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0620120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 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 促进法情况的报告区人大常委会:根据市人大农委关于检查我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情况的通知精神,区政府及时组织区水利农机局、财政局、农业局和有关街镇对农机化促进法的贯彻情况进行了自查。现报告如下:一、 农机化促进法贯彻实施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下简称农机化促进法)于 2004 年 11 月 1 日颁布实施。这对于鼓励、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促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产业现代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两年来,区政府认真宣传贯彻农机化促进法,全区出现了农民群众积极踊跃购机,农

2、机化事业快速发展的可喜局面。2004 年以来,全区推广耕整机 670 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12 台,其它农机新机具 30000 余台,农业机械生产量达 50000 余台(件),累计完成机械耕作 27678 公顷(次)、机插秧 400 余亩。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 13.48%。2(一)加(一)加强强宣宣传传, ,营营造良好的造良好的舆论舆论氛氛围围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农机化促进法是农业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兴农护农的法律。区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开展“全市农机法制宣传周”、召开农机化促进法实施座谈会、科技下乡集中宣传咨询、举行农机化促进法知识竞

3、赛、悬挂大型宣传标语和,宣传横幅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农机化促进法。据初步统计,共出动宣传车 10 辆(次),发放宣传资料 40000 余份,接受咨询人数达 60000 余人(次),区电视台播放了全区开展宣传咨询活动的情况, 今日长寿登载了全区农机化发展的专题文章。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咨询活动,使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机化服务组织对农机化促进法有了较深的理解,为全区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搞好(二)搞好发发展展规规划,划,实实行目行目标标管理管理为切实贯彻落实好农机化促进法,建立健全农机化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区水利农机局组织编制了重庆市长寿区农机化发展规划(2007-2

4、020)、 重庆市长寿区“十一五”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重庆市长寿区“十一五”农村电力提灌站建设规划等规划,区委十届二次全委会将农机化的发展目标规划写入了决议,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区政府将农机化事业发展纳入了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对各3街道、镇及区级有关部门进行考核,并制定了重庆市长寿区农业机械化工作目标考核暂行办法(长寿府办发200590 号),区综合目标考核委员会办公室同区水利农机局每年将农机化目标任务联合下发到各街镇,作为年终考核依据。2004、2005 年全区都全面完成了市下达的农机化目标任务,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年增长均在 3%以上,2004 年、2005 年连续两年获

5、得市政府目标考核一等奖。2006 年更是开门红,截止 6 月 24 日止,全区共推广微耕机 350 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 1 台,完成市下达我区全年推广微耕机目标任务的 102.9%。(三)落(三)落实补贴实补贴政策,搞好宣政策,搞好宣传试验传试验区政府认真落实农民购机补贴政策,从 2005 年开始,区财政每年安排 30 万元的补贴资金,对农民购买农机在市级补贴 30%的基础上,区级再补贴 10%,积极鼓励农民购买农机。简化了购机补贴方式,一是实行购机户直补,凭有关手续将补贴款直接划入购机户帐上,二是以商家垫付支方式补帖,简化了购机户办理补贴的环节。两年共兑现市级财政购机补贴 152 万元,区

6、级财政购机补贴 44 万元,引导农民投资 263 万元,共计投资 459 万元。同时,搞好科技宣传和试验、示范。2004 年至 2006 年上半年,组织合盛、富牌、嘉耕、嘉木、重庆吉峰公司等厂商,到全区18 个街镇进行推广宣传和试验、示范,让更多的农民群众认识农机、了解农机、购买农机和使用农机。从 2004 年底至今,共举办4了 105 次机耕、机收、机插秧现场会和科技下乡活动。(四)促(四)促农农增收,精心增收,精心组织组织好好联联合收割机跨区作合收割机跨区作业业联合收割机收割能大大降低农民人工收割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粮食生产损失,还能使农民节支增收,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深受广大群

7、众的欢迎。从 2005 年开始,加强了对跨区联合机收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规划,精心准备,及时将机收的目标任务及技术要求下达到各街道、镇,并在葛兰、海棠两镇设立跨区机收作业服务站,负责做好外省区跨区作业的接待服务工作。建立了联合收割机跨区收割绿色通道。2005 年,来自江苏、湖北、安徽等 6 省的 168 台联合收割机参加了长寿区的跨区作业,面积达 2.2 万亩;随后全区有 11 台联合收割机参加了四川、湖北、陕西、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的水稻机械化收割,收割水稻 1.6 万亩,作业服务收入 95 万元,为农民致富奔小康闯出了一条新路子。2006 年,在重庆市召开的“2006 长江流域水稻跨区机

