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莫非倾情解读后现代主义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62972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著名作家莫非倾情解读后现代主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著名作家莫非倾情解读后现代主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著名作家莫非倾情解读后现代主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著名作家莫非倾情解读后现代主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著名作家莫非倾情解读后现代主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著名作家莫非倾情解读后现代主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著名作家莫非倾情解读后现代主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著名作家莫非倾情解读后现代主义著名作家莫非倾情解读后现代主义2009-10-25 20:32:15 来自: 乐盼读书会(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http:/ 近日,著名旅美台湾作家莫非首次访问北京,并于 10 月 17 日下午举行了题为鸡同鸭讲后现代主义的反思的文化讲座。莫非立足圣经真理,融合东西方文化,用独特的视角来解读当下流行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为基督徒指明面对种种文化挑战应具有的智慧和态度。讲座内容深刻,发人深省,却又不失幽默与调侃。与会者随着讲解步步深入,后现代的层层面纱被揭开。大家爆发出阵阵笑声,豁然开朗。福音时报特此整理,愿弟兄姐妹同得恩典,同被建造。 讲座结束后,麦克博士总结并

2、点评,莫非原名陈惠琬。普渡大学硕士,富乐神学院神学硕士。现定居洛杉矶,专事文字、演讲与广播。于 2008 年创办“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 散文曾获台湾“联合报文学散文奖”、“宗教文学奖”、“台湾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雅歌文学奖”等。荒原中的红玫瑰一文曾被选入 2008 年读者杂志 17 期。小说曾获大陆“冰心文学奖”、台湾“宗教文学奖”、“雅歌文学奖”、 “中央日报文学奖”等。 着有散文集莫非爱可以如此、行至宽阔处、擦身而过、不小心,我捡到天堂、雪地里的太阳花。杂文集爱得聪明,情深路长、非爱情书、红毯两端。小说在爱的边缘、6 个女人的画像、残颜、传说中的玫瑰香味、爱在蓦然回首处。录有爱

3、深路长、单身老实说、红毯两端等系列 CD。 一、解读当代文化之必要 莫非首先指出,文化就像一个鱼缸,你我就生活在其中。即使你不理会文化,却还是要吃别人吐出来的淤泥。但你也可以正视文化,进而澄清我们所生活的鱼缸。 国内解放日报开办了一系列文化讲坛,认为 21 世纪全世界将从经济高温时代,转向文化高热的崭新时代。而网络盛行更使世界变成地球村,“天涯若比邻”早已成为现实。许多西方思想也纷纷冲击着中国,马克思、弗洛伊德、麦当劳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哈利波特的迷幻巫术紧紧抓住了孩子们的眼光,达芬奇密码也引发了沸沸扬扬的争论。 面对种种文化挑战,基督教没有办法把这些问题拒之门外,因为每个人都暴露在媒体和

4、文化当中。与其抗拒,不如用信仰的角度来解读当下的流行文化。但以理等四位少年拥有上帝所赐解读各样文字学问的智慧,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也要多少掌握文字智能的每个层面,才能识破各种文化中的邪道歪理。 在美国科技还不很发达的时候,挖矿工为了了解矿井的氧气如何,就随身带一只金丝雀。当金丝雀在矿坑里哀鸣的时候,就是矿工需要爬出地面的时候。我们也当成为慎思明辨的“文化中的金丝雀”,当文化出现危机的时候,就是金丝雀应该哀鸣的时候。 二、文化与信仰的关系 文化听起来很抽象,让人敬而远之。其实,文化是人创造成就的总和。文化以人为出发点,追求人类自身的福利,包括对神的态度。人们只拜那些对我有好处的,或者危害到人类安

5、全的神,所有宗教对神的态度或者出于贿赂,或者出于恐惧,都是以人为出发点的。 为了满足人类需要,我们创造的工具,发展实用性知识,如科技、政治、教育、经济等,以及人文思想的学问,如哲学、艺术、文学,还有语言、习俗、观念、信仰、习惯、社会、组织等等,这些都是文化。 宗教不能独立于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宗教。我们用文化的语言来解说信仰,从文化所受到的教育、知识来领悟信仰。耶稣是一个在文化里诞生出来的孩子;他也差遣门徒到文化里去牧养。所以信仰脱离不了文化,文化与信仰的关系非常密切。 从基督教领域来看,文化是上帝设计的一个领域,人可以在里面彰显他的荣耀和旨意。文化本是信仰的形式,信仰原是文化的本质。但是人堕

