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层、多层、高层住宅比较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62189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层、多层、高层住宅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低层、多层、高层住宅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低层、多层、高层住宅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低层、多层、高层住宅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层、多层、高层住宅比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低层、多层、高层住宅比较低层、多层、高层住宅比较日期:2003-8-28 15:21:33 点击:744按建筑高度划分,房屋可分为低层房屋、多层房屋和高层房屋。低层房屋低层房屋是指高度低于或等于 10 米的建筑物,一般是 1-3 层建筑物,如平房、别墅等。低层房屋一般建筑结构简单,施工期短,建造成本低廉,给人以亲切安宁、有天有地的感觉,它的舒适度、方便度和空间尺度优于高层。人们特别喜欢以此为住宅。但是,低层房屋占地多,土地利用率低,特别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难以广泛开发。 多层房屋 多层房屋指高于 10 米、低于或等于 24 米的建筑物。多层房屋一般为 4 -8 层,一般采用砖混结构,少数采用钢筋

2、混凝土结构。多层房屋一般规格(房型)整齐,通风采光状况好,空间紧凑而不闭塞。与高层相比,多层房屋公用面积少,得房率相应提高,这是很多人喜欢多层房屋的主要原因。 高层房屋 高层房屋是指高于 24 米的建筑。8 层以上(可含 8 层)的建筑体,一般可分为小高层、高层和超高层。 人们一般把 8 层至 12、13 层的建筑称为“小高层” 。小高层住宅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带电梯。小高层有多层亲切安宁、房型好、得房率高的特点,又有普通高层结构强度高、耐用年限高、景观系数高,污染程度低等优点,很受购房人欢迎。同时,小高层对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土地成本相对下降,很受房地产开发商的青睐。所以,近年来中心城区小

3、高层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高层房屋(指 15 层以上、24 层以下的建筑体)因为建筑结构和建筑形态(点状居多)的局限,房型设计难度大,要做到每套室内全明、采光通风良好是有很大难度的。在城市中心区,高层有它的优势:对开发商来说,单位建筑面积土地成本(即“楼面地价”)低;对住户来说,视野开阔,景观系数高,尘土、噪音、光线污染也少,建筑结构强度高,整体性强。但高层房屋也有明显的缺点:结构工艺比较复杂,材料性能要求高,自重大,对基础要求高,施工难度较大,建筑造价相应提高;高层房屋电梯、楼道、机房、技术层等公用部位占用面积大,得房率低;如果电梯质量不可靠,物业管理不正常,就很令人担心。超高层房屋是指超过

4、 24 层的建筑体。超高层房屋楼面地价最低,但建筑安装成本高。它给人以气派雄伟的感觉,可以满足一些消费者对视野、景观的要求。超高层房屋一般建在城市黄金地段(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或景观良好的城区(最充分地发挥景观资源的作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对民用建筑高度与层数的设计规定:4-6 层为多层住宅;7-10 层为小高层住宅(也称中高层住宅) ;10 层以上则为高层住宅,有高层塔楼、高层板楼。 使用率比较:多层高于高层,85%左右;高层由于有电梯、电梯前室等,需分摊的公用面积较多,高层塔楼使用率 72-75%,板楼在 78-80%。建筑质量比较:多层一般为砖混结构,抗震性能比高层差;高层一般为钢筋

5、混凝现浇,抗震性能好,折旧年限长。房型构造比较:多层一般坐北朝南,南北通风,使用面积高、房型合理,大开间容易隔开装修;高层一般为框架结构,加上要考虑电梯的位置,户型设计较难,装修也易带来不便。物业管理收费:多层少于高层。 高层、超高层的定义问题高层、超高层的定义问题人民需要好的生活环境,城市在开始的时候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产业革命及人口的增长加剧了城市化,为了在有限的城区面积中提供更多的使用面积,建筑开始向高空发展,经济的不断增长及对效率的追求令现代化高层建筑越来越高。在过去向上空发展被认为是代表“神“,而高塔则被认为是地标的象征,是超越日常生活的权力,高塔的垂直向上,是代表着一种精神的象征。而

