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文言文提纲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4062402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复习-文言文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考复习-文言文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考复习-文言文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考复习-文言文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考复习-文言文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复习-文言文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文言文提纲(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复习中考复习七年级上册:1、童趣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1、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3、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1、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2、 “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2、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3、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

2、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填空。1、子曰:“学而时习之, 。 ”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

3、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3、子曰:“见贤思齐焉, 。 ”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4、子曰:“三人行, 。 , 。 ”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5、子曰:“ , 可以为师矣。 ”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子曰:“岁寒, 。 ”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子曰:“其恕乎, , 。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

4、!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子曰:“由,诲女知乎!是知也。 ”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七年级上册:4、 世说新语两则二、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三、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 答案1、 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2、为什么 “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3、你认

5、为陈元方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七年级下册:伤仲永二、翻译下列句子 答案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

6、泯然众人矣。 他的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样了。5、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 (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三、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 “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才能渐退, “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 “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原因是“父利其然” , “不使学” ,把仲永当作赚

7、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 ,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七年级下册:2、口技二、翻译下列各句 答案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出。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2、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

8、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三、回答以下问题 答案1、归纳文章的主旨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 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 “伸颈” “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 ,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 “正坐”与“伸颈” “侧目”对照。 “稍稍”是“逐渐” “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

9、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七年级下册:4、夸父逐日二、中心思想本文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人们同大自然竞胜的精神。三、本文为我们编织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既悲壮又辉煌的结局?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的内容要点。谈谈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夸父逐日渴死杖化邓林。夸父是个有英雄气概的神话人物。七年级下册

10、:两小儿辩日二、译句1、孔子不能决也。 1、孔子不能判断谁对谁错。2、孰为汝多知乎。 2、谁说你知识渊博呢?三、两小儿“辩斗”的是什么事?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这件事。因为他们判断太阳远近的标准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一个从肌肤感觉出发,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四、这则故事给你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回答。 2、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3、反映出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4、反映出古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可贵精神。5、人类认识事物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有时标准、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八年级上册:14、 桃花源记二、

11、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8、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三、课文分析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四、 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写出描写挑

13、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3、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4、甚异之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9、 “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14、人来此绝境10、 “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八年级上册:6、陋室铭二、译句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4、孔子云:“何陋之有?” 4、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回答下列问题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15、什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八年级上册:7、爱莲说、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2、莲,花之君子者也。 2、莲是花中的君子。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三、回答以下问题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莲,花之君子者也。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出淤泥而不染。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

16、感情?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4、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八年级上册:三峡二、回答以下问题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作者是从“山” 、 “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 ,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 ,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八年级上册:10、答谢中书书二、回答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