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砚滴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3265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0.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砚滴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砚滴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砚滴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砚滴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砚滴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砚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砚滴(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乾隆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砚滴青花釉里红砚滴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国岩红 砚滴也称作水滴、水注,书滴、蟾注,是除笔、墨、纸、砚这些常见书 房用具之外的不可缺少的辅助用具,它的用途是滴水入砚。砚滴的出现 与笔墨的使用和书画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初古人是使用各种形状 的水壶、水盂类器皿往砚台上滴水,当时发现水的流量往往很难控制, 于是就发明创造了便于控制出水量的研墨用具砚滴。 从现存的传世品和出土器物来看,砚滴最早出现于汉代,最初的砚滴多 为铜制,后又出现陶、瓷、玉石等材质,其样式不定,历代均有创新。 饮流斋说瓷中这样记载:“水滴像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龟滴由来 已久,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时有蹲龙

2、、宝象诸状,凡作物形而贮 水不多则名曰滴,不名曰盂“。自元代以后,砚滴的形制才开始明显世俗 化。存世的文房用具中,砚滴因其形制小巧而不引人重视,故其现世的 数量并不多。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清乾隆时期的青花釉里红莲蓬砚滴,长 12 厘米,宽 9 厘米,高 5 厘米,整件器物含水盂、水滴为一体,左边莲叶 为水盂的一部分。水盂外部为青花莲叶,其中白色叶脉清晰,写实。水 盂的内侧为纯白色,且有水孔,水孔处堆塑一只憨态可掬的小螃蟹,既 有天然的意境韵味,更富有恬静、休闲的生活情趣。器物的右边为莲蓬, 蓬尖点缀釉里红,恰似茎脉,左侧水盂的孔与右边莲蓬相通,莲蓬有出 水孔,使用时水从此处流出,整件器

3、物构思巧妙,做工精巧,造型新颖。 装满水后,恰似水中的荷叶蓬蓬,栩栩如生。因青花釉里红的烧成难度极高,而且存世的青花釉里红装饰的水盂 更是少见,所以这件砚滴上的青花釉里红装饰特别值得一提。釉里红是 以铜红料为着色剂,在瓷坯上进行彩绘,然后施透明釉,再以 1250左 右的高温一次烧成。这种工艺源于元代的景德镇。明朝宣德年间盛行, 到明中期以后一度衰退。直到清康熙时期又得以恢复,且工艺又得以提 高和改进,特别是对铜元素成色机理的准确运用。而青花釉里红就是将 青花和釉里红两色同时施于一器,由于钴料和铜红料的性质不同,烧成 温度以及对窖室气氛的要求也有差异,而其中红蓝呈色的分布更需要一 定的设计构思。因此,这种工序复杂,要求严格,两种釉色同时施于一 器的工艺烧制成功并非易事。将这种青花釉里红的工艺烧制最为成功的 是清雍正时期,该时期釉里红的呈色鲜红,且有层次,烧造的极为成功, 可谓创历史高峰。乾隆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延续了雍正时期的精美,而河 北省民俗博物馆收藏的这件乾隆时期的青花釉里红砚滴,其釉里红凝重 华丽,整体釉色搭配淡雅,除作为砚滴的实用功能外,也具有较高的观 赏价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2fk0f8c2d 个性签名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