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象学与解释学之间 ——早期弗莱堡时期海德格尔哲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1914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现象学与解释学之间  ——早期弗莱堡时期海德格尔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在现象学与解释学之间  ——早期弗莱堡时期海德格尔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在现象学与解释学之间  ——早期弗莱堡时期海德格尔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在现象学与解释学之间  ——早期弗莱堡时期海德格尔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在现象学与解释学之间  ——早期弗莱堡时期海德格尔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现象学与解释学之间 ——早期弗莱堡时期海德格尔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现象学与解释学之间 ——早期弗莱堡时期海德格尔哲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现象学与解释学之间 早期弗莱堡时期海德格尔哲学一 海德格尔在早期弗莱堡时期(1919 年至 1923 年)的讲座的特殊重要性早就为学界所认识, 尽管这些讲座稿是最近一些年来才被公诸于世的。奥托珀格勒尔(Otto Pggeler)在六十年代就已经指出, 海德格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几年里做的讲座中显示出“一个全新的出发点” ,因为在那里 “实际的生命”成了问题(注:参看奥托珀格勒尔:海德格尔思想之路 ,弗林根 1983 年,第 27 页以下;以及约瑟夫科克尔曼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中译本,第 98 页以下。 ) 。珀氏在此指的就是海德格尔的早期弗莱堡讲座。科克尔曼斯 (J.J.Kockel

2、mans)认为,海德格尔思想在 1916 年至 1926 年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个时 期的海德格尔思想实为存在与时间的起源(注:参看约瑟夫科克尔曼斯:海德格尔 的存在与时间 ,商务印书馆,1996 年,中译本,第 15 页以下。 ) 。现在,随着海德格尔 全集的陆续出版,人们已经占有了基本的讲座材料,从而有可能更清晰地了解和研究这 个时期的海氏思想了。 海德格尔本人也是重视他在早期弗莱堡时期的哲学开端的。他在生前曾多次忆及这个时期的 讲座,如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说他的“实际性的解释学”是在 191920 年冬季 学期以来的讲座中形成的(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图宾根 1986 年,第

3、 72 页。 ) ; 在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中,海氏也曾提到过 1923 年夏季学期的讲座,即存在学(实际 性的解释学) (注: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弗林根 1986 年,第 95 页。 ) 。现在 我们可以看到,前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发表的基本思想,在早期弗莱堡时期的讲 座中就已经初步形成了,或者说,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定向。 因此,早期弗莱堡时期是海德格尔前期哲学的萌发、形成期,这个时期的讲座尤其能生动向 我们呈现这位思想家艰苦探索的心路历程及其思想渊源的复杂性。科克尔曼斯指出了在这个 时期的海德格尔哲学中起作用的几个主要因素,其中有:海氏对宗教和神学(原始基督教和 现代神学)的关注

4、;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深入探讨;对现象意义的重新解释;对解释学及其 传统的认识;对欧洲文学(特别是希腊文学和德语文学)的长期关注;对德国唯心主义(特 别是新康德主义)的深入研究;与狄尔泰著作的接触;等等(注:参看约瑟夫科克尔曼斯: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商务印书馆,1996 年,中译本,第 15 页。 ) 。这些因素或多 或少、或隐或显地在上述讲座中得到了呈现。 尽管影响海德格尔早期哲学的因素繁多,但如果从其思想成果来看,特别是从其 1927 年发 表的存在与时间来看,我们仍不难发现其中最主要的的两个因素,那就是“现象学”和 “解释学” 。或者说,海德格尔在早期弗莱堡时期多维度的思想尝试,逐渐

5、汇聚到“现象学” 和“解释学”的主题上了,形成了他所谓的“现象学的解释学”思想。 许多研究者讨论海德格尔前期的哲学,往往喜欢称之为“解释学的现象学” (hermeneutische Phnomenologie) (注:参看奥托珀格勒尔:海德格尔思想之路 ,弗林根 1983 年, 第 67 页以下;以及约瑟夫科克尔曼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中译本,第 98 页 以下。 ) 。这个提法之所以比较流行,我想最基本的一个原因,是多数研究者更愿意或者习惯于从“现象学运动”的角度来理解海氏的前期哲学。这当然没错。但据我接触的材料来看, 前期海德格尔,无论是在早期弗莱堡时期还是在马堡时期,都没有明确地用

