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维新变法和明治维新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620301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比较维新变法和明治维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比较维新变法和明治维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比较维新变法和明治维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比较维新变法和明治维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比较维新变法和明治维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比较维新变法和明治维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比较维新变法和明治维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班级 电信硕 41 学号 2140508012 姓名 申胜军 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一点看法及体会成王败寇、“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逻辑支配了中国至少几千年,以暴易暴、循环往复的历史从未改变过。跳不出兴亡盛衰的“周期率”病根在于一元化的无限权力主导了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在于从上到下解不开帝王崇拜的死结,在于成千上万知识分子对权力的依附性,没有独立性。追求思想自由、言论自由没有成为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第一需要,人们总是绕着皇帝的餐桌转,日夜企求成为权贵的座上客,至少要分一杯残羹冷炙,梦想有朝一日被选中,入宫或入阁做个幕僚的大有人在。不要人格,不讲道义,寡廉鲜耻,贪得无厌

2、,而且总是能为自己的无耻行径找到美丽的说辞。以动听的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包装自己,惟一缺少的就是独立精神。当今时代,这种现象依旧屡见不鲜,依旧存在着各种形形色色的人为了自己的目的阿谀奉承不择手段。读史书也好,看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电影也好,总是会因为那些人而义愤填膺。古往今来,变的是朝代的更迭,不变的是人对权力金钱物质的欲望。以史为鉴,真心希望自己能游离于世俗之外,做一个清闲自在的文人雅士,摒弃世界的喧嚣,追求宁静的内心!可是回归现实,这一切显得十分不理智。有时会想,古人像我们这个年龄的时候都在想些什么呢,会不会像我现在如此的迷茫,会不会已经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并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青春和全部的身心

3、?还是多读些书吧,祈祷自己能尽快找到真心热爱并愿意付出一生的事业!个人对这门学科的小建议对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必要进程,所以我觉得要多结合当时世界发展的趋势,可以发现清政府许多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结合社会的意识形态去分析,可以把例如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的历史事件处理处一条清晰的思维线。更有条理的讲授历史内容!还有可以教我们一些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方法,让我们学会的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实,更多的能让我们学到对待历史应该有的思维方式以及客观态度!浅谈维新变法与明治维新-维新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异同及其影响【摘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历史是经验、教训、借鉴,是过去的沉 淀,是未来的导

4、向;对于一个人来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教你 融会贯通、惩前毖后,是学习的源泉,是进步的信心。显而易见,学 习历史不管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较明治维新与维新变 法的异同对当今时代所提倡的诸多方面的改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为我们现在 的改革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并尽力去规避改革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问题,实现 最为有效的改革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戊戌变法;明治维新;对比分析;影响;借鉴【正文】前言前言:在比较维新变法与明治维新之前,首先我们有必要对这两个事 件进行基本的了解,譬如对这两件事的历史背景,成因,改革制度,发起阶级 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解!

5、近代以来的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 是有着密切联系与相互影响的,在法律文化的形成上两者也产生过密切的联系 与影响,两国间也具有一定较为相似的法律文化渊源。19 世纪中叶以来,两国 在面临着几乎相同的国际环境下,都选择了变法图强。1868 年 2 月,明治天皇 向法、英、荷等国公使宣布立志开国进取,革除旧习,广求知识于世界,从此 日本走上了“脱亚入欧”全面吸收西方文明,建设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中国清 政府在看到日本通过变法成功走上了强国的道路后,在明治维新过后 30 年,中 国的改良派仿效实行了戊戌变法,目的不仅包括建立贤达法律体制,并且季候 改革封建政治体制。通过变法,日本从一个封建岛国成为了一个经济

6、强国,而 中国却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中国的戊戌 变法却失败了,这当中的原因是值得我们去研究与学习的。因此,通国比较分 析两者的异同,才能使我们对这段历史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并为我国现 代法制建设与改革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1、近代中国和日本采取变法的环境背景 (一)中国清政府采取变法的环境背景 19 世纪中叶,中国的封建统治岌岌可危,经济日益衰退,西方列强利用坚船利 炮,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则凭借这些条 约向中国疯狂倾销商品,输出资本,外国资本的侵入,逐步破坏了中国数千年 来牢不可摧的自然经济基础,刺激了早已经萌芽的商品经济

7、的发展,国家的最 重要的法律大清律例年久失修,不和适宜。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太后被迫 收起一向鼓吹的宗族之法不可变的论调,下令变法图强。中日甲午战争后,出 现了康有为,严复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他们反对帝国主义的 侵掠,主张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他们不满意于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主张实 行西方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度,掀起了改良主义思想运动;他们要求改变封建专制 政体并进一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在他们的改良主义思想中,主张实行西方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度是他 们的共同特点。早期改良主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戊戌维新中明确提出 了以日本为师的口号,目的

8、就是为了仿效日本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 国家。 (二)日本的明治政府采取变法的原因19 世纪中叶,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 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德川幕府在日本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将日 本通向世界的大门死死关上。外国人中仅有中国和荷兰的商人可以在唯一的开 放口岸长崎从事商业活动,国民没有信仰自由。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 活困苦,幕府的统治者们却仍在加大盘剥和压榨。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继入侵 ,日本又陷入更为深重的民族危机。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面临重重危机的日 本,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不堪忍受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日 本民众纷纷要求“富国

9、强兵”。他们拿起武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倒幕”运 动。 2、中日改革制度的对比分析 (一)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的相似之处 1.时间相近。均发生在 19 世纪下半叶。 2.历史背景相近。均在西方势力的冲击下和对外国列强的恐惧中被迫打开国门 。 3.维新运动的领导者和社会基础相同。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的领导 人都是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改革 派。 4.目标和措施相同。两者都是通过朝廷自上而下发布命令来推行改革,以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发展资本主义。 5.经济制度上。两者同为封建主义国家,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 (二)中

