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汉语言文学追求与人的涵养提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1949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汉语言文学追求与人的涵养提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论汉语言文学追求与人的涵养提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论汉语言文学追求与人的涵养提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论汉语言文学追求与人的涵养提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论汉语言文学追求与人的涵养提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汉语言文学追求与人的涵养提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汉语言文学追求与人的涵养提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汉语言文学追求与人的涵养提高论文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真善美 涵养提高 论文摘要: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渊远悠长,是我国先民智慧的表 现。文学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识形态的物化,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涵养提高能 起很大的作用。不管是人的行为方式,还是意识思想的改变,都有很大的作用。 一、汉语言文学的追求 汉语言文学的追求,其实就是文学的追求,文学是没有界限的,虽然有形式的差别, 但是主题和本质上还是一致的。文学所追求的,我们中国的文学自然也会去追求。汉语言 文学比其它文学类别发展的早,发展的也更全面以及漫长。在漫长的中华文明之中,汉语 言文学形成了其特有的形式以及风格特征,但

2、是和世界文学一样,其所追求,无外乎三者: 真、善、美。 1、追求真。文学在本质上追求的就是真,本真的反应社会,反应人的内心世界。文学 是人内心诉求的外在表现,是人内心最纯真的强烈追求。不管文学还是客观的人,对真都 孜孜诉求。不管是文学作品的主题,还是正面的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本真。文学 所追求的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1)客观的真。客观的真,是指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多以客观生活为基础,来 写作自己的文学作品。客观的真不仅对客观环境进行如实的描写,也对客观人物的境遇进 行如实描写。客观的真,既是文学作品环境的真。 (2)内在的真。这多指在叙述人物的心理时,进行真实的描写。

3、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 理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家都务求真实而写作,不管这心理是对是错,是否符合逻辑,都求 真实的表达出来。内在的真,就是文学作品人物内心的真。 文学追求真实,而不掩盖任何黑暗或阴面,不管所追求的真是否符合客观的逻辑,只 求符合文学作品内部的逻辑以及内在属性。 2、追求善。善恶有分,是人在后天养成的品质,而文学则直观的把它表现出来。不管 是哪部文学作品,其描写的都有善,对善的歌颂,对善的渴求,对善的淋漓尽致的描绘。有 的时候是用恶来衬托善,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用副教主的恶来衬托敲钟人的善。不 过不是所有时候都有善恶同存的,有的时候文学作品中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善,用善来 言善。例如

4、:沈从文的边城没有恶人,全是善者,虽然最后结局不好,但却把善发挥 到至极。虽然有全描写善的文学作品,但是不会存在全描写恶的文学作品,恶不能独立成 材,只有善可以。 3、追求美。文学不仅在形式上追求美,也在本质上追求美。对于文学的形式,不管是 整饬的还是散落的,其都追求形式的美,没事多种多样的,也是多层面的。诗歌形式之美 是整饬押韵,散文形式之美是散乱无序之美。不过先这两种形式的美已经渐渐结合在一起。 在本质上追求美,就是在主题上追求美,文学主题不管是悲伤的还是喜悦的,其主题都是 美的。既是正面的主人公最后没能完成目标而死亡,例如哈姆雷特,但是其主题也是美的: 悲壮之美。追求美,是文学最外在的表

5、现,美既是文学,文学既是美。 二、汉语言文学追求与人的涵养提高 涵养是人的内在气质,也是外在行为表现,涵养有高低之分,也有好坏之分。不同的 人,有不同的气质,也就有不同的涵养。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袖手旁观,有的好逸恶劳, 有的勤劳肯干,这就说明了涵养的有不同性质,有不同的表现。各式各样的修养,在总的 要求上,却有一个质的规约,那就是向真、善、美方向发展。这正好和文学的追求一样,文 学的追求,客观上来说,也就本质上人的涵养的追求。 1、追求汉语言文学能够指导人的涵养。涵养是后天的修为,其需要对一定的物质形态进行模仿,而文学则能很好的指导人的“模仿” 。涵养的模仿,可以是现实的行为方式,也 可以是

6、虚拟的行为方式。对于现实的行为方式,其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世上没有圣人, 圣人这个名词只是给圣人取的客观名字而已,其实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在此基础上, 人模仿的行为方式,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偏差。汉语言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代表,是中国 长达 5000 年的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涵养形态的客观沉淀,对国人的涵养起着很大 的作用。我们必须正视汉语言文学对人涵养的作用,尤其在现在异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 规范自己的涵养,美化自己的涵养,使文学和涵养有机的联系起来。 2、追求汉语言文学能够修正人的涵养。人的涵养是各有特色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 坏的一方面。文学对于好的一面,可以使其更加坚固的存在,

