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深化旅游产业认识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61718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形势下深化旅游产业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形势下深化旅游产业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形势下深化旅游产业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形势下深化旅游产业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形势下深化旅游产业认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形势下深化旅游产业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形势下深化旅游产业认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形势下深化旅游产业认识新形势下深化旅游产业认识旅游业是国家重点确立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其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进城乡统筹、拉动内需、保护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发展旅游业,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保障和改善民生” 、 “增加居民收入”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相一致,与 201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关键词“民生” 、 “内需” 、 “城镇化”相吻合。加快发展旅游业,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1、适应需求与环境变化 旅游业优势明显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

2、,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 “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从旅游业发展看,最大的机遇是旅游消费需求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最大的主动是加快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有了显著改变。从需求变化看,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向高端化、个性化、大众化和多样化发展,在需求满足上注重高质量和好服务的双重标准。内需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力量逐步增强,对经济的贡献率由 2002 年的 92.4%提高到 2011 年的 104.1%。

3、从要素优势看,我国人均资源少,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43%、14%、33%和 25%,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资源类要素制约加大,土地、矿产等传统生产要素不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从环境要求看,过去 30 年来的高速增长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已威胁到社会稳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大幅度提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的比重。加快发展旅游业,将有效应对上述方面变化。首先,旅游业紧跟人民群众需求变化,能够“与时俱进求发展” ;其次,旅游业不需要土地、矿产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可以摆脱资源瓶颈制约;第三,发展旅游业还能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破解环境

4、制约的“紧箍咒” ;第四,现代旅游业发展广泛涉及并交叉渗透到 100 多个相关行业,有专家学者甚至提出把旅游业作为第四产业来加以重视。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将旅游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正是基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2009 年我国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了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将旅游业推进到大产业、大规划、大投入、大效益的“大旅游时代” 。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四川而言,发展旅游业是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一方面,我省资源富集区与生态脆弱区多有重叠,这些地区既要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主体功能区等一系列基础性、约束性规定,又要积极谋求发展,发展旅游

5、拉动是最佳选择。另一方面,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拥有众多高品位的生态旅游资源,如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等。当前,我省已形成了以世界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等生态旅游项目为主要载体,以森林观光、避暑、度假、野生动植物观赏、生态考察、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环境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活动形式。伴随着生态旅游形式、内涵的不断丰富,生态旅游必将在保护、改善环境的同时,对我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2、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旅游业争当先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6、 ”在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的大背景下,加快发展旅游业是“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的重大任务,是“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加快服务业发展正在成为部分地区的主攻方向。2012 年国务院发布的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2015 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较 2010 年提高 4 个百分点,成为三次产业中比重最高的产业。从现状来看,我国服务业近十年发展态势良好,服务业比重逐步增加,2011 年占到 GDP 总量的 43.1%,比 2001 年提高 2.7个百分点。2011 年四川

7、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33.4%,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从长远来看,以加快旅游业发展带动服务业发展,以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四川因势利导,积极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正确抉择。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引领性产业,其消费具有最终消费、综合消费、绿色消费、可重复消费和多层次消费的基本特点。旅游对消费的拉动表现在居民消费、政府投资、促进产业发展 3 个方面。首先,旅游对居民消费具有很大的拉动力,是拓展内需市场的主阵地,是扩大消费增量的生力军。2011 年,我国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

8、877.8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 471.4 元,旅游消费占居民消费额的 11.70%;其次,中央和地方为了提升各地的旅游竞争力,改善旅游环境,在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投资,也是旅游业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第三,旅游消费不仅能拉动民航、铁路、公路、交通、商业、餐饮、住宿、文化、娱乐、会展、博览等产业发展,也对国际金融、仓储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影视娱乐等新型服务业有着积极作用。近十年,四川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增加迅猛,对四川经济发展贡献很大。2001-2011 年间,四川旅游总收入从 314 亿元增加到 2449.2 亿元,国内旅游收入从

9、 300 亿元增加到 2411 亿元,外汇收入从 1.66 亿美元增加到 5.94 亿美元。2007 年,四川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 1000 亿元。2008 年虽然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影响出现较大落幅,但很快实现强劲恢复并不断创出新高。2011 年四川旅游总收入突破 2000 亿元,达到 2449.2 亿元,比 2007 年翻了一番;旅游增加值达到 1286 亿元,占全省 GDP 中的 6.1%,占第三产业的 18.3%;旅游业在全省农村经济中的占比达到 8.2%,比 2007 年提高近 2 个百分点。在过去 5 年内,四川旅游业累计实现总收入、增加值、接待国内游客数、国内旅游收入、A 级旅

