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研修方略 推进教研实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30910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握研修方略 推进教研实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把握研修方略 推进教研实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把握研修方略 推进教研实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把握研修方略 推进教研实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把握研修方略 推进教研实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把握研修方略 推进教研实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研修方略 推进教研实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把握研修方略把握研修方略 推进教研实效推进教研实效编 者 按:顾名思义,教研组就是学校教学研究的常规机构,教研组的建设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作者在了解教研组现状和发展层次性的基础上,从制度、舆论、目标三个方面提出了教研组建设的行动策略,将教研组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着重论述了教研组的文化建设,对“教研组文化”的诠释是:“在交流中不保留,在学习时多反思,在实践中多创新”的“学术文化” 、 “严谨的教学预设,生动的教学过程,有效的教学生成,谦虚的教学反思”的“程序文化” 、 “促进每一位教师能够在自觉层面上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自律提升”的“生态文化” ,可以

2、说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赋予了教研组职能新的内涵,这是我们要很好地体会,并努力践行的。让教研组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组织” ,应是我们共同的愿景。顾名思义,教研组就是学校教学研究的常规机构,教研组的建设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作者在了解教研组现状和发展层次性的基础上,从制度、舆论、目标三个方面提出了教研组建设的行动策略,将教研组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着重论述了教研组的文化建设,对“教研组文化”的诠释是:“在交流中不保留,在学习时多反思,在实践中多创新”的“学术文化” 、 “严谨的教学预设,生动的教学过程,有效的教学生成,谦虚的教学反思”的“程序文化” 、 “促进每一位教师

3、能够在自觉层面上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自律提升”的“生态文化” ,可以说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赋予了教研组职能新的内涵,这是我们要很好地体会,并努力践行的。让教研组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组织” ,应是我们共同的愿景。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教师的培训与提高,理念的更新与教学实践的效率提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教师需要研修,需要交流,需要在实践中研磨,在交流中对照反思,这就需要一个平台,其中有一个组织渐渐地被行政组织“看好”而“重视” ,那就是教研组。但纵观教研组的建设和发展,我们有必要对教研组的运行进行一些反思,了解其实质,建设其框架,发挥其优势,发展其功能。一、教研组建设的任

4、务及发展趋势从陈桂生我国教研组演变的轨迹中追本溯源去看教研组,会发现一些端倪。我国教育部从 1952 年1957 年先后完成了对教研组的定性,即为教学研究组织。后随着时代的前进,教研组的职能与活动形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教研组的建设秉承了:“教研组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是学校教学研究的常规机构,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基地”的理念,发展了“教研组是学校学科教师集体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的内涵,同时也承载了新的任务与挑战。教研组的职能是按照其不同的类型呈现的。但真正的职能是“在实践的现场,分析教学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建构可能解决的方案、再次投入实践。 ”这也是教研组的基本

5、职能。顾泠沅先生则从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实践的角度指出教研组是“学习型的实践共同体” ,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实践智慧,教研组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 。因此,笔者认为教研组应该是教师群体按一定的目标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学习、交流借鉴,具备形成教学资源、推进教育方式优化、共同构建组织发展框架等职能的组织,涉及群体的水平提升职能,涉及个体的学术发展的职能,更涉及构建组织文化的职能。教研组是学校教育中教学专业活动最基础的组织单元。教研组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新课程实施的全面性与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与高度,也直接影响到学校今后的教学管理的效

6、度与可持续发展。对教研组建设的研究,需要我们认清本体与客体,认清对象,了解其内在结构与功能,了解其对外界的作用与影响,即需要明晰教研组的发展趋势。一是促进师生的成长。教研组建设中最终的落脚点是“人” 。教师是教学实践的倡导者、引领人,承载着教学和助推学生成长的重任。教研组的作用就是要促进个体的发展,通过榜样激励、同伴互助、共同研修、参与培训等方式实现教师个体成长,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素养,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发展。二是促进教研组的自身建设。从教研组建设层面考量, “没有骨架支撑的房屋,只能是一座危房” ,因此教研组自身应该具有制度支撑、资源支撑、文化支撑、凝聚力支撑,发展愿景支撑,

7、让教研组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三是促进学校文化的形成。对一个组织的研究,要着眼于其所在的系统才有意义。从学校发展的层面去考量,教研组建设应该构建、发展先进的教研文化。在教研组的组织建设中,努力倡导“在交流中不保留、在学习时多反思、在实践中多创新”的互动性“学术文化” ,倡导“严谨的教学预设、生动的教学过程、有效的教学生成、谦虚的教学反思”的规范性”程序文化” ,倡导“团队精神、合作共享、共同提高的”合作性“团队文化” ,倡导“促进每一位教师能够在自觉层面上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自律提升”的“生态文化” ,以促进学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校的文化发展,形成核心竞

8、争力。二、教研组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剖析研究发现,教研组的性质在不断明朗,职能在不断丰富,但拷问绩效,也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功能混乱化,有些学校教研组要完成教学研究任务,还要完成其他行政部门转嫁的行政事务,造成职能的混淆。活动表面化,即高标准要求下的低水平运作。有些学校的教研组有完善的考核办法和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上却局限于简单的表面工作,要么是活动内容残缺,要么让一些人游离于组织之外,被边缘化。目标模糊化,高期望,低绩效。由于事先没有规划,也没有真正了解老师的需要,造成活动与学习目标不明确,走过场,绩效低。上述问题程度的不同,也突显出教研组发展中的层次差异,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等:学校的教研活动