8、收协调会”上,及时发布了长寿区水稻跨区机收信息,达成了引机协议,落实了引机数量。目前,有关街镇正在积极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引导农民群众及时做好跨区机收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 2006 年长寿区水稻跨区机收取得更大的成绩。(五)明晰(五)明晰农农村村电电力提灌站力提灌站产权产权,加,加强农业强农业灌灌溉溉基基础设础设施建施建设设农村电力提灌站产权不明晰、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5制约和阻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切实解决这一困绕了多年的问题,经过历时两年多的调查、研究、征求意见,经区政府常务会研究同意,由区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电力提灌站管理的意见(长寿府办发200618 号),明确

9、规定:农村电力提灌站产权,属于该电力提灌站受益村民集体所有;各电力提灌站独自成立灌区管理委员会,加强管理;积极引导,不断建立和完善农村电力提灌站建设的投资机制,区财政加大资金投入,以补贴的方式,坚持每年每村补助 3000 元,连续投入 10年,专项用于农村电力提灌站的维修、改造等。从 2004 年至今,全区维修、改造提灌机械 3897 台/29096 千瓦,其中:燃油机维修1166 台/7185 千瓦;电力提灌站维修 767 台/19844 千瓦;微型水泵维修 1948 台/1557 千瓦。投入建设、维修、改造资金 266 万元,其中:国家助补 169.6 万元,群众自筹 96.4 万元,投劳

10、 3.716 万个,恢复改善灌面 2.71 万亩,新增灌面 0.275 万亩。通过整治维修,全区电力提灌站完好率达 70%以上,柴油提灌站完好率达 75%以上,累计机电灌溉面积达 19943 公顷(次),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六)落(六)落实实安全安全责责任,确保任,确保农农机安全生机安全生产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突出“安全发展”主线,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以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对农机安全工作常抓不懈,是全区多年6来无重特大农机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从 2004 年以来,我们主要抓好了以下工作:一是落实安全责任,在每年初就召开全区街

11、镇水利农机管理站长农机安全工作会,下达农机安全目标任务,签订农机安全目标责任书;二是抓源头管理,认真开展拖拉机、农业动力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年检审工作;三是抓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拖拉机技术检验工作。四是坚持开展农机安全检查,特别是农机春运安全大检查、 “五一”、 “十一”黄金周农机安全大检查。五是坚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安全宣传活动及创建农机安全文明户、村、街道、镇活动,大力营造“农机进万家,安全奔小康”的宣传舆论氛围,确保了农机安全生产。(七)加(七)加强农强农机服机服务组织务组织建建设设, ,稳稳定定农农机服机服务队务队伍伍 积极鼓励和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不断完善

12、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到目前为止,全区有农机专业服务组织 2017 个,其中:农机合作社有 2 个,入社农户 10 户,农机服务队 1 个,农机专业户 910 个;农机维修组织 191 个,经营资产总额 3212 万元,年服务收入 2225 万元。为妥善解决原乡农机管理服务站基层人员的待遇,稳定农机队伍,在深入调研,摸清情况,找准政策和依据的情况下,将街镇原农机管理站撤消,成立了街镇水利农机管理站,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解决了十多年来农机招录用干部的后顾之忧,稳定了水利农机系统队伍。二、存在的问题7(一)未建立加大农机投入的长效机制,农机化投入仍严重不足。农村电力提灌站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完好率不

13、高,出勤率低,故障率高,维修资金匮乏;农机新机具的培训、推广、试验费用严重不足;燃油价格大幅上涨但并未给予农机具所需燃油以适当补贴。(二)农民使用农机具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随着农机推广力度的加大,农机具总量快速增长,而使用农机具的广大农民的技术水平却未得到普遍提高,农机操作使用过程中人为事故时有发生。(三)农机具维修困难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机具推广。各街镇基本没有农机具维修服务组织。农机具品种多、规格多、生产厂家多,而销售的数量在各地参差不齐,零部件规格各异,生产厂家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没有形成完善的、随叫随到的服务网络,而机具使用过程中故障难免,停在田里等待修理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农机具缺乏

14、与农艺的结合。(四)配套设施建设不足。有些地方没有乡村机耕道,有的农田不适合机械耕作,对农机推广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三、建议(一)建立长期投入机制。农机化投入的增长应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保持农机化水平逐年较快增长,以满足农村电力提灌站维修、整治,农机新机具的推广、培训、试验之需;制定保障农8机具燃油供应和电力使用政策,恢复农机具使用中的燃油补贴政策,减轻农民使用农机具的费用。(二)加大对农机具使用者的培训力度。安排一定的培训经费,农机行政管理部门,推广机构,生产厂家共同承担农机具使用的培训责任。加快普及农机科技知识,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群众宣传、引导工作的力度。(三)建立健全农机维修服务组织。各街镇分别建立农机维修服务组织,负责农机具维修工作,在工商、税收、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四)加快农机配套设施建设。安排一定的资金,整修农村机耕道,整治部份农田,改善农机具的使用条件。(五)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鼓励农机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六年七月二十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