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说“进一步” 多讲“进多少”(今日谈)文档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2746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说“进一步” 多讲“进多少”(今日谈)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少说“进一步” 多讲“进多少”(今日谈)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少说“进一步” 多讲“进多少”(今日谈)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少说“进一步” 多讲“进多少”(今日谈)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少说“进一步” 多讲“进多少”(今日谈)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少说“进一步” 多讲“进多少”(今日谈)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说“进一步” 多讲“进多少”(今日谈)文档(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少说“进一步” 多讲“进多少” (今日谈) 程传军 人民日报 ( 2014 年 10 月 22 日 01 版) 时下,翻阅各类材料、参加各类会议 时,常常听到“进一步”这个词。比如,一些单位为了推进某项工作,就在会议上反复强 调、材料中多次指出:要“进一步加强” “进一步着力” “进一步提升”等等。 “进一步”似 乎已成为推进和重视某项工作的专用词语。对有些在短期内难以细化的工作目标和要求,需要用“进一步”突出强调。不过,现 在有种情况,一些可以也应该量化的工作,也统而概之“进一步” ,就让人感觉有点“敷衍” 了。毕竟, “进一步”只是说明性质、程度,并不能提供具体“进多少”的量化标准。开展党

2、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作风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 。具体工作 中,我们要时刻做到“实”字当头,力避说些大而化之的空话、套话。能具体的尽量具体, 能细化的尽量细化。发展民生,为民解忧,尤其需要具体、细致的工作内容和奋斗目标。 少说点“进一步” ,多讲些“进多少” ,才能更好地推进工作落实、提升工作实效。别让“人情往来”污染政治生态(人民时评) 王石川 人民日报 ( 2014 年 10 月 22 日 05 版) 敬畏法治、敬畏百姓,才不会沉迷于 不正常的人情往来。这是为政者立身处世的根本所在,也是政治生态得以净化的希望所在10 年受贿 200 余次,牵涉粮油、畜禽、餐饮等 78 家农企

3、;千万“家产”中,受贿金 额 250 余万元,另有 810 余万元无法说明来源。日前开庭审理的安徽省农委农业产业化指 导处原处长金树芳贪腐案,揭开了官商“人情往来”的冰山一角。近年来, “人情往来”频频出自腐败分子之口。一些人受贿时,以人情往来为借口,便 收得心安理得;案发后,以人情往来为开脱,似乎可以减轻几分罪责。实际上,他们是明 修人情之栈道,暗度受贿之陈仓。安徽萧县原县委书记毋保良 10 年中收礼超千次,过节送 礼风刮倒该县 80 多名干部;河南开封原组织部部长李森林在忏悔书中说,自己是被人情往 来面纱下的铜臭熏倒的,从小额的“人情往来” ,到大额的“事后感谢” ,再到后来有些 “事前相

4、托”的也敢收了一些腐败分子和行贿者拿“人情往来”说事,藏匿几多玄机?说穿了,就是便于私相 授受、权钱交易。一旦披上人情往来的魅惑外衣,送礼者理直气壮,收礼者冠冕堂皇。 “来 而不往非礼也” ,送礼者不是慈善家,大把送礼必有所图,官员如果不是紧握权柄,会有宾 客云集?清人赵翼说过:“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 臣。此权门之往鉴也。 ”简而言之,贿赂围绕权力进行,如非居权位,会有那么多的“礼尚 往来”吗?问题是,所谓的人情往来,往往只见官员收企业的礼,却难见企业收官员的礼。如果 说企业送的是看得见的礼金、礼品,官员回馈的则是看不见的礼,为送礼者谋以好处,大 开方便之门,

5、其暗设的逻辑是,你给我进贡,我让你进步;你先意思意思,我才能让你舒舒服服。变味的人情往来,大开权钱交易之门,污染了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必须进行有 力整治。官商“人情往来”的要害是权力,所以治本之策还是织密制度的笼子,切实把权力关 住,封堵寻租空间,为破除交往潜规则、树立清正风气打下坚实基础。对干部而言,莫让 人情往来成为腐败温床,首先就需要擦亮眼睛、站稳脚跟,不为人情往来迷失了方向。一些人沦为巨贪,当初却是从一条烟、一个红包开始畸形的“人情往来”之路的。比 如,新中国第一大案中的刘青山、张子善就是由收受一条“哈德门”香烟开始沉沦。一些 干部信奉“小吃小喝不算过,小拿小要没什么” ,于是吃一点,