6、过这个名称。最 早在 1919 年夏季学期讲座中,他用的是词序倒转过来的提法,即“现象学的解释学” (Phnomenologische Hermeneutik) ;之后在 192122 年冬季学期讲座中,他依然采用了“现象学的解释学”这 个提法(注:海德格尔:全集 ,第 5657 卷,美茵法兰克福 1987 年,第 131 页。以及海德格尔:全集 ,第 61 卷,美茵法兰克福 1985 年,第 181 页。 ) 。至于在他生前出版的著作中,我既没有看到他直接用过“解释学的现象学” ,也没有 看到他说过“现象学的解释学” 。在海德格尔六十年代的一次与日本人的对话中,倒是出现 过“解释学的现象学”

7、这个提法,但却是“探问者” (即日本学者手冢富雄)讲的,而非出 自海德格尔之口尽管海德格尔当时也没有否认,而似乎是认可这个提法的(注:海德格 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弗林根 1986 年,第 97 页。 ) 。 仅从词语构造方面来看, “解释学的现象学”和“现象学的解释学”两个名称应该是有所分 别的,涉及到在前期海德格尔哲学中现象学与解释学何者为“主体” ,谁“修饰”谁的问题。 或许我们由此也可以联想到海德格尔的“立场”问题他主要是立身于现象学呢,还是立 足于解释学?或者说,海德格尔哲学的“主体”到底是现象学的呢,还是解释学的?不过,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既有“此在的现象学”一说,亦有“此

8、在的解释学”一说, 并且明明白白地说:“此在的现象学就是解释学” (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图宾根 1986 年,第 37 页。 ) 。照此看来,现象学与解释学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了。在这里, 重要的是恐怕就不是名目的认定,而是对海德格尔哲学这两个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体认。二 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理解颇显简单,归纳起来,似乎可以形成以下三个基本点:其一、现象 学是一种“方法” ,一种“研究方式” ,一种“看”法即所谓“现象学的看” ;其二、现 象学的主要成就为“三大发现” ,即“意向性” 、 “范畴直观”和“先天性的原始意义” ;其三、 现象学方法包含着三个“基本环节” ,即“还原建构

9、解构”“现象学的还原” 、 “现象学的建构” 、 “现象学的解构” 。 这几个基本的观点,海德格尔主要是在他二十年代中期的马堡讲座中公布出来的(注:参看 海德格尔:时间概念的历史导论 (1925 年马堡讲座) ,美茵法兰克福 1979 年;现象学 的基本问题 (1927 年马堡讲座) ,美茵法兰克福 1975 年。 ) 。这些讲座迟至七十年代以后才 公布于世。而在前期公开发表的著作中,他并没有明白地谈论过上述的“三大发现”和“三 个基本环节” 。因此,胡塞尔大概是无从知道海德格尔的这些思想的。假设胡塞尔生前已经 知道了海德格尔的这些思想(即海氏的“现象学”观) ,那么他能否认同,又会有几分认同

10、 呢?这个假设的问题并不假,实际上是有关这两位现象学大家的思想的关系(一致或分歧) 问题。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在现象学上无疑是有诸多分歧的,两者之间的分歧实已成为现代哲学中的 一大公案。我们这里不可能展开对此课题的全面清理,而只能谈谈最为显著的相关方面。在 上述几点中,最能使胡塞尔感到新鲜和异己的,应是海德格尔所讲的现象学方法的“三个基 本环节” , 特别是其中的“现象学的解构” (PhnomenologischeDestrukiton) 。此 所谓“解构” ,恐怕是胡塞尔闻所未闻的,也是他最不能容忍的一项。 在三个“基本环节”中,首先是“现象学的还原” 。尽管海德格尔说他的“还原”已经不是 胡