10、游景区数“五个翻番” 。2011 年,全省乡村旅游实现收入 626.4 亿元,相当于为全省农民人均增收贡献了 899 元;截至 2011 年底,全省通过旅游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的专业村已超过 3500 个,600 余万农民实现就业增收。2012 年,四川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唯一的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省。相信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旅游设施和服务的改善,旅游业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将不断增强。3、落实“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 旅游业重点突破城镇化是中国当前最大的结构调整,是最大的内需源泉。十八大报告中对“城镇化”一词的着墨是明显的。201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

11、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旅城一体”的城镇,是新型城镇化和“产城一体”的重要类型,通过旅游业的强带动性,带来了活跃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促进了城镇发展。 “十二五”期间,四川旅游将努力打造 3 个旅游经济带(成绵、成渝和成雅攀) 、5 个特色旅游经济区 (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环贡嘎生态旅游区、亚丁香格里拉旅游区、川南文化旅游区和秦巴生态旅游区)和 5 条旅游环线。这些旅游经济带、经济区和环线的建设、延伸和完善,将对“城镇群”和“城镇发展带”形成直接带动。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将形成本地

12、与周边地区 “旅游化”与“城镇化”的同步发展。对限制开发区域,发展旅游可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流动,有效避免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同步、不协调造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有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矛盾,是转变当地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措施,是因地制宜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旅游业发展与“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是交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为开展工业旅游、特色农业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发展特色旅游食品、服饰、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装备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旅游业通过景区、旅游目的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城镇发展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旅城一体” 、 “景镇融合”的发

13、展模式。这些发展模式可有效促进产业功能、城市功能和生态功能的紧密融合,既防止了城镇发展 “空心化” 、产业发展“孤岛化” ,也增加了旅游业和城镇发展的合力。旅游业也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贯彻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的重要举措。四川幅员广阔、资源丰富,地形复杂,多样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突出。在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的过程中,应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路径。如在川西高原等地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生态文化资源决定了当地必须发展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生态型经济。对于成、绵、乐、泸、内、宜、自和攀西等工业基础雄厚的区域,旅游业则可通过加快产业融合,推进结构调整,重塑

14、区域形象,成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的润滑剂。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四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围绕四川实现“三个翻番、五个提升”的总目标,树立“大产业”的观念,完善“大旅游”的工作协调机制,坚持规划先行,深化旅游业改革创新,构建多元化旅游发展投入机制。通过一批重大旅游产业发展项目,以旅游产业集群催生特色产业带,带动区域产业结构整体上的升级跨越,在空间上促进旅游业形成由“点”到“轴”再到“面”的大突破,从而把旅游业培育成四川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总体目标。4、推进民生质量改善旅游业勇担重任旅游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具有

15、高度的一致性,也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实施路径基本一致。在就业方面,旅游业就业门槛低,包容性强,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是一个扩大就业的民生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旅游业每增加 1 个直接就业机会,社会就能增加 5-7 个就业机会,旅游业对就业的带动性可见一斑。2011 年,四川旅游直接就业人员达到 78 万,全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 600 余万农民就业与增收致富。对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发展旅游业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1978-2011 年间,四川民族自治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但从业人口并未出现相应增减,从第一产业流出的从业人口有 90%进入第三产业,只有不到10%进入

16、第二产业。服务业发挥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居民就地、就近就业的重要作用。在教育上,旅游业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专业的设置与学生培养,也推进了教育与旅游的融合, “修学旅游”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医疗卫生上,近几年流行的康复保健旅游既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又缓解了优质医疗资源紧缺造成的社会矛盾。在文化上,旅游与民生的关系更为紧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尚清说过,旅游在发展的成长期是经济文化的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的产业,即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作为当前盛行的一种说法, “文化民生”是对文化与民生关系的正面表达,即文化的发展是为了民生。通过文化提升旅游,通过旅游传播文化,通过文化改善民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双赢的成功案例数不胜数。在公共服务上,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便是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公共服务的过程。旅游公共服务包括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运输设施设备、公共景观、环境建设、交通和景区休憩设施等) 、旅游公共信息平台、旅游生态建设与保护、旅游公益事业等等。这些服务的供给对人民群众出行便利化、生活便利化有直接的作用,有利于人民群众共享国家经济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