6、拿一点,要一点;还有官员 坚守“大吃不大喝,收礼不受贿” ,却积少成多,从蚁贪变成巨蠹。一些行贿罪正是从“人 情往来”中打开缺口,先是感情投资,再次小恩小惠探路,以小诱饵钓大鱼,干部的防线 极易瓦解。“人情往来”是陷阱,为官者不可不慎。面对纷繁的物质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 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 “官” “商”交往要有道,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 出公私分明的界限。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 “心中要有敬畏,知道什么是高压 线,想都不要想,一触即跳,才能守得住底线。 ”诚然,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有正常的人际交往,谁没有三五知己朋友?但情谊 再浓,不可越纪;往来再密,不可违

7、法。身为公仆,不可没有人情味,更不可没有原则性。 深情须用在群众身上, “笑语作春温” ,让群众感受到权力的温度。与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 更需厘清并守住礼与贿、情与法的边界。 “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忘慎罚之义。 ”敬畏法治、敬畏百姓,才不会沉迷于不正常的人情往来,也不为畸形欲望之魔所驱使, 这是为政者立身处世的根本所在,也是政治生态得以净化的希望所在。忆徐迟 谢冕 人民日报 ( 2014 年 10 月 22 日 24 版) 徐迟罗雪村绘徐迟,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作家,代表作有报告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 地质之光 祁连山下 ,翻译作品瓦尔登湖等。1914 年 10 月 15 日

8、,徐迟出生于浙江小镇南浔。在徐迟先生诞辰百年之际,我们刊发 北大教授谢冕撰写的回忆文章,以表缅怀。编者今年,是著名诗人、翻译家、报告文学作家徐迟的百年诞辰。我认识徐迟是在北大上学时,我是大三的普通学生,他是全国诗歌第一刊的副主编, 而且是大诗人,他跑到北大学生宿舍找我。那是冬天,很厚的呢大衣,进屋时呵着寒气。 他受诗刊主编臧克家先生之托,要我联合几位同学集体写一本中国新诗史。1958 年, 那时国内还没有一本这样的书。当时全国上下敢想敢干, 诗刊也好,我们也好,都是充 满了“大跃进”的情结, “做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 。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们终于写 出了后来叫做“新诗发展概况”的书稿。此书

9、记载了我们的幼稚和鲁莽,但更记载了徐迟 对我们的信任和爱心他成为我们几个人后来学术的启蒙人,他引领我们走上诗歌、文 学研究的道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因为时局的原因,我们无一例外地被驱使着做各 种各样与专业无关的事。那时刚毕业的我被下放京西斋堂,徐迟他们也是漂泊无定。 诗刊 停刊了,我们无法见面,就靠通信往来。那时我在百花山下,虽然孤寂沉闷,但那里的青 山秀水和四季花时倒可聊慰寂寞。我在给徐迟的信中经常写些此地风光。在我,是借以忘 却内心的落寞,不想因而引发了诗人的文思;在他,也许客观上因此释放了禁锢年代久违 了的诗情。徐迟给我的回信中经常离开我们的话题,发挥着他美文的擅长。记得清

10、楚的有 一次,他在恣意抒情之后特别在括弧中写下:“这段文字若单独发表便是极美的散文” (大 意) 。我保存了这一时期他给我的二十多封书信,它是我的珍藏,被安放在最安全隐秘的地 方。但是不幸,它却无法逃脱那空前(但愿也是绝后)的“史无前例” 。 “文革”中我被列 入另册,徐迟也消失在我的视野中(当然不是心中) 。那时我白天被学生轮流批斗,批斗之 外的时间,和几个“同案”被安排在北大大锅炉房烧锅炉(冬季供暖) 。时间是一分一秒地 难挨,恐惧是一分一秒地逼近。那个疯狂的年代什么疯狂的事都可能发生。我个人的安危 已无暇计及,倒是徐迟的那一批书信令我寝食难安。我怕无端的文祸令早已身陷危境的徐 迟雪上加霜

11、。我下了狠心,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焚烧了这一批书信。我一生几乎没有太多的恐惧,无论是在一个海岛战后的夜间单人值哨,还是任何让人 后怕的艰危境遇,我都未曾畏惧过。倒是那个年代,那些无时无地不作宣告破门而入的抄 家,使从来不知害怕的我日夜如临深渊。我知道,徐迟写给我的那些信函,因为它们保留 了人间最美好的情感,一定为那个年月所不容。我一生也极少为自己的行事后悔过,然而, 那一个夜晚,在我居所的楼后,因为怯弱,我却做了最不愿做的事焚稿,这是有生以 来的一个“唯一” 。正因这个“唯一” ,使我始终愧对自己,也愧对我敬爱的先生。忆及此 事,总有锥心之痛。以至于在他去世之后,我痛悔交加,始终临纸不能书一字。在