9、氛围不浓,组内人员少,年龄结构与学术层次不合理,教师自觉发展的动力弱;大部分个体有一定的发展动机,活动也能正常开展,但缺乏目标与方向,缺少榜样的引领;教研组的学习氛围浓,目标清晰,拥有学术榜样,教师自觉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强,但组织的内生性与核心竞争力尚未突显。三、教研组建设的策略与行动方略教研组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诱发的发展层次差异,需要我们更加加强对教研组的组织、制度、目标、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文化建设是核心,目标建设是方向,制度建设是保证,组织建设是基础。总的建设方略是有发展目标、有发展的方式方法、有发展动力。发展目标要清晰,发展方法要有的放矢,发展动力要持续不断,要尊重发展规律,尊重

10、现实,针对出现的问题和发展的层次性差异采取合适的方式与策略。1.制度引导,落实教研组的正常职能。第一个发展阶段主要是解决“规范化”问题。以教师的个体发展为本,以群体发展为平台,从基础做起,加强外部的环境建设,辅以行政手段,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制度监督。抓好常规,形成一种共识与认可;抓好规范,形成一种态度与行动准则;抓好习惯,形成反思习惯与积累习惯。保证教研组的正常运作,正常的教学常规建立,使教师间的交流制度化和常态化,并逐渐向团队合作学术研究方向发展,这些主要依赖于对教师的定性与定量评价制度,同时逐步形成教研组的考核评价机制。一个组织能否有效运作取决于这个组织的性质和被赋予的职能,取决于这个组织

11、对个体发展作用力的大小,虽然教研组在发展与运作过程中对教师的成长有直接的帮助与影响,但是校级教研组的行政管理功能一直很弱。在逐步营建教研组工作科学化的初级阶段,应揉合一定的行政手段,先规范,后形成习惯和行动准则。因此,在教研组开展活动时,如在指导教师教法、开课、评课、交流、教学研究时,光靠教研组的力量是不够的,可赋予教研组的活动组织者一定的行政权利,以学校制度加以支持,让教研组管理人员参与学校的管理、教师的管理、学情的调查工作,让其有一定的考核与评价的权利。用制度来保障教学研究活动的时间、空间、信息、人员与相关物质基础。2.舆论引导,在行动研究与反思中实现组织绩效。第二个发展阶段主要解决的是教

12、师专业化发展问题。应当将教研组发展融入学校的整体发展之中,在一定的榜样引领下实现整体的进步与提高,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基础。主要做法有两个:愿景引领和研究反思。(1)愿景引领,即从思想上加以统一和升华。每位教师都想自己成功,从内心深处也会去渴望自己所处的组织获得发展。如何调动教师的内在动机,提高教研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平台” 、一个“联结点” ,将教师们“拉”到一起,把他们的各自需求转化成合作的源动力。以学术愿景驱动发展。如课题研究成果、校本教研成果、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术愿景的重要内容,它们一头连接着教师的业务学习,一头连接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环节。

13、教研组领导者要以课题研究、课程开发为载体,采取“科研带动、共同研究、形成团队”的策略,积极整合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和备课组等各种力量,建立立体、开放的教研网络。在此基础上,要注意强化教师的发展意识个体发展与学校发展意识。通过课题研究形成富有特色的办学风格、教学风格,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与策略,形成符合当地教学实际的教学内容与手段,形成高效的教育教学体制,促进学校整体获得发展。学校要提高层次水平,要可持续发展,需要有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需要有高效教学策略的文化积淀。 以质量愿景促进师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是衡量一所学校与教师发展水平的必要标尺。无论是广义的质量(学生的认知能力、技能方法、态度价值观

14、方面的发展情况) ,还是狭义的质量学科教学质量,都必须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当然,值得一提的是,适度高一点的期望值有利于组织的稳步持续发展。(2)研究反思,用行动研究实现组织的绩效。光有目标也不行的,教研组的工作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要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有的放矢地推进教师、学生与学校整体的发展,也就是要找准载体,共同学习理论、开公开课、集体备课、研究评价方式与出卷这些都是可行的选择。只有这样,组织才会有活力,才是健全的,才能持续发展。在行动中不断反思,积累成功的经验,为整个组织更具合力和有效性提供保障。3.目标引领,学术引导,使组织真正拥有特色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第三个发展阶段主要解决的是教研

15、组的组织文化建设问题。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比较高的层次。教研组的组织文化是一种合力文化,由个体来承载,而个性文化又丰富、充实着组织文化,影响着组织文化的总体水准,同时这种标杆式的文化又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1)要策动发展,规划个体与集体的未来,并将二者联系起来。作为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引导与激励。对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激励,就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激励的实质就是用正确的舆论加以引导,舆论来自教师对物质激励的认同与精神激励的需求。在考虑长效激励与适时激励方面,我们可采用“教师成长档案” ,让教师面向自己的发展目标,向着更高层次的专业方向发展。(2)鼓励学术研究与课题研究。要注重对教师专业发展的

16、扶持,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的研究动力,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要注意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通过案例分析、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多种研究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语),在研究中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3)创造特色与名师引领。让名师领导学科教学,形成个性化的特色教学,掌握教学的“核心技术” ,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到旗帜作用。教研组发展阶段的三个层次,不是孤立存在的,研究者要用联系发展的观念看待,在实际工作中,要遵循实事求是和灵活应变的原则,做到既有阶段特色,又有阶段的融合与铺垫,协同推进,这样不但能品尝各个阶段成功的快乐,更能激起大家向更高目标前进的豪情壮志。总之,所有的制度建设,所有的行动方案,所有的策略都是为了形成一种文化,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准则,一种植入心灵的理念。教研组文化不是为了约束教师,而是为了促进教师将学习、研究、发展、形成“共同体” 、形成“学习型组织” ,成为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