6、今向高空的发展已经演变为政治与经济的综合行为,我们有许多理由相信,摩天大厦将是都市未来的基本要素,同时认为都市结构与现代高楼两者密不可分。“ 高层建筑“英语称 high-rise 路或 tall Building,最初出现的高层建筑被称为“摩天楼“(skyscraper),德语为“凌云厦“(Wolkenkratzer),它们以不同的意味来表达,接近高空的含意。“摩天楼“一词在沙利文(Louis Sullivan)于 1896 年的论述“高层办公大楼的艺术考虑“ (The Tall office Building Artistically Considered,)一文中有所注解,他的解答很简单,

7、“一幢很高的建筑物“,但仍有“相当大的自由度“,是“一种自豪而飞翔的东西“。早先的摩天楼其实并不高,与今天的高度概念相比已非同日语。究竟多少层以上或多高的建筑称为高层建筑,世界各国基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及消防装备等具体情况对高层建筑起始高度的定义不一致。1972 年国际高层会议上对高层建筑的定义取得了较统一的认识,并把高层建筑划分为四类:第一类 916 层(50 米以下);第二类 1725 层(75 米以下);第三类 2640 层(100 米以下);第四类 40 层以上(超过 100 米)。对此划分,国外目前持上升趋势。如近年美国著名结构师查尔斯汤顿(Charles H. Thornton)认为:

8、40 层以下(500 英尺或 164 米以下)为高层建筑(High-rise);40100 层(5001200 英尺或 164 米393 米)为中高层建筑(Tall Building);100 层以上(1200 英尺或 393 米以上)为超高层建筑(Super Tall Building)。我国在 1995 年也修订了原有的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GBJ45-82),新的高规(GB 50045-95)仍然规定 10 层及 10 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及高度超过 24 米的公共建筑为高层建筑,但删除了原有防火规范不适用于 100 米以上的高层建筑的规定,新增加了“当高层建筑高度超过 250 米时,建筑设

9、计采取的特殊防火措施,应提交国家消防主管部门组织专题研究、论证“的内容。我国第一幢超过 100 米的高层建筑是 1976 年建造的广州白云宾馆,33 层,高 108 米,之后除了 1983 年建筑成了 34 层的南京金陵饭店高109 米以外,直到 1985 年才有一幢真正高度意义上的超高层建筑-深圳的国贸中心大厦,50 层,高 160 米。目前,我们一般仍习惯于将 100 米以上的高层建筑称为超高层建筑,但由于防火能力的提高,显然 100 米早已不是限制我国高层建筑发展的高度界限了。今天,超过 100 米的建筑已是数不胜数。在 100 米的高度,其实建筑物不论从结构还是设备及施工方面均无明显质

10、的变化,对超高层建筑高度的界定,当然也不能简单地按新高规所提到的 250 米为界,所以对于高层与超高层的分界,今后会含糊些。从高层建筑的技术构成上分析,随着建筑高度的持续增加,并结合房屋的具体形状,其设计概念将受到越来越严峻的合理性的考验。本篇论文想要强调的,正是由高层建筑向超高层建筑,在高度及规模的变化中,需要调整设计概念的过程。根据理论及经验分析,一般在 40 层(大约 150 米)左右,是超高层建筑设计概念的“敏感“高度。所谓“敏感“性是指在这一高度以上尤其要注意设计概念的更新,诸如结构体系的变化(是否以轴向体系代替弯曲体系等)以及由于规模的增大所要求的对能源问题更为迫切的回应等。今天对于由高层到超高层的理解,已不仅只限于高度上的、美学上的、安全及使用功能上的,还应包括效益、能源与生态环境方面的考虑。(柳亦春 1997 年 2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