12、“革命”的年代,始终穿西装的人很少,徐迟先生是一个例外。他平时总是西装革 履,正式场合打领带,一派西化的装束。徐迟美丰仪,是极有风度的。他那时担任诗刊 副主编,经常“被下乡” ,记得“大跃进”时还到过怀来的南水泉,写过诗,也写过文。我 不知道在乡下他会穿什么衣服。徐迟精通英文,但他是无师自通,是“自学成才” 。他告诉 我,英文是靠读字典读出来的。他还告诉我,他曾在燕京大学“蹭”过课,在冰心先生的 课堂,那时冰心上的是写作课。冰心还布置了作业,徐迟说,他编了一期文学副刊,得到 冰心的表扬。不知是在燕大,还是在什么地方,他认识了金克木,他们成了好友。那时金先生未婚,徐迟告诉金克木,他家乡浙江南浔出

13、美女,何不到南浔找个妻子?一个假期,他们果然携 手游了南浔。我认识金先生,但无缘拜识金师母,也不好意思向金先生求证师母到底是哪 里人。徐迟的夫人陈松先生,我在武汉见过。温文娟秀,是典型的江南女子。那日拜望徐 迟,他夫人亲手调制了江南甜点款待我。徐迟在武汉的家我只去过一次,是他离开诗刊 之后的事。但在北京,我先后住过的蔚秀园和畅春园的家,却是他经常到的。每次到京,他总住 在交道口伍修权的府邸。伍修权的夫人是徐迟的姐姐,这位当年的总参谋长是他的姐夫。 每次徐迟在交道口住下后,就会屈驾到寒舍来。有时有事,有时无事。我敢说,那时在北 京,我的家是徐迟来的最多的地方。前些日子见到周明,他告诉我,徐迟写蔡

14、希陶的长篇 报告文学生命之树常绿 ,是在我家定下的篇名。每次来北大,徐迟都是自己挤公共汽车。那时北京没有出租车(即使有,一般人也坐 不起) ,来过北京的人都知道,从交道口到北大,是一条非常漫长而艰难的“长途” 。但徐 迟每次都是挤公共汽车来。他很得意地说,我是在武汉锻炼过的,我还怕挤车吗?他来了 之后,素琰总是一碗阳春面款待他。这碗阳春面他吃得香。以后每次来,他总向素琰讨阳 春面吃。尽管那时我们还不至于请不起吃别的,但他最爱的还是这碗阳春面。“文革”结束之后,徐迟迸发了创作的激情,除了诗和散文,他还写文艺短论,这些 诗文也都专注于为社会和文艺的现代化吁呼。他对于我那时的诗歌主张是赞同的,从上世

15、 纪五十年代到“文革”结束,他一直关心着我的诗歌活动。我在诗歌的现代精神的提倡方 面一直得到他的热情肯定与支持。徐迟是杨炼的舅姥爷,就是说,杨炼的奶奶是徐迟的大 姐,那时杨炼已开始写诗,徐迟让杨炼送作品给我看。这样,杨炼成为我比较早认识的朦 胧诗人。与此同时,他以充沛的热情开始了报告文学的写作,一篇哥德巴赫猜想使他 享誉文坛。他在他人看来枯燥的天书般的数学方程中发现并注入了诗意和想象。这里是他 阅读陈景润“猜想”的方程式后发出的感叹:“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页!这些是人类思维的花朵。这些是空谷幽兰、高寒杜鹃、 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这些数学的公式也是一 种世

16、界语言。学会这种语言就懂得它了。这里面贯穿着最严密的逻辑和自然辩证法。它是 在太阳系、银河系、河外系和宇宙的秘密,原子、电子、粒子、层子的奥妙中产生的。 ” (哥德巴赫猜想 )其实,在“文革”前,他在“虚构”的长篇报告文学祁连山下中,已经用激情的 想象把诗歌引进了叙述作品。徐迟为了书写的自由空间,在祁连山下中有意隐去了原 型常书鸿的姓名。我们从这篇充满诗情的文字中,不仅读到了历史、时代,还有绘画、音 乐和地质,而且读到了诗。画家的抱负、爱情,他的献身艺术的精神成为他的抒情的主题。在中国作家中,徐迟是富有自然科学知识的学者型的作家。八十年代他呼唤中国的现 代化,其中包括了他的科学精神和环境保护意识。他写了数学家陈景润之后,接着写植物 学家蔡希陶,就是出于这种对绿色的关怀。为了采访蔡希陶,周明陪他到过西双版纳。蔡 希陶的热带植物园在勐腊县的葫芦岛上,罗梭江拥抱着那块绿翡翠般的岛屿。从勐仑镇再 往前走,不用几公里便是老挝了。徐迟那时有惊人的精力,他为了采访那些科学家,再远再难都拦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