概念 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犯罪构成主观要件主要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等心理犯罪构成主观要件主要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等心理 要素。要素。 (二)意义(二)意义 1、定罪方面、定罪方面 (1)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 (2)有助于区分此罪与彼罪。)有助于区分此罪与彼罪。 2、量刑方面、量刑方面 (1)故意或过失对量刑的影响;)故意或过失对量刑的影响; (2)不同

2、的目的和动机对量刑的影响。)不同的目的和动机对量刑的影响。 (三)犯罪构成主观要件要素(三)犯罪构成主观要件要素 1、罪过、罪过必要要件必要要件 (1)犯罪故意)犯罪故意 (2)犯罪过失)犯罪过失 无故意或无过失,则无罪过,无罪过则无犯罪。无故意或无过失,则无罪过,无罪过则无犯罪。 2、犯罪目的、犯罪目的选择要件选择要件 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 比如,为使用流通绘币与以收藏观赏绘币。比如,为使用流通绘币与以收藏观赏绘币。 注意:注意: 犯罪动机犯罪动机不是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不是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 二、

3、犯罪故意二、犯罪故意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一)犯罪故意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1、概念、概念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 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 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关键词:明知关键词:明知 会会 希

4、望或放任希望或放任 2、构成要素、构成要素 犯罪故意包括两个要素,即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犯罪故意包括两个要素,即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 (1)认识因素)认识因素“明知明知”、“会会” 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心理态度。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心理态度。 认识因素表现为行为人的认识能力,包括认识内容和认识程度。认识因素表现为行为人的认识能力,包括认识内容和认识程度。 案例:案例: 甲盗窃军人提包,而其中有一把五四式手枪与人民币甲盗窃军人提包,而其中有一把五四式手枪与人民币 2000 元若干衣物。元若干衣物。 A、认识内容(明知的内容)、认识内容(明知的内

5、容) a、行为本身(内容、性质)、行为本身(内容、性质) b、行为结果(性质、结果)、行为结果(性质、结果)c、行为条件(特定时间、地点、对象、身份)、行为条件(特定时间、地点、对象、身份) 思考:思考: 比如某一山民确实不知道国家法律保护东北虎的情况下,在老虎吃人、打虎英比如某一山民确实不知道国家法律保护东北虎的情况下,在老虎吃人、打虎英 雄的观念下捕杀了东北虎,到底应不应该追究行为人故意犯罪的责任?雄的观念下捕杀了东北虎,到底应不应该追究行为人故意犯罪的责任? 问题:问题: 违法性认识错误是否阻却故意成立?违法性认识错误是否阻却故意成立? (2)意志因素)意志因素 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要导致

6、的危害结果的发生所抱的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态度。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要导致的危害结果的发生所抱的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态度。希望(积极争取、刻意追求)希望(积极争取、刻意追求) 是指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抱着积极追求的心理态度,该结果的发生是行为人实施是指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抱着积极追求的心理态度,该结果的发生是行为人实施 危害行为直接追求的目的。危害行为直接追求的目的。 放任(有意放纵、无意制止)放任(有意放纵、无意制止) 行为人对于损害的后果并不希望发生,但对于结果的发生听之任之。行为人对于损害的后果并不希望发生,但对于结果的发生听之任之。 区别:区别: 希望是犯意明显而坚决;希望是犯意明显而坚决; 放任的

7、犯意模糊而随意。放任的犯意模糊而随意。 (二)犯罪故意的种类(二)犯罪故意的种类 1、直接故意、间接故意(法定分类)、直接故意、间接故意(法定分类) (1)直接故意)直接故意 是指行为明知自己的行为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是指行为明知自己的行为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 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特征特征 认识因素:明知必然发生认识因素:明知必然发生 明知可能发生明知可能发生 意志因素:希望意志因素:希望积极追求结果发生积极追求结果发生 表现形式:表现形式: A、必然性直接故意、必然性直接故意 如:甲用枪顶在乙的太阳穴开枪如:甲用枪