6、落了,文化也跟着腐化了。文化不再彰显上帝的荣耀,反而成为人类骄傲的纪念碑。文化也许会结出的漂亮的果子,但有的时候会带着毒,就如科技引发塑料垃圾的污染,复制人等等。还有一些人文主义者否定神,或者把人变成神,把神拖下来成为人。 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把理性知识带入宗教信仰,造成信仰和理性的对立。既然什么都要经过科学的检验,所谓的神迹和超理性的发生就没有办法接受,人自然就没有办法接受信仰和神。 弗洛伊德声称信仰是人的精神病现象。他说,人面对生命的不可预卜有一种无力感,所以一定要创造出来一个在天上的父亲的形象,让我们依赖。虽然弗罗伊德学说在科学上已经没落,但在文学领域,人们还是在不知不觉地受他的

7、影响。 莫非举了一个极其有意思的例子。洛杉矶的中文节目中最受欢迎的就是 call in。有一次,他们探讨外遇这个话题。听众陆续打进电话进入直播间。有人开始大放谬论,认为男人一定要有外遇,而且 90%的男人都有外遇。后来有人纠正,是 96%的男人都有外遇。接着,一个女性打进电话来澄清,“不可能,我先生便没有。”有人偏偏不相信,说“即使有的话,你先生也不会说。”然后,有个听众开始解释外遇都是进化论惹得祸。“男人常常可以下种,而且一下种便很多。女人一个月只能产一次卵。所以,男人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女人。”言外之意,好像天生我才就应该有用。在空中的电波影响所有收听的人,其中包括 18 岁以下的孩子。 就这

8、样,许多人不思考、不明辨,在现代的媒体文化中被影响着。当其中的听众遇到外遇的试探时,他首先想到的是 96%的男人都有外遇。如果他也有,那表示他是正常的。如果没有外遇,反而不是男人。这就是弗洛伊德带来的恶果,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所有的创造力都是以性为主。男人要用性来衡量他成就的标准。性冲动是人健康幸福的必要条件。性如果压抑就会让人心理受挫折,肉体生病,还会让人犯罪。有人会找借口说为了避免社会上那么多的犯罪率,只好有外遇了。 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被很多人质疑,并受到严重修改。而尼采说上帝死了。这个后现代学界的宠儿,拆毁了很多思想结构,却没有什么建树。他的超人理念直接造就了希特勒。 正如有人所言 “牛顿从

9、大自然里放逐了上帝,达尔文从生命中放逐了上帝,弗罗伊德从上帝最后的根据地灵魂中放逐了上帝。”这些人文主义者不断解构信仰,又因为著书立说,影响非常深远。后来出现的海格尔推动了后现代思潮,最有影响力的李欧塔则把信仰说成西方的精神病。 莫非老师赠送自己的 CD 一句意味深长的幽默话,所有的人都乐了! 三、后现代主义 每个时代的思想背景都影响着当代的哲学、建筑、文化、美术、音乐等等的思考。后现代主义对基督教的冲击究竟在哪里呢? 1、一切传统价值观被解构 解构是相对于建构提出的概念。原本,西方的文化主流是基督教信仰,这是整个西方伦理的指引。而后现代主义出现以后,价值观全部被解构和颠覆,伦理没有办法直接讲

10、对错,一切都成了相对,这就是后现代相对论。因为价值被多元化,没有绝对的价值观,同时有很多立场并存。 2008 年的艳照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1000 多张的淫照流传网络,据说女主角超过 10 人以上。这时,后现代的相对论在网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各家各派相持不下,种种言论令人目瞪口呆: A,他不应该发生婚前性关系。 B,大家都是熟男熟女,都有选择情感的自由,他错在不应该有多位的性伴侣, C,有多位的性伴侣也没有关系,他不应该拍下亲密的照片,留下记录,好像要做成目录来证明自己有多么了不起,是自大自窥狂。 D,拍亲密照片是他家的事,问题是他没有计算机安全保密知识,弄得全民偷窥。 E,陈冠希是无辜的,他只

11、是为了自己收藏,是被别人拿去敛财的。错的是我们大众,虽然这些东西里流到市面,但我们可以选择不看,因为非礼勿视,没有人看也就没有市场。 这就是后现代对基督教的冲突,基督教信仰只有一个神,这是绝对的立场,并且要绝对顺服这一个神。而这种绝对理念与后现代的多元化就鸡同鸭讲了。后现代开放、多元化;基督教则显得封闭、狭窄、道德立场强烈。所以这影响到基督教传福音的方式,强烈绝对立场失掉了对话的机会。失去了对话机会,福音很难传扬。 因此后现代的基督教在真理上不能妥协,但对话的方式可以用问号取代惊叹号。如果文章中满篇都是惊叹号,“应该如此”、“命该如此”、“理当如此”等等,将失去对话的空间。 真理不打折扣,但我