7、对于坏的一面,则能细致的修正。 文学,因其内在规律的性的存在,对人发之以感染力,让人陷入情知理的思考,以反思自己 的行为。人对情知理的思考,是一个久远的课题,其历史源远流长。而文学正好对这个课题 进行了很好的解释和规定,在高的层次上,对人的情知理进行合理合情的概说,在这个基础 上对人的涵养不好的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修正作用。 3、追求汉语言文学能够提高人的涵养。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 学的世界,你就会被其所有美好的东西所包裹。对于人的涵养,文学则能提高人的涵养。 涵养,首先就是“涵” ,有什么样的“涵” ,就有什么样的“养” 。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强,不 管是对好的事物还是坏的事

8、物,人区分好坏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道德基 础上形成的。也就是说,涵养的好坏,与其涵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所谓“橘生淮南则为 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J.工人出版社.2008 年 10 月 2 郑淑媛.先秦儒家的精神修养J.人民出版.2006 年 12 月 3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J.中国社科.2008 年 4 月 转贴探讨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探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2-01-12 10:10:00 作者:刘敏 编辑: 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应用性教学 新方法 【论

9、文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波及面积广、涉及范围多的人文学科,教 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习惯将重点放在文学理论知识上,因而很少对学生进行实践培训。而随 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欠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想在今后的社 会竞争中立足,就需要其专业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对学科间融会 贯通的能力的培养。在此,本文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做以下论述。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同时还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的根本体现。而作为当前汉 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

10、学各科知识的过程中,除了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 外,还应学习其中的精神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健全自己的人格体系,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 活中,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 随着当前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用人单位的 “刁难” 。面对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也逐渐趋向于复合型 人才。而这些则使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进 行有效的改革,将学习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首要难题。此外,针对汉 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应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价值,即所谓的社会效益, 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国思想、社会公

11、德等。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 过程中能够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及应用价值。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新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单纯的理论教学 已无法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创新汉语言 文学的教学方法,使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在其创新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重要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 汉语源远流长,承载着整个国家的辉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然而现实生活中对汉语语言文 字的应用总有偏差,由于历史、文化、区域差异,错字别字、不规范用

12、语的现象屡见不鲜。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 、 古代汉语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等十余门课程,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 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 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 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转贴 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二)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实践应用能力,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同时还 能帮助学生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

13、力,使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具备较 强的优势。而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其核心在于“读” “写” “说”这三个方面。 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强化。而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在于写作能 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信息分析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模拟招聘情境, 锻炼学生口才:自我介绍、面试问答。因为口才并非单纯的能说会道,它是一个人德、 才、学、识的综合体现,是用人单位在较短时间内最快获取对应聘者的能力的一种综合检 测手段。教师在模拟招聘或面试结束后对学生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 原有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完善。 “腹有诗书气自华” ,通过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

14、 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单纯的诗词鉴赏等理论教学就与学 生的才思泉涌、妙语连连的实际运用能力结合起来了。 (三)理论与德育实践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若一味的强调理论的 重要性则违背了我国“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倡导。由此就需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过 程中,既要力争“实践、创新、应用”还要遵从我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将汉语 言文学推向更广的社会层面,尤其是发挥“文以载道”的传统思想。例如:2011 年 4 月 1 日,上海浦东机场一名留学生因学费问题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就拿出行李中水果刀刺 伤母亲。这虽是个案,但也要引起重视。

15、教师教授先秦诸子散文孔子的大学:“为人子,止于孝”时可将“孝”作为一个专题。让学生认识到符合孝道,是为人子女的最基本 的要求。不爱父母焉能爱他人?不爱家庭焉能爱祖国?以此类推,将“爱国” 、 “礼仪”等 美德也作为专题,既学前人文才,又品思想,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本 科院校以及大专院校中不可缺少的专业,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承载的核心专业,同时也是 国家或民族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主流专业。汉语文文学专业教育,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人文 素质的提升,同时还关系着我国民族道德素养以及思想品质的形成。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 学的过

16、程中,能够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能够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将汉语言文学中 的理论教师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才能为其今后的就业奠 定结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永春. 关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少数民族文学课的建议以内蒙 古民族大学教学实践为例. 民族教育研究, 2010, (5): 43-46. 2苏晓芳. 汉语言文学专业双语教学初探.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5, (1): 144-147. 3阎秀萍. 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 学版), 2002, (3): 57-60. 4周维德. 中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 彭城职业大学学报, 2003,浅谈汉语言文学教学探讨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2-01-10 11:14:00 作者:王院 编辑: studa110711 -摘 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