8、顶在乙的太阳穴开枪 B、可能性直接故意、可能性直接故意 如:非神枪手的丙隔湖开枪杀人如:非神枪手的丙隔湖开枪杀人 (2)间接故意)间接故意 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的心理态度。的心理态度。 特征特征 认识因素:明知可能发生认识因素:明知可能发生 意志因素:放任意志因素:放任 如甲为了掩盖自己贪污公款的事实,企图防火烧毁会计室,放火时发现乙在会如甲为了掩盖自己贪污公款的事实,企图防火烧毁会计室,放火时发现乙在会 计室内睡觉但仍然防火。计室内睡觉但仍然防火。 表现形式表现形式 A、为追

9、求某一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为追求某一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 同一对象的积极放任:抢劫暴力致人死亡同一对象的积极放任:抢劫暴力致人死亡 不同对象的积极放任:丈夫毒妻害子不同对象的积极放任:丈夫毒妻害子 B、为追求某一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一危害结果发生;、为追求某一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一危害结果发生; C、突发性犯罪中,行为人不计后果,放任某种严重危害结果的发生。、突发性犯罪中,行为人不计后果,放任某种严重危害结果的发生。案例:案例: 甲在某火车站候车时公文包被盗,于是在候车室到处寻找。甲在乙的身边发现甲在某火车站候车时公文包被盗,于是在候车室到处寻找。甲在乙的身边发现 了

10、与自己的包极为相似的包(乙正在打瞌睡),明知该包可能是自己的,也可了与自己的包极为相似的包(乙正在打瞌睡),明知该包可能是自己的,也可 能不是自己的,但仍然取走。甲回到自己的座位打开一看,并不是自己的公文能不是自己的,但仍然取走。甲回到自己的座位打开一看,并不是自己的公文 包,但并没有退还。包,但并没有退还。 (3)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认识因素上,两者的认识程度不同认识因素上,两者的认识程度不同 意志因素上,两者的心理态度不同意志因素上,两者的心理态度不同 待定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对这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下的行为定罪意义不同。待定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对这两种故意及其

11、支配下的行为定罪意义不同。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 甲乙两人走在山梁上,见有巨大的水泥盖盖在机井口上。甲乙两人走在山梁上,见有巨大的水泥盖盖在机井口上。2 人打赌看谁能把井人打赌看谁能把井 盖推动滚下山去。山下就是村庄。甲先将一个井盖推动朝山下滚,井盖奔腾而盖推动滚下山去。山下就是村庄。甲先将一个井盖推动朝山下滚,井盖奔腾而 下,滚到半山腰被树拦住后停下。下,滚到半山腰被树拦住后停下。2 人继续前行,又看到一个井盖,这次轮到人继续前行,又看到一个井盖,这次轮到 乙将井盖推动朝山下滚,井盖呼啸而下直奔山下的村庄,结果砸塌了一户民房,乙将井盖推动朝山下滚,井盖呼啸而下直奔山下的村庄,结果砸塌了一户民

12、房, 致致 2 人死亡。人死亡。 问:问: 1、甲乙两人所持的心理态度?、甲乙两人所持的心理态度? 2、甲某推井盖被树拦住而没有造成后果的行为能否定罪?、甲某推井盖被树拦住而没有造成后果的行为能否定罪?2、确定的故意、不确定的故意、确定的故意、不确定的故意根据认识内容及确定程度根据认识内容及确定程度 (1)确定的故意)确定的故意 是指行为人对行为的犯罪构成属性、危害结果的基本性质和严重程度、希望出是指行为人对行为的犯罪构成属性、危害结果的基本性质和严重程度、希望出 现的危害结果都有具体而明确的认识,行为就是基于这种具体、明确的认识而现的危害结果都有具体而明确的认识,行为就是基于这种具体、明确的认识而 发生,同这一心理环节完全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