12、们可以采用建议式的真理。如外遇问题,如果从信仰的角度一刀下去就是定罪,这样很难对话。所以必须要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告诉大家信仰对婚姻是强有力的保障。教会的辅导对外遇有一种约束力,让人拥有正确的婚姻价值观,这样会大大减少外遇的发生率。最重要的是,外遇虽然是罪,但也是伤口。不管是当事人,还是当事人的父母、孩子,以及周边的人,全部都有伤口。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婚姻来保护家庭的存在。 这种探求比较会有对话的空间。最重要的是强调真理不能妥协,可是对话方式必须要改变。否则很难和后现代的文化人有对话的空间。 2、边缘和中心被颠覆 后现代颠覆了以往的中心与边缘。很多传统的主流思想现变成边缘,原来的边缘又渐成主流。原

13、来传统的制度和价值观被当成大迫害,或者是恐怖的势力。所以,现代人要求解放,一些弱势群体也开始发声。 如同志主义抬头,美国加州为同性婚姻是否成立而投票。投票结果,同性婚姻没有通过。而同性恋者还在继续为此奔走。同性恋者本是边缘群体,都在柜子里,现在很多人走出柜子,从边缘走向中心。而原住民、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也开始发声,争取地位。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奈波尔,写下幽黯国度艺术,强调印度被殖民国家压迫后,文化开始复杂化。无独有偶,英国作家柯慈的屈辱,描写的是非洲在白人统治下,各种弱势所受的屈辱。 可以看到一些传统的宗教家庭制度不再被看重,原有的道德束缚力被瓦解,本来人们做事会考虑社会舆论,害怕千

14、夫所指,大逆不道。然而现在人人“小逆”,也谈不上“不道”。 这对基督教神学也有影响,女性主义神学,自由主义神学,黑人神学等等都从边缘、弱势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3、身份认同问题不断被质疑 后现代,人们关心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你今天是谁”。后现代的自我变得不再确定,上一分钟的你,和下一分钟的你,可能不再一样了。你认识的杰克逊是不是真正的杰克逊?历史上记载的蒋介石是不是真正的蒋介石?谁都说不清。 在古时,人们讲“盖棺论定”,后现代盖棺之后还是没有定论。比如德雷莎修女,是人们心中的圣徒。但有人翻出她的日记来做我的光,里面充满了她内心的黑暗和挣扎。 一个人可以用不同的身份上网,信用卡也可以被身份盗窃

15、,身份已经不见得可以代表你这个人,这就是后现代。 甚至连本人自己写的回忆录,都可能有说谎、造假的嫌疑。2006 年纽约时报揭露畅销书回忆录一百万个碎片有许多捏造的成分。作者曾叙述他坐牢三个月期间,女朋友要自杀,他不能出去救她,因此感到非常无力等等,赚了无数人的眼泪。结果有人挖出他的坐牢记录,发现他只被抓进去几个小时。 4、对真正人性看法偏差 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有神圣的上帝的形象。但人堕落以后,需要救赎。但后现代认为人是一头需要被驯服的兽,应该被改造。也有人说人性里面有神圣的部分,应该让其自由发挥潜力,从束缚里面被解脱出来。这两种理念都很影响孩子的教育。我们常常不知道怎样管教孩子,有时把

16、他当做小野兽,有时又任其自由发展。这种对人性的看法存在很大偏差。 后现代流行减化主义,把人简化成统一的机器和商品。人失去了独特性,没有做决定的力量,甚至没有五官,没有特征,没有名号。最明显的是时装店内的模特,以前都有身体和五官。而现在都是光头,没有五官,失去了作为人的特质。后现代认为人和人可以身份互换;认为人和机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并把人投射在机器上来演科幻电影。 人变成没有意义的、意外的产物;却同时又说自己是神,是宇宙和道德的创造者,把人提高到上帝的高度,这存在许多矛盾。人类已经被解构,身份被质疑。究竟哪个自我来决定自我?这就是自我成圣的后遗症。人们也不再问你是谁,而是看你今天用哪种形象来呈现自己。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创造自己的身份,改变自己的身份。媒体也无止境地要求人们不断创造崭新的自我形象,最后人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完全失去了自我。 5、解构历史大叙述 后现代认为原来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