11、塞尔的“还原” ,因为胡塞尔的“还原”是以“先验意识”为指向的,而他自己的“还原” 则是以“存在理解”为指向的,但无论如何,海氏的“还原”所含的现象学的基本原则毕竟 还是胡塞尔式的,还是源于胡塞尔的。其次,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的建构” 。虽然是所谓“根据存在者之存在及其结构对这个预先确定的存在者的筹划” ,说白了,就是对“此在” 的“理解”和“筹划” ,即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但这种“建构” (Konstruktion)显然还是与 胡塞尔的“构成” (Konstituion )难脱干系的(注:胡塞尔认为普遍的构成性力量乃是“先验主体性” ,而海德格尔则认为 这种构成力量乃在“存在之真理”中,后者又

12、在此在之存在中发生出来。参看科克尔曼斯: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中译本,第 89 页。 ) 。唯最后一个环节,即“现象学的解构” , 完全不能与胡塞尔挂起钩来。这就特别令我们深思了。 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试图表明, “现象学的解构”对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的解释学”构想 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是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改造”或者“发展”的重要一环。 要摆明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关系,或者海德格尔对现象学和解释学的贯通, “现象学的解构” 是一个关键的切入口。而这个关键的思想是在海氏早期弗莱堡时期形成的。 在早期弗莱堡时期,除了不断的教学讲座之外,海德格尔少有作文,只写过一篇关于雅斯贝 尔斯的世界观

13、的心理学的书评。在这篇写于 191921 年的书评中,海德格尔虽然还没 有明确形成在后来的马堡讲座以及存在与时间中的“此在” (Dasein)概念,其概念和 表达方式亦显得曲折费解,但其中已透露了早期弗莱堡时期的海德格尔哲学的基本定向,即 他所谓“现象学的解释学”的基本思路。 海德格尔在文中首先肯定了现象学的“方法原则” ,即现象学的“无前提性”或“非预设性” , 认为哲学的批判工作应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现象学批判” ,是一种“无前提的”的批判。 但紧接着,他又对这种“无前提性” (“无成见性” )作了重新解释,也可以说是作了一种解 释学的转换或深化。海德格尔明确指出:“一切直观之实行都发生在

14、某个确定的方向和某种 预先取得区域的先行把握(Vorgriff)之中无前提性本身唯有在实际地以历史性的东 西为取向的固有批判中才能被赢获。 ” (注:海德格尔:路标 ,美茵法兰克福 1978 年,第4 页。 ) 在这里突出一个紧张的问题:现象学的“无前提性”与解释学的“先行把握” (“先见” )如 何能够统一起来呢?海德格尔一方面说哲学的批判工作是“无前提的” ,另一方面又说这种 “无前提性”只能在“先行把握”中获得,就此而言, “现象学的解释学”岂不能就像“圆 的方”和“方的圆”一样么(注:参看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 ,三联书店 1994 年,第 233234 页。 )?海德格尔不会不想到这

15、样一个浅层的矛盾。在海氏看来,现象学的“无前 提性”这一方法要求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必须奠基于更原始的生命经验层面现象学的思 想方法只能以解释学的生命经验为基础。这就是说,在通过解释学为现象学“奠基”意义上, 海德格尔所谓的“现象学的解释学”并不构成一种矛盾。所以,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的 “无前提性”标志着一种态度和方向;现象学的“无前提性”意味着:一种现象学的批判要 探究的是“那个构成问题开端和概念性阐明的合乎直观方式的经验基础” (注:海德格尔: 路标 ,美茵法兰克福 1978 年,第 6 页。 ) 。这个基础不是现象学的直观,而是解释学的生 命体验。现象学的直观经验并不是原始意义上的经验。

16、 现象学的“无前提性”必须以关于“历史性的东西”的解释学经验为基础。海德格尔这里所 谓“历史性的东西” (das Historische )是指我们“自身” (das Selbst)以及“自身”生命的“实行历史” (Vollzugsgeschichte) 。他说:“我们自身就是 历史性的东西,我们在历史性的东西中承荷自身” (注:海德格尔:路标 ,美茵法兰克福 1978 年,第 34 页。 ) 。这个我们“自身”的存在, 即“我在” ( ich bin) ,海德格尔称之为“生存” (Existenz) 。现象学必须落实到历史性的 “生存现象”上来。海德格尔指出,最初现象学(显然指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基本目标是“对理论经验和认识的 现象的原始的重新居有” ,这种现象学的意图是要形成一种“未变形的看” ,即对在这些理论 经验中的经验对象以及经验方式的“看” ;但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