10、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的不同之处 1.从社会政治结构来看。日本是一个以幕潘体制为基本框架的封建领主制国家 。德川幕府有 260 多个番,各自都有自己世袭的军政大权,潜伏着对抗幕府而 独立经营的离心力和独立性,从而削弱了中央的权利,分化了封建势力;而中国 ,自秦始皇以来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完善的、超稳定的封建地主制国家,从上 到下,从远到近形成了一个密布的封建罗网,不可能形成日本那样的离心力和 独立性,不可能出现像日本西南强潘那样有实力和朝廷分庭抗礼的地方政府。 2.从经济结果上来看。日本的土地制度是欧洲庄园领主制,地权的分配权利是 自上而下的幕潘领主制,即幕府将军潘主武士或小农,小农对领主

11、有 人身依附关系。此外,日本的小农、耕和织是分离的。因此,商品经济较容易 发展,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容易解体。而中国的地主制经济是一种开放性的小农经济,农民对地主没有人身依附关系;中国的小农经济是农业与家庭手 工业紧密结合,即耕与织紧密结合,自给自足,不需要依赖市场,对资本主义 商品经济有一种顽强的抵抗力。 3.从参加维新的社会力量来看。参加明治维新的社会力量十分广泛,包括原属 统治阶级后因生活困苦而对封建领主不满的中下级武士,集地主、商人、和资 本家三位一体受封建主剥削和压迫的富有阶层毫农毫商,以及处于社会最 下层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这些加起来占当时日本全国人口的 80%以上,形成了 强大

12、的反封建斗争的统一战线。而中国维新派主要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少 数官僚、士大夫和部分洋务派官僚。中国当时的下层知识分子只给予了舆论上 的支持,且维新派对农民的力量也关注较少。 4.从采取的手段和步骤来看。日本维新志士提出了“尊王攮夷”的口号,首先 控制了西南强潘,建立了打倒幕府的武装力量,并以天皇的名义宣告“王政复 古”,命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经过一年多的武装较量,才彻底消灭了幕 府的武装力量,建立起了以天皇为首的,以维新派下级武士为领导核心的,代 表资产季节和地主利益的新政权。而中国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却始终没有取得政 权,他们没有实力也不愿意以武装斗争来夺取政权,总是希望通过皇帝改革管

13、制,和平取得政权。 5.从实现维新的客观形势来看。明治维新前夕,德川幕府统治处于内外交困、 遥遥欲坠、分崩离析的严重危机当中,各种矛盾尖锐化,农民、市民起义不断 ,国内革命时机已经成熟。维新派及时抓住时机,用武力推翻了德川幕府统治 ,建立了新政权。而中国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数次农民起义被镇压后,下 层群众的斗争矛盾主要指向洋教。掌握清朝大权的满族贵族,对外妥协投降, 对内勾结汉族军阀官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清政府的统治得到了暂时的巩固, 尚未产生严重的统治危机,推翻旧政权的时机尚未成熟。6.从维新势力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来看。日本明治维新时,保守势力已苟延 残喘,幕府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以下级武

14、士为领导核心的维新势力,在“尊王 攮夷”口号的召唤下,以西南强潘为基地,团结了商人、手工工场主、豪农豪 商以及广大的农民和市民,组成了强大的倒慕维新阵营。而中国的守旧势力远 远强于维新势力,并以垂帘听政,幕后掌握最高权利的慈禧太后为后盾,形成 了以控制中央和地方军政大全的大官僚大贵族,以及因维新而危及其切身利益 而反对维新的大小官吏、绿营军官、旗人等组成的强大的反革新保守阵营。而 以没有权利的资产阶级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的维新势力,仅依靠没有实权 的傀儡皇帝,及联合少数帝党官吏。他们既无政权,也无兵权和财权,更没有 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甚至连一些资产阶级,商人也漠不关心。在 这种情

15、况下,维新变法必然是死路一条。以上所列,是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分析了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理由和中国戊 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为了更深刻的理解二者的差异,有必要从中日两国文化传统、民族文化心理、对西方近代文化的认识态度、采 取的文化政策做一番比较。 1.对近代西方文化的认识方面。封建社会后期,尽管中日两国都采取闭关锁国 的封闭政策,但西方近代文明还是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中国在明朝末期, 曾出现过介绍西方文化的趋势,但在以后中国对外国世界却充耳不闻,茫然不 知。而日本自 1543 年开始与西方接触后,便一直连续不断地,积极主动地探求 西方文化,形成了规模浩大的摄取西方文化的潮流。西方

16、文化的引入引起了日 本人的极大兴趣,刺激了日本人的求知欲望,开阔了日本人的视野,触发了日 本人否定传统封建意识形态的思想,树立了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并使日本人的 世界观开始发生了变化从东方礼制文化转向西方近代文化。从两国现代化 的起点看,日本现代化的启动比中国早 80 年,这正是两国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 之一。 2.对文化纲领的认识方面。18 世纪后,中日两国被迫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 在吸收近代西方文化,推行进代化的过程中,中日两国分别提出了“中体西用 ”和“和魂洋才”这两个颇具代表性的口号,这逐渐成为了当时中日两国的文 化纲领。中国的“中体西用”,有一整套理性形态的纲常名教的观念和信仰, 而与西方的自由、民权、科技、商业等观念、思想不一样。“和魂洋才”是从 日本幕府时代提出的,日本以本土精神接受,吸取了儒学,但由于没有中国儒 学“大经大法”的严格约束,反而可以更自由地发展起经验论和实用性,去适 应和接受从科技到工商等各种现代西方的观念、制度和思想。 3.对文化政策的认识方面。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以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